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河雨水口水质净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5138665 阅读:3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入河雨水口水质净化系统,其包括沿路面至河/湖堤依次设置的拦污格栅、初期径流收集池、进水配水槽和植物净化床。该系统综合利用物理截留、过滤和植物净化技术,使降雨径流首先受到截流,通过自然入渗减少初期径流入河量,从而减少入河污染负荷;之后,多余径流通过人工滤料过滤和植物净化,进一步去除悬浮物,减少氮、磷、有机物等污染负荷,最后净化后的雨水径流通过收集管道进入河湖水体,从而实现面源污染的控制,减少入河污染物负荷。(*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水体净化技术,具体涉及路面雨水入河径流处理技术。
技术介绍
面源污染(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是指溶解或固体污染物从非特定地点 在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如河流、湖泊、水库、海湾等)引 起的水体污染(韩冰等,城市面源污染特征的分析[J],水资源保护,2005,21(2) :1-4)。面 源污染是城市水体不可忽视的重要污染源,随着清水补给量的减少和水体流动性的缺乏, 其对城市河湖的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夏季,大量未经处理的雨水径流直接进入城市河湖 水体,给水体带来了较高的污染负荷。目前,城市面源污染控制中,根据控制对象不同,可分 为源头分散控制和末端集中控制(许志兰等,城市河流面源污染控制技术[J],北京水利, 2005,4 :26-28);根据技术工艺不同可分为植被过滤带、滞留/持流系统、人工湿地、渗透系 统、过滤系统等(赵建伟等,城市面源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的应用及进展[J],中国给水排水, 2007,23(12) :1-5)。各种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各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适用于小区、公园、 道路、建筑、河湖等不同场所。 路面径流处理是城市面源污染控制中考虑较多的一个方面。道路在城市集水区所 占的面积一般为20%左右,但是其径流贡献了总污染负荷中50%的悬浮固体和30%的总 有机物(高锐等,湿地在城市水体面源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国土资源导刊,2004, 1(4): 45-47)。在降雨过程中,各种沉积在道路表面的污染物被冲刷到受纳水体中,对水体生态产 生严重影响,因此对城市道路径流引起的面源污染进行控制,可以有效减少受纳水体的污 染负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综合利用物理截留、过滤和植物净化技术提供一种入河雨水 口水质净化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入河雨水口水质净化系统,其包括沿路 面一侧边缘至河/湖堤依次设置的拦污格栅、初期径流收集池、进水配水槽和植物净化床; 该拦污格栅设置于路面靠近河堤一侧的边缘上,其下方为泄水孔; 该初期径流收集池位于泄水孔下方,其上部覆盖有孔盖板;该初期径流收集池底 部低于路面; 该进水配水槽与道路方向平行,位于初期径流收集池两侧或一侧,底部与初期径 流收集池连通;该进水配水槽底部低于路面,高于初期径流池池底,并高于有孔盖板高度; 该植物净化床外壁由混凝土及砖砌成,内部由下至上依次包括粒径为20-40mm碎 石层、粒径为5-20mm碎石层和表层土壤;该植物净化床上种植植物;该进水配水槽底部和 植物净化床底部通过植物净化床进水管连接;在表层土壤下方设植物净化床出水管,收集 出水进入河/湖水域;3 在植物净化床底部靠近河道一端设置放空管,冬季前将床中的水放空,防止冻坏 墙体。 如上所述的入河雨水口水质净化系统,在该植物净化床靠河堤一侧还可设置出水集水槽,植物净化床的出水管通入该出水集水槽中,雨水由出水集水槽溢流进入河/湖水 域。 如上所述的入河雨水口水质净化系统,在该放空管口外部还可设置放空管保护 槽,上方加盖板。 如上所述的入河雨水口水质净化系统,其中,该拦污格栅的栅条间距优选为 10-40mm,更优选为25mm。 如上所述的入河雨水口水质净化系统,其中,该初期径流收集池底部与路面的距 离优选为600-1200mm,更优选为850mm。 如上所述的入河雨水口水质净化系统,其中,该进水配水槽的底部与路面的距离 优选为100-300mm,更优选为200mm。 如上所述的入河雨水口水质净化系统,其中,该植物净化床中粒径为20-40mm碎石层的厚度优选为150-400mm,更优选为250mm;粒径为5-20mm碎石层的厚度优选为150-400mm,更优选为250mm ;表层土壤的厚度优选为150-300mm,更优选为250mm。