真空贴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206241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真空贴合装置,包括:一基座,顶部形成有下真空腔室,并与下真空腔室的顶面设置一下贴合平台;一升降罩,设置于该基座,而令内部形成为上真空腔室的罩体位于下真空腔室的上方;一上贴合平台,设置于该基座,而位于下贴合平台的上方,且借由贴合动力贴压于下贴合平台的顶面;一上粘板单元,设置于该升降罩,而将数上粘着杆安装于一上升降板,且令上升降板设置于上真空腔室的内部,并借由上伸缩动力让上粘着杆伸缩于上贴合平台;一下粘板单元,设置于该基座,而将数下粘着杆安装于一下升降板,且令该下升降板设置于该下真空腔室的内部,并借由下伸缩动力让该下粘着杆伸缩于该下贴合平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提升贴合品质的功效。(*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真空贴合装置,尤其涉及一其具有提升贴合品质功效的真空贴合装置。
技术介绍
诸如液晶或触控面板等产品的制造过程中,常必须将两板件利用黏胶贴合在一 起,而为了避免贴合胶于贴合制程中产生气泡,一般会于真空腔体内进行贴合制程;不过, 由于一般是以吸盘所产生的吸着力,将欲进行贴合制程的两板件相对吸着住,一旦真空腔 体内的开始形成真空时,吸盘所产生的吸着力就会逐渐降低,板件的对位就可能有所偏移 (板件甚至可能脱落),造成不佳的贴合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 术存在贴合品质不佳的问 题,而提供一种真空贴合装置,其具有提升贴合品质的功效。 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种真空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座,顶部形成有下真空腔室,并与该下 真空腔室的顶面设置一下贴合平台,且令该下真空腔室与真空产生器连接;一升降罩,设置 于该基座,而令内部形成为上真空腔室的罩体位于该下真空腔室的上方,且借由升降动力 罩覆于该下真空腔室的顶面;一上贴合平台,设置于该基座,而位于该下贴合平台的上方, 且借由贴合动力贴压于该下贴合平台的顶面;一上粘板单元,设置于该升降罩,而将数上粘 着杆安装于一上升降板,且令该上升降板设置于该上真空腔室的内部,并借由上伸縮动力 让该上粘着杆伸縮于该上贴合平台;一下粘板单元,设置于该基座,而将数下粘着杆安装于 一下升降板,且令该下升降板设置于该下真空腔室的内部,并借由下伸縮动力让该下粘着 杆伸縮于该下贴合平台。 前述的真空贴合装置,其中升降罩的升降动力为气压缸。 前述的真空贴合装置,其中上贴合平台的贴合动力为伺服马达与齿轮系统的组合。 前述的真空贴合装置,其中上粘板单元的上伸縮动力与该下粘板单元的下伸縮动 力为伺服马达与螺杆系统的组合。 前述的真空贴合装置,其中上或下真空腔室内设置有提高真空度的冷凝盘旋管, 而该冷凝盘旋管与超低温泵连接。 前述的真空贴合装置,其中下真空腔室的顶面与该升降罩的底面间设置有气密胶 条。 前述的真空贴合装置,其中上或下真空腔室内设置有固化贴合胶的UV灯组。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其具有提升贴合品质的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主视图。 图3是本技术的结构右侧视图。 图4是本技术的结构透视图。 图中标号说明10基座11下真空腔室12下贴合平台13气密胶条14冷凝盘旋管20升降罩21上真空腔室22升降动力30上贴合平台31贴合动力41上粘着杆42上升降板43上伸縮动力51下粘着杆52下升降板53下伸縮动力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请参阅图1 图4所示,本技术包括 —基座IO,顶部形成有下真空腔室ll,并于该下真空腔室11的顶面设置一下贴合 平台12,且令该下真空腔室11与真空产生器(图中未示)连接; —升降罩20,设置于该基座10,而令内部形成为上真空腔室21的罩体位于该下真 空腔室11的上方,且借由升降动力22罩覆于该下真空腔室11的顶面,该升降动力22的图 示实施例为气压缸;另于该下真空腔室11的顶面与该升降罩20的底面间设置有气密胶条 