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排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132468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体排出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制冷系统中的液体排出装置,包括带有进液口(11)和出液口(12)的泵体、带有输出轴(7)的驱动装置(4)、置于所述泵体内的旋转叶轮(2),所述叶轮(2)包括与所述驱动装置(4)的输出轴(7)联接的轴部(21)、从所述轴部(21)向放射方向延伸的板状叶片(22)和环形周边部(23),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周边部(23)设置有环形凹槽(232)。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液体排出装置,在工作状态中可以减缓液体的冲击,保持平稳和低噪音,提高向外排水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体排出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制冷系统中的液体排出装 置,如空调和冷冻机组用的一种排水泵。
技术介绍
在制冷系统工作过程中,如空调机工作运转(制冷、除湿)时,由于热交换器对周 围空气的冷却作用,致使在热交换器的表面生成大量的冷凝水,当冷凝水聚集到一定的程 度时,会滴落到热交换器下方的冷凝水接水盘中,因此需要在接水盘内安装液体排出装置, 将接水盘内的冷凝水排出到室外。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液体排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液体排出 装置包括泵体、安装在泵体内的叶轮加和设置于泵体外部的驱装置如。泵体包括上泵体3a和下泵体la,上泵体3a和下泵体Ia密封连接,在其连接处设 置有密封圈10a,上泵体3a和下泵体Ia内部形成一个泵室33a,下泵体Ia的下端具有进液 口 11a,该进液口 Ila与泵室33a连通,下泵体Ia的侧壁上具有出液口 12a,该出液口 1 与泵室33a连通;叶轮加安装在泵室33a内,叶轮加上部具有轴部21a,轴部21a穿过上 泵体3a上部的轴孔6a与驱动装置如的输出轴7a固定连接。当驱动装置如的输出轴7a旋转时,通过叶轮加的轴部21a,带动叶轮加旋转,实 现排水工作在液体排出装置中,高速旋转的叶轮是关键部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一种在努力 改进设计结构,使叶轮在工作状态中保持平稳以降低噪音和提高液体排出装置向外排水的 效率。如在中国专利200820152274. 2中,公开了一种液体排出装置,其叶轮结构见图2,由 一个圆盘和盖在圆盘上的盖组成的圆环形盘结构,圆环形盘四周具有出水孔,圆环形盘为 半封闭形结。但这种液体排出装置的叶轮结构复杂,不便于加工,而且,圆盘型的底部增加 了由进液口到出液口之间的流路中的流阻,影响了排出装置的排水流量和扬程,无法提高 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液体排出装置,其改进 的叶轮结构,在保证工作状态中平稳无噪音的同时,能提高排水效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 命。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液体排出装置,包括带有进液口和出液口的泵体、带有输出轴的驱 动装置、置于所述泵体内的旋转叶轮,所述叶轮包括与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轴联接的轴部、 从轴部向放射方向延伸的板状叶片、和环形周边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周边部设置有环 形凹槽。优选地,如上述结构的液体排出装置,所述环形凹槽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并沿周边 部相对于中心轴对称分布;或,优选地,所述环形凹槽为沿周边部的环形周向通槽。进一步,如上述结构的液体排出装置,所述环形凹槽为横向通槽结构;或,进一步,所述环形凹槽中设置有横向开口孔。进一步,如上述结构的液体排出装置,所述环形凹槽中的横向开口孔相对于中心 轴对称设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液体排出装置,在环形周边部设置有环形凹槽,在排水过程中,所述 凹槽里具有液体存留,可以减缓液体通过环形周边部与泵体之间狭小区域时的冲击,使工 作平稳,且凹槽通过横向通槽结构,或设置横向开口孔与叶轮的周边部的内部相通,使叶轮 受压均衡,分解的力朝向轴中心,可以保持旋转的平稳性,尤其是高速运转时的稳定工作。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结构叶轮结构取消了底盘部,使叶轮结构简单,排水过程中流体通畅。 所以,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液体排出装置,在工作状态中能保持平稳和低噪音,延长设备的使用寿 命,提高向外排水的效率。