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喂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1379 阅读:2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以在禽舍内饲喂家禽的饲喂盘。它有上下布置的挂帽、挂架、外壳、椭圆形底盘,挂架大体为上下两端开口的竖直状空心体,外壳由水平布置的上端板和椭圆形下箍圈、均布在两者周向之间的多个竖直状格栅条构成,底盘与下箍圈相适配且两者之间为活动连接,底盘和下箍圈的长轴之间、短轴之间均对应地保持走向一致,挂架穿经上端板与外壳连接,挂帽与挂架之间为活动连接,且挂帽和挂架之间形成与禽舍内的水平供料管相适配的挂接通道。因此,采用本饲喂盘使得禽舍的饲养率有效提高,间接降低了禽舍投资和饲养成本,这给饲养场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Feeding tray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feeding plate for feeding in poultry houses. It is hanging cap, frame, shell, oval chassis disposed, rack generally vertical hollow body and the lower ends are opened, a plurality of vertical grille shell by the upper end plate horizontal and oval hoop, under the uniform in two weeks to form between the chassis and the lower Hoop Ring. Suitable between and both are movably connected, and between the chassis and the lower hoop long short axis are correspondingly to maintain consistent, through the upper end plate rack is connected with the outer shell, hanging between the cap and the rack is movably connected, and the hanging water feeding pipe in the flat and fowlery hanging channel matched form between the cap and the rack. Therefore, the rate of feeding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birdhouse feeding plate, and indirectly reduce the investment and the cost of feeding the poultry farms, to bring greater economic benefi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适宜在大中型家禽饲养场中使用的器具,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以在禽舍内饲喂家禽且使禽舍的饲养率有效提高的饲喂盘
技术介绍
目前,大中型家禽(如鸡)的饲养场中一般使用饲喂盘来饲喂家禽。为安装该饲喂盘,禽舍内设有可升降的多根水平圆形供料管和处于供料管上方的对应根水平裸露电线(电线上的电压为800~1000伏、电流强度为2~10毫安,为安全电流),每根供料管内有用来输送饲料的绞龙,每根供料管的下侧均布多个便于饲料落下的落料口(一般为方形落料口)。该饲喂盘的结构为它有上下布置的挂帽、挂架、外壳、圆形底盘。挂架大体为上下两端开口的竖直状空心圆筒体,圆筒体的上端有开口向上且相互对称的两个大半圆形缺口。外壳由水平布置的上端板和圆形下箍圈、均布在两者周向之间的多个竖直状格栅条构成。相邻两个格栅条之间的间隙就是家禽的一个采食位(一般为12个或14个)。底盘与下箍圈相适配且两者之间为活动连接(一般为卡接),底盘内的中心区域有与其共中心线且锥顶指向上端板的空心圆锥。挂架穿经上端板中心与外壳固定连接,且挂架的上中部处于上端板上方、下端处于上端板与底盘之间。挂架的下部安装一个调节套,调节套由与空心圆锥相适配的空心圆台、连通在空心圆台顶端的圆形竖直接管构成,空心圆台套在圆锥外,圆形竖直接管的上部通过定位结构可升降地套在挂架的下部外,使得调节套与挂架连通,且调节套处于上端板和底盘之间。