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马洋专利>正文

牙衣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20050 阅读:3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牙衣,其特征在于它由16个单元牙衣(1)、连接膜(2)和两块粘附膜组成;单元牙衣(1)由外上卡托(3)、外下卡托(4)、外卡托硅橡胶膏体层(5)、内上卡托(6)、内下卡托(7)、内卡托硅橡胶膏体层(8)、隔离膜(9、10)、外层包膜(11)、牙托粉(12)、内层包膜(13)和牙托水(14)组成;外上卡托(3)和外下卡托(4)固定相连,外卡托硅橡胶膏体层(5)粘附在外上卡托(3)和外下卡托(4)的内侧面上,隔离膜(10)密封盖在其表面上;内上卡托(6)和内下卡托(7)固定相连,内卡托硅橡胶膏体层(8)粘附在内上卡托(6)和内下卡托(7)的内侧面上,隔离膜(9)封闭盖在其表面上;外上卡托(3)顶端和内上卡托(6)顶端相连;外层包膜(11)有与牙齿的牙*面相对应的牙尖、沟窝和棱嵴外形,其两端分别与外上卡托(3)和内上卡托(6)外侧面固定相连,牙托粉(12)装填在由外层包膜(11)、外上卡托(3)和内上卡托(6)构成的封闭空腔内;内层包膜(13)也有与牙齿的牙*面相对应的牙尖、沟窝和棱嵴外形,其两端分别与外上卡托(3)和内上卡托(6)的内侧面固定相连,牙托水(14)装填在由内层包膜(13)、外上卡托(3)和内上卡托(6)构成的密封空腔内;相邻的单元牙衣(1)之间由连接膜(2)相连,两块粘附膜分别粘附在各单元牙衣(1)外上卡托(3)、外下卡托(4)的外侧面和内上卡托(6)、内下卡托(7)的外侧面上,并延续至卡托之下。(*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卫生用品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口腔卫生用品领域。
技术介绍
菌斑、牙垢和牙石是诱发龋病及牙周病的主要因素,粘附在牙面的菌斑很难被机械外力去除,单纯刷牙只能清除约50%的菌斑,邻面菌斑则更难去除。将牙齿穿上牙衣可避免食物与牙齿表面接触是减少菌斑、牙垢和牙石的有效方法。目前市场上还没有这种牙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目前市场上还没有避免食物与牙齿表面接触的牙衣而提供的一种牙衣。当人们使用它食用食物时,能避免食物与牙齿表面接触,从而减少牙齿的菌斑、牙垢和牙石,保证牙齿健康。牙衣由16个单元牙衣1、连接膜2和两块粘附膜组成;单元牙衣1由外上卡托3、外下卡托4、外卡托硅橡胶膏体层5、内上卡托6、内下卡托7、内卡托硅橡胶膏体层8、隔离膜9、10、外层包膜11、牙托粉12、内层包膜13和牙托水14组成;外上卡托3和外下卡托4固定相连,外卡托硅橡胶膏体层5粘附在外上卡托3和外下卡托4的内侧面上,隔离膜10密封盖在其表面上;内上卡托6和内下卡托7固定相连,内卡托硅橡胶膏体层8粘附在内上卡托6和内下卡托7的内侧面上,隔离膜9封闭盖在其表面上;外上卡托3顶端和内上卡托6顶端相连;外层包膜11有与牙齿的牙面相对应的牙尖、沟窝和棱嵴外形,其两端分别与外上卡托3和内上卡托6外侧面固定相连,牙托粉12装填在由外层包膜11、外上卡托3和内上卡托6构成的封闭空腔内;内层包膜13也有与牙齿的牙面相对应的牙尖、沟窝和棱嵴外形,两端分别与外上卡托3和内上卡托6的内侧面固定相连,牙托水14装填在由内层包膜13、外上卡托3和内上卡托6构成的密封空腔内;相邻的单元牙衣1之间由连接膜2相连,两块粘附膜分别粘附在各单元牙衣1外上卡托3、外下卡托4的外侧面和内上卡托6、内下卡托7的外侧面上,并延续至卡托之下。本技术的优点是当人们使用它食用食物时,能避免食物与牙齿表面接触,从而减少牙齿的菌斑、牙垢和牙石,保证牙齿健康。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未贴粘附膜的主视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附图1A-A剖视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固化反应后未贴粘附膜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附图4为附图3B-B剖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牙托粉主要由三元共聚粉(MMA-EA-MA)、引发剂BPO(过氧化苯甲酰)和着色剂(钛白粉)组成,牙托水主要由甲基丙烯酸甲酯、阻聚剂及紫外线吸收剂(UV-327)组成,牙托粉与牙托水的重量份配比为2∶1;外层包膜和内层包膜用橡胶材料。