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入河雨水口水质净化系统中拦污格栅可拦截雨水中的垃圾、树叶等杂物;初期径流收集池可储存初期雨水,使初期雨水中的固体杂质在其中沉降下来;收集池上方加盖板,防止雨后池中留存积水影响景观,盖板上有孔,便于池中水分蒸发;初期径流收集池积满水后,后续径流自盖板溢流,进入进水配水槽,进水配水槽底设植物净化床进水管,将溢流的径流雨水引入植物净化床底;雨水在植物净化床中经碎石的过滤、截流以及植被的生物净化作用进一步去除悬浮物、氮、磷等富营养物质和有机物。经过上述系统处理的雨水悬浮物、有机物和总磷的去除率可达60%以上,出水水质得到提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入河雨水口水质净化系统平面布置图。 图2为图1沿A-A剖面图。 图3为图1沿B-B剖面图。 图4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有孔盖板平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l-3所示,在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入河雨水口水质净化系统 包括沿路面靠河道一侧边缘至河堤依次设置的拦污格栅1、进水配水槽2、初期径流收集池 3、植物净化床4和出水集水槽5 ;工程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路面至河/ 湖堤区域,治理工程总体长度约为12m 20m ;宽度约为2. 7 3. 2m。 如图2所示,拦污格栅1设置于路面靠近河堤一侧的边缘上,与路面垂直,固定于 路面边沿的挡墙7上,挡墙高度约为400mm,其下方为泄水孔。拦污格栅1用于拦截雨水中 的垃圾、树叶等杂物,栅条间距为25mm。 如图1-4所示,进水配水槽2位于挡墙7外侧,其底部低于路面约200mm,宽度约 为300mm ;在进水配水槽中段或一侧、泄水孔下方设置初期径流收集池3,收集池底部低于 路面约850mm ;根据雨水口大小,收集池长度为3m 5m ;其上部覆盖有孔盖板9,该有孔盖 板9的高度低于进水配水槽2槽底约20mm。有孔盖板9可防止雨后池中留存积水影响景 观,盖板上有孔,便于池中水分蒸发。雨水经拦污格栅1去除垃圾等杂物后,经泄水孔进入 初期径流收集池3,雨水中的固体杂质在其中沉降下来;初期径流收集池3积满水后,后续 径流自盖板9溢流,进入进水配水槽2 ;在进水配水槽底部设置多条植物净化床进水管10, 将溢流的雨水引入植物净化床4。 如图2、3所示,植物净化床4的外壁由混凝土 17及砖18砌成,内部由下至上依次 包括粒径为20-40mm的碎石层11、粒径为5-20mm的碎石层12和表层土壤13,其厚度均为 约250mm ;在植物净化床4上种植植物,所采用植物为戸苹和旱伞草,种植密度为4株/m2 ; 进水配水槽2底部和植物净化床4底部通过植物净化床进水管10连接;在表层土壤13下 方设植物净化床出水管14,收集出水至出水集水槽5或直接入河;在植物净化床靠河堤一 侧可设置出水集水槽5,长约500mm,宽约250mm,深约200mm,雨水由出水集水槽溢流进入河 /湖水域。 如图1所示,在植物净化床4底部一端设置放空管15,冬季前将床中的水放空,防 止冻坏墙体。在放空管15外部可设置放空管保护槽16,上方加盖板。 将上述入河雨水口水质净化系统应用于某实验河道,该河道平均宽13. 5m,入河雨 水口水质净化系统建设于该河道滨河路泄水口下方边坡上。对此处道路径流多次取样分 析,SS浓度均在300mg/L以上,最高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入河雨水口水质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沿路面一侧边缘至河/湖堤依次设置的拦污格栅、初期径流收集池、进水配水槽和植物净化床;该拦污格栅设置于路面靠近河堤一侧的边缘上,其下方为泄水孔;该初期径流收集池位于泄水孔下方,其上部覆盖有孔盖板;该初期径流收集池底部低于路面;该进水配水槽与道路方向平行,位于初期径流收集池两侧或一侧,底部与初期径流收集池连通;该进水配水槽底部低于路面,高于初期径流池池底,并高于有孔盖板高度;该植物净化床外壁由混凝土及砖砌成,内部由下至上依次包括粒径为20-40mm碎石层、粒径为5-20mm碎石层和表层土壤;该植物净化床上种植植物;该进水配水槽底部和植物净化床底部通过植物净化床进水管连接;在表层土壤下方设植物净化床出水管,收集出水进入河/湖水域;在植物净化床底部靠近河道一端设置放空管。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入河雨水口水质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沿路面一侧边缘至河/湖堤依次设置的拦污格栅、初期径流收集池、进水配水槽和植物净化床;该拦污格栅设置于路面靠近河堤一侧的边缘上,其下方为泄水孔;该初期径流收集池位于泄水孔下方,其上部覆盖有孔盖板;该初期径流收集池底部低于路面;该进水配水槽与道路方向平行,位于初期径流收集池两侧或一侧,底部与初期径流收集池连通;该进水配水槽底部低于路面,高于初期径流池池底,并高于有孔盖板高度;该植物净化床外壁由混凝土及砖砌成,内部由下至上依次包括粒径为20-40mm碎石层、粒径为5-20mm碎石层和表层土壤;该植物净化床上种植植物;该进水配水槽底部和植物净化床底部通过植物净化床进水管连接;在表层土壤下方设植物净化床出水管,收集出水进入河/湖水域;在植物净化床底部靠近河道一端设置放空管。2. 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秀琳李其军廖日红许志兰赵立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