定位结构可采取常规的多种结构形式(如挂架的外柱面下部有竖直布置的多个凹坑、多个静齿或有周向布置的多个竖直凹槽,圆形竖直接管内有与所述凹坑、静齿或凹槽对应相适配的一个凸起、一个动齿或多个竖直凸柱;又如挂架的外柱面下部有外螺纹,圆形竖直接管内有与所述外螺纹相适配的内螺纹)。挂帽的上端设有用来穿接裸露电线的过线通道,挂帽的相对两侧竖直板下端各设有相互对称且开口向下的一个小半圆形缺口。挂帽与挂架之间为活动连接(一般为插接),每个小半圆形缺口与挂架上的同侧大半圆形缺口对接以形成完整的一个圆形口,且挂帽和挂架之间形成与禽舍内的供料管相适配的圆柱状挂接通道,过线通道和挂接通道的走向相同。在禽舍内安装该饲喂盘的具体步骤为1、从挂架上拆下挂帽;2、挂架通过两个大半圆形缺口贴靠在一根水平圆形供料管的外柱面下侧,且挂架的上端与该供料管上的一个落料口相通;3、在挂架上重新安装挂帽并使其贴靠在该供料管的外柱面上侧,这样,借助挂帽和挂架之间的圆柱状挂接通道使得该饲喂盘挂接到该供料管上,为防止该饲喂盘沿该供料管轴向移动和/或在该供料管上转动,还必须在该供料管上安装与该饲喂盘的挂帽和挂架紧密接触的两个倒U形螺栓;4、借助过线通道使得挂帽与对应的一根裸露电线穿接(此举可阻止家禽站到该饲喂盘上),这时该饲喂盘安装完毕;5、继续进行1、至4、的步骤,以在该供料管和对应的一根裸露电线之间按等距方式挂接该饲喂盘;6、如此周而复始,在其余供料管和对应根裸露电线之间重复进行1、至5、的步骤,直至所有的供料管和对应根裸露电线之间挂满该饲喂盘为止。饲喂家禽时,对供料管、裸露电线进行升降以上下移动该饲喂盘,使该饲喂盘距禽舍地面的高度与相应日龄家禽的身高相适应;上下移动或旋动调节套来调整其与底盘之间的间隙,从而控制单位时间内进入底盘的饲料数量,以满足相应日龄家禽的饲喂需要。由于该饲喂盘的结构设计上有不足之处,导致其存在以下缺陷1、众所周知,对于圆和椭圆来说,当圆的直径尺寸与椭圆的长轴尺寸相同时,圆的面积较大。因外壳的下箍圈和底盘的形状均为圆形,这样,该饲喂盘在禽舍内与供料管挂接时,其在禽舍地面上的投影面积较大,加之还必须要在相邻两供料管上的相邻两个饲喂盘之间留下供家禽吃饲料的足够空隙(即要使所述的相邻两个饲喂盘之间最窄处的距离也能满足家禽的饲喂需要),这样,该饲喂盘被挂接后,导致相邻两供料管之间的间距较大,故面积固定的禽舍内所能安装的供料管的根数较少,使得安装在禽舍内的该饲喂盘数量势必较少,以至禽舍内所能饲喂的家禽数量较少。因此,采用该饲喂盘使得禽舍的饲养率较低,间接提高了禽舍投资和饲养成本,这种负面影响对于大中型家禽饲养场来说尤为突出,给饲养场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2、在调整调节套与底盘之间的间隙时,因调节套处于外壳的上端板和底盘之间,故操作者的两手必须经外壳的相邻两个格栅条之间的间隙(即采食位)进入外壳内才能上下移动或旋动调节套,另外,因调节套上没有设置用以表明其和底盘之间间隙的数字,故操作者无法准确得知所述间隙的大小,这些导致所述间隙的调整操作很不方便。3、调节套的圆台虽套在底盘内的圆锥外以将饲料在底盘上摊开,但因调节套外壁周向没有设置指向底盘外缘且起阻挡作用的多个分料板,使得底盘的周向无法被均匀分成彼此隔开的多个进食区域,故使用时,饲料通过供料管上的落料口落下,先进入挂架、调节套中,再进入调节套的圆台和圆锥之间,最后借助于其自重摊在底盘上,使得饲料不能均匀地分布在底盘上,这样当家禽的嘴部经外壳上的采食位伸到底盘的与该采食位对应的区域内吃食时,其嘴部能伸到相邻或较远采食位所对应的区域内去与其它家禽抢食,从而引起家禽之间的争斗,家禽受伤事件屡出不穷,影响了家禽的正常生长和按时出栏,饲养场常因此遭受经济损失。4、为防止该饲喂盘沿供料管轴向移动和/或在供料管上转动,还必须在供料管上安装与该饲喂盘的挂帽和挂架紧密接触的两个倒U形螺栓,这样在禽舍内安装该饲喂盘时,劳动强度大,也很不方便。5、该饲喂盘上没有设置用以封闭挂架上端的阻挡件,故该饲喂盘所处的工作状态(接料状态或停止接料状态)由供料管的工作状态来决定(详细说就是当禽舍内的供料管供料时,饲料会进入其上所挂接的全部该饲喂盘中;而当禽舍内的供料管停止供料时,其上所挂接的全部该饲喂盘就会停止接料),导致禽舍内供料管上所挂接的全部该饲喂盘只能被动地同时接料或同时停止接料,换言之,该饲喂盘不能主动而单个独立地实现接料或停止接料,这样就无法根据饲喂的实际需要对单个独立的该饲喂盘的工作状态进行方便地调整。