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卧两用换热水箱及安装有该换热水箱的换热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137044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立卧两用换热水箱,包括外壳、安装在所述外壳内的承压内胆和与所述内胆相连通的进出水口,所述外壳和内胆之间设置保温层,所述内胆的外周壁上设置有换热夹套和缓冲夹套,所述换热夹套上设置有工作液体流通的循环进口和循环出口,所述换热夹套和缓冲夹套通过连接管连通,所述换热夹套内充满液体,液体的温度发生变化后流入或流出所述缓冲夹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有缓冲夹套,换热夹套中的液体在受温度影响而发生变化时,能够流入或流出缓冲夹套,为液体的热胀冷缩提供缓冲空间,因此,所述换热夹套中可以充满液体,不管是立式使用或卧式使用时,其换热面积不会发生变化,具有安装操作方便,工作介质不易氧化,安装通用性强、换热面积稳定无变化。(*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立卧两用换热水箱,以及安装有该种换热水箱的换热水器。
技术介绍
目前,太阳能热水器因具有节能、环保、无污染、使用安全等优点日益受到消费者 的青睐;在太阳能应用领域中,人们为了解决太阳能冬天冻冰和水垢堵塞集热器流道的问 题,通常采用间接换热技术。采用的换热技术有内置盘管换热器、外置板式换热器和夹套式 三种。常规的夹套式换热水箱是在水箱承压内胆外壁面设有一个换热夹套,使用时将换热 夹套与集热器流道连接,然后注入具有抗冻功能的防冻液;立式的夹套式换热水箱一般在 换热夹套的中上位置留有注液口和排气口,注液时,工作介质只能注到排气孔的位置,高于 排气孔的 空间作为工作介质受热后的膨胀空间使用;如果该类水箱采用卧式安装时,注液 口和排气如果位于水箱最顶端,则注液时就无法为介质受热膨胀预留缓冲空间,当介质受 热时,由于膨胀使得换热夹套内压力剧增,从而压缩承压内胆外壁,引起承压内胆损坏;如 果注液口和排气口低于水箱最高点一定距离的位置上,则可以为工作介质预留一定膨胀空 间,但由于卧式使用后,因为预留了换热介质的膨胀空间,所以换热面积严重减小,而且工 作介质与空气接触面积加大,引起工作介质快速氧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通用性 强,性能差异化小,有效确保足够换热面积的立卧两用换热水箱及安装有该换热水箱的换 热水器。按照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立卧两用换热水箱,包括外壳、安装在所述外壳内的 承压内胆和与所述内胆相连通的进出水口,所述外壳和内胆之间设置保温层,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胆的外周壁上设置有换热夹套和缓冲夹套,所述换热夹套上设置有工作液体流通的 循环进口和循环出口,所述换热夹套和缓冲夹套通过连接管连通,所述换热夹套内充满液 体,液体的温度发生变化后流入或流出所述缓冲夹套。按照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立卧两用换热水箱还具有如下附属技术特征所述缓冲夹套的两端弯折成折边,所述折边直接焊接在所述内胆外壁上。所述换热夹套的一端焊接在所述内胆上,另外一端焊接在所述缓冲夹套上。所述缓冲夹套上设置有凸肩,所述换热夹套的另外一端焊接在所述凸肩上。所述缓冲夹套内设置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管相连接,另外一 端位于所述缓冲夹套的最低位置。所述换热夹套中设置有导流环,所述导流环位于所述循环进口和循环出口之间。所述换热夹套的一端通过环箍或收口结构焊接在所述内胆的外壁上。所述缓冲夹套的长度为所述换热夹套长度的10% -20%。按照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换热水器,包括集热器和与所述集热器相连接的换热水箱,所述换热水箱包括外壳、安装在所述外壳内的承压内胆和与所述内胆相连通的进出 水口,所述外壳和内胆之间设置保温层,所述内胆的外周壁上设置有换热夹套和缓冲夹套, 所述换热夹套上设置有工作液体流通的循环进口和循环出口,所述换热夹套和缓冲夹套通 过连接管连通,所述换热夹套内充满液体,液体的温度发生变化后流入或流出所述缓冲夹套。按照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立卧两用换热水箱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首 先,本技术设置有缓冲夹套,换热夹套中的液体在受温度影响而发生变化时,能够流入 或流出缓冲夹套,为液体的热胀冷缩提供缓冲空间,因此,所述换热夹套中可以充满液体, 不管是立式使用或卧式使用时,其换热面积不会发生变化,具有安装操作方便,工作介质不 易氧化,安装通用性强、换热面积稳定无变 化;其次,本技术中的换热夹套一端与内胆 连接,另外一端焊接在缓冲夹套上,使得另外一端的开口直接大于内胆外径,利于安装;再 次,缓冲夹套中设置导流管,导流管的另外一端位于缓冲夹套的最低位置,不管在卧式还是 立式使用,缓冲夹套中的液体均能通过导流管流回到换热夹套中。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剖视图。图2是图1中A处放大图。