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空气集热型高层建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102799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太阳能空气集热型高层建筑,包括墙体,所述墙体向阳面外设有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的进气口与建筑室内相通、出气口与建筑室内的风带相连。技术方案设计合理,可有效利用太阳能,太阳能利用率高,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降低供暖成本,便于推广应用,经济效益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环保节能型建筑
,特别涉及一种太阳能空气集热型高层 建筑。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各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节约能源、 降低能耗,保证我国经济健康、平稳的发展,国家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的节能政策,国家将 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一项重点来落实。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其取 之不尽、用之不竭,深受世界各国青睐。目前,太阳能与建筑相结合的一体化建筑已经成为“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但是, 这些建筑存在诸多的缺点,例如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结构复杂、造价高,建筑的室内空间 被挤占缩减,空间利用率较低,太阳能利用率低。因此,不利于上述一体化建筑的推广应用, 难以实现预期效果,不能体现预期的经济效益,严重影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的普及和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设计合理、便于推广、太阳能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 的太阳能空气集热型高层建筑。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太阳能空气集热型高层建筑,包括墙 体,所述墙体向阳面外设有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的进气口与建筑室内相 通、出气口与建筑室内的风带相连。所述所述墙体向阳面处设有阳台,阳台包括玻璃窗、建筑室内与玻璃窗相对设置 的门。所述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包括上、下支架和并列间隔设置的集热管以及与上支架平 行设置的介质流入管道与介质排放管道,集热管包括玻璃管和套装在玻璃管内的外层吸热 管,外层吸热管的下端为封闭端,外层吸热管的两端分别伸出玻璃管的对应端,集热管通过 外层吸热管伸出的两端安装于上、下支架之间,外层吸热管与玻璃管之间为真空夹层;集热 管还包括两端开口的内层吸热管,外层吸热管上端的封头上设有与介质排放管道连通的介 质出口和内层吸热管的插入口,内层吸热管通过插入口插装在外层吸热管内,内层吸热管 的下端与外层吸热管封闭端有一设定距离,内层吸热管的上端伸出外层吸热管并与介质流 入管道连通;在外层吸热管与内层吸热管之间设有支撑体,支撑体上有介质过道。所述介质排放管道的出口处设有连接管道,连接管道上设有泵体。外层吸热管端部与上、下支架之间设有密封体,在内层吸热管位于介质流入管道 与上支架之间的部位设有密封体。所述支撑体是支撑环,介质过道由支撑环上沿圆周方向间隔分布的通透孔构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为1、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空气(或者其他介质)经介质流入管道的进气口 进入,从每个内层吸热管的上端口进入集热管,空气流经内层吸热管进行第一次加热,再由 内层吸热管的下端口流出,经第一次加热的空气遇外层吸热管封闭端后进行折流,进入外 层吸热管与内层吸热管之间进行第二次加热,被加热的空气从外层吸热管上的介质出口流 至介质排放管道内,最后从介质排放管道的出气口经连接管道及泵体吸入、排出到风带,向 室内供暖供热,技术方案设计合理,节能环保,便于推广应用,太阳能利用率高,经济效益 好。2、集热管采用内、外双层吸热管结构,介质从介质流入管道进入集热管,首先流经 内层吸热管进行第一次加热,从内层吸热管下端流出后折流,再流经外层吸热管进行第二 次加热,实现了对介质的两次加热,在集热管规格一定的情况下,介质所经历的加热距离和 加热时间都增加了一倍,因此介质吸热效果更好,一次循环温升更大,集热器的集热率更 高,太阳能利用率高。