上卡托用塑料制作。下卡托用橡胶制作,其下缘至牙龈缘,有较大的韧性,可略微翻卷,便于摘戴。卡托贴附在牙体上,可增加咀嚼时牙衣固定性。卡托和包膜制作过程中,涉及到牙体冠颈的长宽厚平均数值可参照中国人牙体测量和统计资料表。硅橡胶膏体层由基础胶料(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交联剂(甲基三乙酰氧基硅烷)、催化剂(辛酸亚锡)和补强填料组成,混炼成膏状物单组份,用隔离膜封贴在卡托内侧。粘附膜内侧附合成稳定的粘附膜剂层,在吸附口腔中水份后产生溶胀,充满并封闭薄膜与口腔粘膜间隙,产生吸附,增强牙衣固位与稳定力,减少食物残渣及污物在牙衣里聚集。最后按说明书及说明书附图的连接方式连接即可。使用方法牙衣一般成对使用,分上颌牙衣和下颌牙衣,分别用于上颌牙列和下颌牙列,使用前要轻轻折断单元牙衣1包膜内的外上卡托3顶端和内上卡托6顶端相连接部,将外上卡托3与内上卡托6拉开,恢复包膜原有外型,缓慢轻捏使牙托粉与牙托水充分混合,进行固化反应最后牙托粉和牙托水固化形成冠套15。待固化反应成糊状,使各牙体冠套具备基本外形时,揭去硅橡胶膏体层上的隔离膜(以使硅橡胶膏体接触水分而固化成硅橡胶衬垫),分别将上、下颌牙衣对好中线(上、下颌中切牙间连线),安放就位在牙齿16的牙列上,然后上、下牙轻轻接触,切勿加力。先做吞咽动作,使上、下牙列形成平衡,再张开口,用手在口外颌面部压紧唇颊侧卡托,舌侧则用舌体抵压,使卡托密合。之后再反复做吞咽动作,调整平衡位,保持上、下牙列接触不动6-10分钟,其间不能张、错动和加力咬。初步固化后取出,去除漏入牙间隙、溢出卡托外缘的硅橡胶细碎片及多余部分,然后将固化后的牙衣置60℃热水中浸泡30分钟即制成属于个人可用的牙衣。进餐佩戴时,将上颌牙衣和下颌衣套在上、下牙列上,将粘附膜压贴在牙周口腔粘膜上,粘附膜和连接膜一起将牙衣上的各单元牙衣间的间隙封闭,保证整个牙衣是一件封闭的牙齿外衣,进餐时食物不与牙齿直接相接触。粘贴粘附膜时,粘附膜边缘应避开口腔内的上、下唇系带和舌系带,在这些部位形成切迹,粘附膜边缘应伸展至口腔前庭、口腔内粘膜反折皱襞之上和系带附着部。下颌至磨牙后垫区;上颌覆盖至硬腭的腭皱区、腭大孔、翼上颌切迹边缘。以避免损伤口腔粘膜并加大粘附面积,增加稳定性。进餐完毕取出洗净,放置于盛放有清水的口杯中存放。权利要求1.牙衣,其特征在于它由16个单元牙衣(1)、连接膜(2)和两块粘附膜组成;单元牙衣(1)由外上卡托(3)、外下卡托(4)、外卡托硅橡胶膏体层(5)、内上卡托(6)、内下卡托(7)、内卡托硅橡胶膏体层(8)、隔离膜(9、10)、外层包膜(11)、牙托粉(12)、内层包膜(13)和牙托水(14)组成;外上卡托(3)和外下卡托(4)固定相连,外卡托硅橡胶膏体层(5)粘附在外上卡托(3)和外下卡托(4)的内侧面上,隔离膜(10)密封盖在其表面上;内上卡托(6)和内下卡托(7)固定相连,内卡托硅橡胶膏体层(8)粘附在内上卡托(6)和内下卡托(7)的内侧面上,隔离膜(9)封闭盖在其表面上;外上卡托(3)顶端和内上卡托(6)顶端相连;外层包膜(11)有与牙齿的牙面相对应的牙尖、沟窝和棱嵴外形,其两端分别与外上卡托(3)和内上卡托(6)外侧面固定相连,牙托粉(12)装填在由外层包膜(11)、外上卡托(3)和内上卡托(6)构成的封闭空腔内;内层包膜(13)也有与牙齿的牙 面相对应的牙尖、沟窝和棱嵴外形,其两端分别与外上卡托(3)和内上卡托(6)的内侧面固定相连,牙托水(14)装填在由内层包膜(13)、外上卡托(3)和内上卡托(6)构成的密封空腔内;相邻的单元牙衣(1)之间由连接膜(2)相连,两块粘附膜分别粘附在各单元牙衣(1)外上卡托(3)、外下卡托(4)的外侧面和内上卡托(6)、内下卡托(7)的外侧面上,并延续至卡托之下。专利摘要牙衣由16个单元牙衣1、连接膜2和两块粘附膜组成;单元牙衣1由外上卡托3、外下卡托4、外卡托硅橡胶膏体层5、内上卡托6、内下卡托7、内卡托硅橡胶膏体层8、隔离膜9、10、外层包膜11、牙托粉12、内层包膜13和牙托水14组成;本技术的优点是当人们使用它食用食物时,能避免食物与牙齿表面接触,从而减少牙齿的菌斑、牙垢和牙石,保证牙齿健康。文档编号A61C5/00GK2655828SQ0323748公开日2004年11月17日 申请日期2003年9月25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25日专利技术者马洋 申请人:马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洋
申请(专利权)人:马洋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