图3是图1中B-B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和图2,在本技术给出的一种立卧两用换热水箱,包括外壳1、安装在 所述外壳1内的承压内胆2和与所述内胆2相连通的进出水口,所述外壳1和内胆2之间 设置保温层3,所述内胆2的外周壁上设置有换热夹套4和缓冲夹套5,所述换热夹套4上 设置有工作液体流通的循环进口 41和循环出口 42,所述换热夹套4和缓冲夹套5通过连 接管6连通,所述换热夹套4内充满液体,液体的温度发生变化后流入或流出所述缓冲夹套 5。本技术中的换热夹套4充满工作液体,液体热胀后,膨胀的液体通过连接管6进入 缓冲夹套5中,从而缓解换热夹套4的压力。液体温度下降后收缩,所述缓冲夹套5中的液 体会在内部压力的作用下,使液体回流到换热夹套4中。由于设置了缓冲夹套5使得液体 能够平衡,保证换热夹套5中始终充满液体,不管是立式使用还是卧式使用均不会对比换 热面积造成影响,通用性好。参见图1和图2,在本技术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缓冲夹套5的两端弯折 成折边51,所述折边51直接焊接在所述内胆2外壁上。由于缓冲夹套5的长度比较小,其 可以形成折边51直接套装在内胆2上,然后进行焊接,无需设置其他的部件。加工更加方 便。参见图1和图2,在本技术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夹套4的一端焊接 在所述内胆2上,另外一端焊接在所述缓冲夹套5上。所述缓冲夹套5上设置有凸肩52,所 述换热夹套4的另外一端焊接在所述凸肩52上。本技术将换热夹套4的另外一端焊 接在缓冲夹套5上,与缓冲夹套5共有一个隔板,加工和焊接更加方便。换热夹套4的开口 内径可以比较内胆2的外径大,从而换热夹套4容易套装在内胆上。凸肩52利于换热夹套4进行焊接,方便密封。参见图1和图2,在本技术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缓冲夹套5内设置有导 流管53,所述导流管53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管6相连接,另外一端位于所述缓冲夹套5的最 低位置。所述导流管53利于缓冲夹套5中的液体回流到换热夹套4中,由于导流管53的 另外一端设置在缓冲夹套5中最低位置,能够使尽量多的液体回流到换热夹套4中。参见图1和图3,在本技术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夹套4中设置有导 流环43,所述导流环43位于所述循环进口 44和循环出口 45之间。所述导流环43沿内胆 2外周分布,但没有构成圆环,即并没有将换热夹套4隔离开。导流环43对换热夹套4中的 液体起到导流的作用,提高换热效率。参见图1和图2,在本技术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夹套4的一端通过 环箍7或收口结构焊接在所述内胆2的外壁上。本实施例中的换热夹套4的一端是通过环 箍7焊接在内胆2上。当然,本技术也可以将换热夹套4的一端加工成收口结构,然后 直接焊接在内胆2上。参见图1,在本技术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缓冲夹套5的长度为所述换热 夹套4长度的10% -20%。本实施例为16%。该比例关系能够使缓冲夹套5满足缓冲的需要。在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换热水器的实施例,包括集热器和与所述集热器相连接 的换热水箱,所述换热水箱为上述实施例的换热水箱。安装有该种换热水箱具有更好的性 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立卧两用换热水箱,包括外壳、安装在所述外壳内的承压内胆和与所述内胆相连通的进出水口,所述外壳和内胆之间设置保温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的外周壁上设置有换热夹套和缓冲夹套,所述换热夹套上设置有工作液体流通的循环进口和循环出口,所述换热夹套和缓冲夹套通过连接管连通,所述换热夹套内充满液体,液体的温度发生变化后流入或流出所述缓冲夹套。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立卧两用换热水箱,包括外壳、安装在所述外壳内的承压内胆和与所述内胆相连通的进出水口,所述外壳和内胆之间设置保温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的外周壁上设置有换热夹套和缓冲夹套,所述换热夹套上设置有工作液体流通的循环进口和循环出口,所述换热夹套和缓冲夹套通过连接管连通,所述换热夹套内充满液体,液体的温度发生变化后流入或流出所述缓冲夹套。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卧两用换热水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夹套的两端弯 折成折边,所述折边直接焊接在所述内胆外壁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立卧两用换热水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夹套的一端焊 接在所述内胆上,另外一端焊接在所述缓冲夹套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立卧两用换热水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夹套上设置有 凸肩,所述换热夹套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国营李建平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帅康热水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