附图说明图1 现有技术中的液体排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 现有技术中液体排出装置的叶轮结构图;图3 本专利技术的液体排出装置的具体实施例示意图;图3a 图3中的液体排出装置的叶轮优选实施例之一的主视图;图北图3中的液体排出装置的叶轮优选实施例之一的俯视图;图如本专利技术液体排出装置中的叶轮优选实施例之二的主视图;图4b 本专利技术液体排出装置中的叶轮优选实施例之二的俯视图;图fe 本专利技术液体排出装置中的叶轮优选实施例之三的主视图;图恥本专利技术液体排出装置中的叶轮优选实施例之三的俯视图;图6a 本专利技术液体排出装置中的叶轮优选实施例之四的主视图;图6b 本专利技术液体排出装置中的叶轮优选实施例之四的俯视图。图中符号说明Ι/la-下泵体、3/3a_上泵体;13-环形壁;2/2A/2B/2C/2a-叶轮;21/21A/21B/21C-轴部、22/22A/22B/22C-叶片;23/23A/2;3B/23C-周边部、231/231A/231B/231C-环形外缘面、232/232A/232B/232C-232-凹槽;233A-开 口孔、4/4a_ 驱动装置;10/10a-密封圈、33/33a_ 泵室;11/lla-进液口、12/1 -出液口;6/6a_ 轴孔、7/7a_ 输出轴。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 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液体排出装置的具体实施例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液体排出装置包括泵体、安装在泵体内的叶轮2和设置于泵体外部 的驱装置4。泵体包括上泵体3和下泵体1,上泵体3和下泵体1密封连接,在其连接处设 置有密封圈10,上泵体3和下泵体1内部形成一个泵室33,下泵体1的下端具有进液口 11, 该进液口 11与泵室33连通,下泵体1的侧壁上具有出液口 12,该出液口 12与泵室33连 通;叶轮2安装在泵室33内,叶轮2上部具有轴部21,轴部21穿过上泵体3上部的轴孔6 与驱动装置4的输出轴7固定连接。图3a为上述液体排出装置的叶轮结构的主视图,图北为上述液体排出装置的叶 轮结构的俯视图。如图3a和图北所示,叶轮2包括与驱动装置4的输出轴7联接的轴部21、从轴 部21向放射方向延伸的板状叶片22,在该实施例中,共有轴对称分布的八个叶片22,在叶 片22的外侧为环形的周边部23,在周边部23的环形外缘面231上,设置有由叶片22周向 隔成的八个轴对称的凹槽232,每个凹槽232都为横向通槽,即通向环形周边部23的内面。 凹槽相对于中心轴对称分布,是考虑部件运行的平稳性,所以通常以设置三个或三个以上 的凹槽较为理想。当驱动装置4的输出轴7旋转时,通过叶轮2的轴部21带动叶轮2旋转,进液口 11处的液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流向出液口 12,在此过程中,叶轮也同时受到流经的液体 的冲击,因在环形周边部23与下泵体10的环形壁13处形成的区域34流道面积最小(参 见图1),同时该区域距离叶轮2的转轴中心最远,所以该区域的液体流动状况对叶轮的稳 定性影响较大,由于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特点,在该区域设置有凹槽232,凹槽232A中存有流动的 液体,可以缓解对叶轮2的冲击,进一步,叶轮2的周边部23的环形外缘面231通过横向通 槽232与内部相通,使叶轮受力均衡,可以将部分的压力引向叶轮2的轴向中心,保持液体 排出装置运行平稳。图如为本专利技术液体排出装置中的叶轮优选实施例之二的主视图,图4b本专利技术液 体排出装置中的叶轮优选实施例之二的俯视图。如图如和图4b所示,叶轮2A包括与驱动装置4的输出轴7联接的轴部21A、从 轴部21A向放射方向延伸的板状叶片22A,在该实施例中,共有轴对称分布的八个叶片22, 在叶片22A的外侧为环形的周边部23A,在周边部23A的环形外缘面231A上,设置有凹槽 232A,该凹槽232A为沿周边部的环形周向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体排出装置,包括带有进液口(11)和出液口(12)的泵体、带有输出轴(7)的驱动装置(4)、置于所述泵体内的旋转叶轮(2),所述叶轮(2)包括与所述驱动装置(4)的输出轴(7)联接的轴部(21)、从所述轴部(21)向放射方向延伸的板状叶片(22)、和环形周边部(23),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周边部(23)设置有环形凹槽(23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体排出装置,包括带有进液口(11)和出液口(12)的泵体、带有输出轴(7)的 驱动装置(4)、置于所述泵体内的旋转叶轮(2),所述叶轮(2)包括与所述驱动装置(4)的 输出轴⑵联接的轴部(21)、从所述轴部(21)向放射方向延伸的板状叶片(22)、和环形周 边部(23),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周边部(23)设置有环形凹槽(23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凹槽(232)有三个或三 个以上,并沿周边部(2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花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