13,又于该下真空腔室11内设置有提高真空度的冷凝盘旋管14,而该冷凝盘旋管14与超低 温泵(图中未示)连接; —上贴合平台30,设置于该基座IO,而位于该下贴合平台12的上方,且借由贴合 动力31贴压于该下贴合平台12的顶面,该贴合动力31的图示实施例为伺服马达与齿轮系 统的组合; —上粘板单元,设置于该升降罩20,而将数上粘着杆41安装于一上升降板42,且 令该上升降板42设置于该上真空腔室21的内部,并借由上伸縮动力43让该上粘着杆41 伸縮于该上贴合平台30,该上伸縮动力43的图示实施例为伺服马达与螺杆系统的组合; —下粘板单元,设置于该基座IO,而将数下粘着杆51安装于一下升降板52,且令 该下升降板52设置于该下真空腔室11的内部,并借由下伸縮动力53让该下粘着杆51伸 縮于该下贴合平台12,该下伸縮动力53的图示实施例为伺服马达与螺杆系统的组合。 基于如上的构成,将欲贴合在一起的两板件,先于外部进行涂胶与对位等工作 (非为本技术的专利标的,不再赘述),然后移载至本技术内部,而借处于伸出状态的该上粘着杆41与该下粘着杆51,分别将两板件上下相对粘着定位;接着,该升降罩20 下降而致使内部的上真空腔室21罩覆于该下真空腔室11的顶面,并令该上、下真空腔室 21、 11产生真空,且该上粘着杆41与该下粘着杆51縮回,让所粘着的两板件几近贴靠于该 上贴合平台30与该下贴合平台12 ;最后,该上贴合平台30借由贴合动力31贴压于该下贴 合平台12的顶面,则可将两板件贴合在一起,而该上粘着杆41与该下粘着杆51再次縮回, 即可令贴合后的板件脱离该上粘着杆41与该下粘着杆51的粘着,以将完成贴合的板件取 出。 是故,本技术借由该上粘着杆41与该下粘着杆51,分别将两板件上下相对粘着定位,当处于真空状态时,该上粘着杆41与该下粘着杆51对板件的粘着力,并不会因真空的形成而降低,两板件的对位不会产生偏差,具有提升贴合品质的功效。 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综上所述,本技术在结构设计、使用实用性及成本效益上,完全符合产业发展 所需,且所揭示的结构亦是具有前所未有的创新构造,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符合有 关新型专利要件的规定,故依法提起申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真空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座,顶部形成有下真空腔室,并与该下真空腔室的顶面设置一下贴合平台,且令该下真空腔室与真空产生器连接;一升降罩,设置于该基座,而令内部形成为上真空腔室的罩体位于该下真空腔室的上方,且借由升降动力罩覆于该下真空腔室的顶面;一上贴合平台,设置于该基座,而位于该下贴合平台的上方,且借由贴合动力贴压于该下贴合平台的顶面;一上粘板单元,设置于该升降罩,而将数上粘着杆安装于一上升降板,且令该上升降板设置于该上真空腔室的内部,并借由上伸缩动力让该上粘着杆伸缩于该上贴合平台;一下粘板单元,设置于该基座,而将数下粘着杆安装于一下升降板,且令该下升降板设置于该下真空腔室的内部,并借由下伸缩动力让该下粘着杆伸缩于该下贴合平台。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真空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座,顶部形成有下真空腔室,并与该下真空腔室的顶面设置一下贴合平台,且令该下真空腔室与真空产生器连接;一升降罩,设置于该基座,而令内部形成为上真空腔室的罩体位于该下真空腔室的上方,且借由升降动力罩覆于该下真空腔室的顶面;一上贴合平台,设置于该基座,而位于该下贴合平台的上方,且借由贴合动力贴压于该下贴合平台的顶面;一上粘板单元,设置于该升降罩,而将数上粘着杆安装于一上升降板,且令该上升降板设置于该上真空腔室的内部,并借由上伸缩动力让该上粘着杆伸缩于该上贴合平台;一下粘板单元,设置于该基座,而将数下粘着杆安装于一下升降板,且令该下升降板设置于该下真空腔室的内部,并借由下伸缩动力让该下粘着杆伸缩于该下贴合平台。2. 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永金
申请(专利权)人:金映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