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电子
,具体涉及一种汽车自适应雨量传感电路。
技术介绍
雨刮器是汽车车身系统的重要组成之一,关系到汽车雨天行车安全性,用于消 除挡风玻璃、后窗玻璃及大灯玻璃上的雨雪、灰尘和泥水等,以保证玻璃透明清晰。传 统的雨刮器由简单的开关式控制部件和机械机构组成。系统通过带蜗轮蜗杆减速器的雨 刮电机推动四杆机构,同时带动两侧的刮臂刮片摆动实现风窗玻璃清洁。驾驶者手动操 作雨刮器组合开关接通电源切换电机工作电枢来实现雨刮器开启及其工作模式(快慢挡) 的选择。系统完全由驾驶者来控制,使用时需要由驾驶者依照雨势以及视线状况自己做 调整,容易分散驾驶者的注意力,增加驾驶压力,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据统计,全世 界雨天行车7%的交通事故是由驾驶员手动操作雨刮器引起的。智能雨刮器包括雨刮电机控制模块、雨量传感模块和执行器。雨天行车时无需 手动控制雨刮器,驾驶者也无需调节雨刮器设置来调整刮片的运动或得到更好的视角, 可以使驾驶员免除手动操作雨刮器的麻烦。当在湿路面上驾驶时,若有水溅到了风窗玻 璃上,无需动手打开雨刮器,驾驶者可以集中精力开车,提高了雨天行车的舒适性与安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自适应雨量传感电路,包括微控制器、LIN接口电路、温度采样电路、温度调节电路、红外光调制及探测电路、自然光探测电路、调试接口电路、状态指示电路、电源电路和时钟电路,其特征在于: LIN接口电路与微控制器串行通讯端口信号连接,温度采样电路与微控制器数字采样端口信号连接,温度调节电路与微控制器I/O口信号连接,红外光调制及探测电路与微控制器I/O口信号连接,自然光探测电路与微控制器I/O口信号连接; 所述的LIN接口电路包括第一滤波电容C2、第二滤波电容C4、第三滤波电容C6、第四滤波电容C7、第一匹配电容C5、第一限流电阻R2、第二限流电阻R13、第一防反接二极管 ...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汽车自适应雨量传感电路,包括微控制器、LIN接口电路、温度采样电路、 温度调节电路、红外光调制及探测电路、自然光探测电路、调试接口电路、状态指示电 路、电源电路和时钟电路,其特征在于LIN接口电路与微控制器串行通讯端口信号连接,温度采样电路与微控制器数字采 样端口信号连接,温度调节电路与微控制器I/O 口信号连接,红外光调制及探测电路与 微控制器I/O 口信号连接,自然光探测电路与微控制器I/O 口信号连接;所述的LIN接口电路包括第一滤波电容C2、第二滤波电容C4、第三滤波电容C6、 第四滤波电容C7、第一匹配电容C5、第一限流电阻R2、第二限流电阻R13、第一防反接 二极管D5、第一 LIN总线保护器Ni、接插件Jl和LIN总线物理层芯片U2;第一滤波电 容C2的一端、第三滤波电容C6的一端、第一限流电阻R2的一端、第四滤波电容C7的 正端与VSUP电源连接,第二滤波电容C4的一端、第一 LIN总线保护器Nl的一端、接 插件Jl的2脚与LIN总线物理层芯片U2的5脚连接;接插件Jl的4脚与VBAT电源连 接,第一防反接二极管D5的阴极与接插件Jl的1脚连接,第一防反接二极管D5的阳极 与第二限流电阻R13的一端连接;第一匹配电容C5的一端接LIN总线物理层芯片U2的 6脚;第一 LIN总线保护器Nl的另一端、第一滤波电容C2的另一端、第二滤波电容C4 的另一端、第三滤波电容C6的另一端、第四滤波电容C7的负端、第一匹配电容C5的另 一端、接插件Jl的3脚、LIN总线物理层芯片U2的1脚、LIN总线物理层芯片U2的4 脚、LIN总线物理层芯片U2的7脚、LIN总线物理层芯片U2的8脚和LIN总线物理层 芯片U2的14脚均接地;第二限流电阻R13的另一端与微控制器1脚连接,LIN总线物 理层芯片U2的9脚与微控制器18脚连接,LIN总线物理层芯片U2的10脚与微控制器 20脚连接,LIN总线物理层芯片U2的11脚与微控制器19脚连接,LIN总线物理层芯片 U2的12脚与微控制器3脚连接;所述的温度采样电路包括第一温度传感电阻R9、第一分压电阻R8、第一滤波电阻 RlO和第五滤波电容C25 ;第一分压电阻R8的一端接5V MCU电源,第一分压电阻R8 的另一端、第一温度传感电阻R9的一端与第一滤波电阻RlO的一端连接,第一温度传感 电阻R9的另一端、第五滤波电容C25的一端接地,第一滤波电阻RlO的另一端、第五滤 波电容C25的另一端与微控制器2脚连接;所述的温度调节电路包括第一功率电阻R3和第一 MOS管Ql ;第一功率电阻R3的 一端接VSUP电源,第一功率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一 MOS管Ql的漏极连接,第一 MOS 管Ql的源极接地,第一 MOS管Ql的栅极与微控制器17脚连接;所述的红外光调制及探测电路包括第二限流电阻R4、第三限流电阻R5、第四限流电 阻R6、第一红外发光二极管D1、第二红外发光二极管D2、第三红外发光二极管D3、第 二 MOS管Q2、第六滤波电容C15、第七滤波电容C16、第八滤波电容C17、第九滤波电 容C18、第十滤波电容C19、第十一滤波电容C20、第一红外光接收器U4、第二红外光 接收器U5和第三红外光接收器U6,第二限流电阻R4、第三限流电阻R5、第四限流电 阻R6的一端接5V电源,第二限流电阻R4的另一端与第一红外发光二极管Dl的阳极连 接,第三限流电阻R5的另一端与第二红外发光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第四限流电阻R6 的另一端与第三红外发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第一红外发光二极管Dl的阴极、第二 红外发光二极管D2的阴极、第三红外发光二极管D3的阴极与第二 MOS管Q2的漏极连接,第二 MOS管Q2的源极接地,第二 MOS管Q2的栅极与微控制器16脚连接;第六 滤波电容C15的一端、第八滤波电容C17的一端、第十滤波电容C19的一端、第一红外 光接收器U4的3脚、第二红外光接收器U5的3脚、第三红外光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二涛,张翔,张怀相,高申勇,曾虹,戴国骏,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6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