当禽舍内的饲养量发生变化且幅度较大时,虽然根据禽舍内家禽数量的变化情况较为准确地计算出需要调整工作状态的该饲喂盘数量,但因无法调整单个独立的该饲喂盘的工作状态,故只能调整大致根数的供料管的工作状态,因此,这种调整相当粗略,以至调整后禽舍内仍处于接料状态的该饲喂盘无法恰当地适应饲养量的变化(详细说就是调整后将会出现不能满足饲喂实际需求的两种不利局面,一种是导致禽舍内所述该饲喂盘的数量偏少,以至禽舍内供料不足而使家禽之间的相互抢食程度进一步加剧,另一种是导致禽舍内所述该饲喂盘的数量偏多,以至禽舍内供料过量而造成饲料的浪费;换言之,调整后很难出现既让家禽吃得饱又不致于浪费饲料的这种理想局面)。这样降低了饲养场的日常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用以在禽舍内饲喂家禽且使禽舍的饲养率有效提高的饲喂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饲喂盘,它有上下布置的挂帽、挂架、外壳、椭圆形底盘,挂架大体为上下两端开口的竖直状空心体,外壳由水平布置的上端板和椭圆形下箍圈、均布在两者周向之间的多个竖直状格栅条构成,底盘与下箍圈相适配且两者之间为活动连接,底盘和下箍圈的长轴之间、短轴之间均对应地保持走向一致,挂架穿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饲喂盘,有上下布置的挂帽(5)、挂架(4)、外壳(2)、底盘(1),挂架(4)大体为上下两端开口的竖直状空心体,外壳(2)由水平布置的上端板(2a)和下箍圈(2b)、均布在两者周向之间的多个竖直状格栅条(2c)构成,底盘(1)与下箍圈(2b)相适配且两者之间为活动连接,挂架(4)穿经上端板(2a)与外壳(2)连接,挂帽(5)与挂架(4)之间为活动连接,且挂帽(5)和挂架(4)之间形成与禽舍内的水平供料管相适配的挂接通道(9),其特征在于:底盘(1)和下箍圈(2b)的形状为椭圆形,且底盘(1)和下箍圈(2b)的长轴之间、短轴之间均对应地保持走向一致。

【技术特征摘要】
1.饲喂盘,有上下布置的挂帽(5)、挂架(4)、外壳(2)、底盘(1),挂架(4)大体为上下两端开口的竖直状空心体,外壳(2)由水平布置的上端板(2a)和下箍圈(2b)、均布在两者周向之间的多个竖直状格栅条(2c)构成,底盘(1)与下箍圈(2b)相适配且两者之间为活动连接,挂架(4)穿经上端板(2a)与外壳(2)连接,挂帽(5)与挂架(4)之间为活动连接,且挂帽(5)和挂架(4)之间形成与禽舍内的水平供料管相适配的挂接通道(9),其特征在于底盘(1)和下箍圈(2b)的形状为椭圆形,且底盘(1)和下箍圈(2b)的长轴之间、短轴之间均对应地保持走向一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饲喂盘,其特征在于上端板(2a)底面中心设有上端与上端板(2a)相通、下端敞口且制有内螺纹的下伸空心圆柱(2d);挂架(4)由上下两端开口的竖直筒状体、设于筒状体内且上下两端开口的竖直输料方管(4v)构成,筒状体有依次相接的上中下三部分;筒状体的上部由左右对称的两个竖直状延伸体、接在两个延伸体的前端之间和后端之间且大体前后对称的两个空心连接体、左右对称地处在两个延伸体之间且接在两个连接体之间的两个下弯弧形板(4a)构成,每个连接体的上端有内外相接且下凹的大半圆形板(4l)、大半圆形板(4m),其中大半圆形板(4l)的面积小于大半圆形板(4m)的面积,且大半圆形板(4l)低于大半圆形板(4m),每个连接体的内侧板(4k)大体为下弯月牙形的竖直板,两个弧形板(4a)接在两个内侧板(4k)之间的左端和右端,两个连接体之间和两个弧形板(4a)之间形成下端为方形口的一个轴向凹进(4s);筒状体的中部由接在两个竖直状延伸体和两个空心连接体下端的竖直状空心圆筒体(4t)、设在空心圆筒体(4t)外柱面下端的水平环形承载凸台(4u)构成;筒状体的下部为接在承载凸台(4u)的底面外缘、曲率半径相同且前后对称的两个竖直状外凸柱面瓦(4w);输料方管(4v)的上端与两个弧形板(4a)和两个内侧板(4k)的下端固接,使得输料方管(4v)与轴向凹进(4s)密封连通,输料方管(4v)的下端高于两个柱面瓦(4w)的下端;筒状体的上中部穿过下伸空心圆柱(2d)、上端板(2a)后处于上端板(2a)上方,而输料方管(4v)的下端、两个柱面瓦(4w)的下端处于上端板(2a)和底盘(1)之间;调整套(3)穿过筒状体的上部、空心圆筒体(4t)与下伸空心圆柱(2d)旋接后套在承载凸台(4u)和两个柱面瓦(4w)外,调整套(3)大体为上下两端开口的空心圆筒体,其内柱面与承载凸台(4u)和两个柱面瓦(4w)间隙配合,其内柱面的上端有与筒状体上部和空心圆筒体(4t)间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靳传道徐赵周锷鲁绍务胡济顺王雷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4[中国|安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