3、介质排放管道的连接管道上设有泵体,用于加速介质的流速,使得系统中的热 介质循环得更快,同时可通过对泵体速度的控制实现对系统温度的控制,以适用不同情况 下的太阳能采暖、太阳能干燥。4、密封垫使整个装置的密封更严密,防止热量流失。集热管最外层的玻璃管采用 高硼硅玻璃管,透光性好、热效率高且热损耗低;内层吸热管与外层吸热管的材料选用铜 管,可有效地提高吸热效率、使介质温度上升快,并且承压能力大、耐热冲击性能好;内、外 层吸热管表面均覆镀选择性吸收涂层,同样使热效率更高。5、本技术可有效利用太阳能,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降低供暖成本,改善 人居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B-B剖视图;图4是图2中集热管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A-A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的太阳能空气集热型高层建筑,其包括墙体16,在墙体16的向阳面设 有阳台17,阳台17包括玻璃窗18、建筑室内与玻璃窗18相对设置的门19,通过门19及相 连的墙体将建筑室内分割成具有阳台17的两部分。在阳台17外设有向阳的太阳能空气集 热器20,太阳能空气集热器20的进气口 c与阳台17相通、出气口 d与建筑室内的风带21 相连,被加热的空气经由风带21输送进室内,为室内供暖或者干燥。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的太阳能空气集热器20,其包括上支架6、下支架1和 并列间隔设置的集热管3以及与上支架6平行设置的介质流入管道8,上支架6内设有介 质排放管道61。集热管3包括高硼硅玻璃管11和同心套装在高硼硅玻璃管11内的外层 吸热管12以及两端开口的内层吸热管13,外层吸热管12的两端分别伸出高硼硅玻璃管11的对应端,集热管3通过外层吸热管12伸出的两端安装于上支架6与下支架1之间,高硼 硅玻璃管11的两端与外层吸热管12管壁间封闭,将高硼硅玻璃管11与外层吸热管12之 间的密闭空间抽成真空,形成真空夹层。外层吸热管12的下端为封闭端上端的封头中央设有内层吸热管13的插入口,内 层吸热管13通过插入口插装在外层吸热管12内,内层吸热管13的下端与外层吸热管封闭 端有一设定距离。内层吸热管13的插入口的外围设有连通集热管3与介质排放管道61的 介质出口 14,内层吸热管13的上端伸出外层吸热管12并与介质流入管道8连通。为了支撑内层吸热管13以及解决经内层吸热管13加热后的介质的回路问题,在 外层吸热管12与内层吸热管13之间间隔设置两道支撑环4,在支撑环4上沿圆周方向间隔 均布通透孔41,作为介质的流通过道。具体实施时,支撑环4的数量可以根据集热管的长度 和需要来设定,支撑环的材料可以选用铜或者不锈钢材料制作。内层吸热管13和外层吸热管12均由具有高导热系数铜管或者不锈钢管制成,内 层吸热管13和外层吸热管12的外表面均覆镀有选择性吸收涂层。上支架6不仅用作支撑、连接各个集热管3,而且还作为介质排放的管道使用,大 大简化结构。在结构上,介质流入管道8与介质排放管道61为两个独立的系统,相互之间 不发生干涉;在介质排放管道61的出口处设有连接管道9,连接管道9上设有泵体10。为 了使系统密封更为严密,在外层吸热管12端部与上支架6和下支架1之间设有密封体2和 密封体5,在内层吸热管13位于介质流入管道8与上支架6之间的部位设有密封体7。本技术的供暖或者干燥过程如下空气(或者其他介质)经介质流入管道8的进气口 c进入,从每个内层吸热管13 的上端口 a进入集热管3,空气流经内层吸热管13进行第一次加热,由内层吸热管13的下 端口 b流出,经第一次加热的空气遇外层吸热管12封闭端后进行折流,进入外层吸热管12 与内层吸热管13之间进行第二次加热,被加热的空气从支撑环4上的通透孔41流过,然后 从外层吸热管12上的介质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太阳能空气集热型高层建筑,包括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向阳面外设有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的进气口与建筑室内相通、出气口与建筑室内的风带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太阳能空气集热型高层建筑,包括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向阳面外设有太阳能 空气集热器,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的进气口与建筑室内相通、出气口与建筑室内的风带相连。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空气集热型高层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墙体向阳 面处设有阳台,阳台包括玻璃窗、建筑室内与玻璃窗相对设置的门。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太阳能空气集热型高层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空气 集热器包括上、下支架和并列间隔设置的集热管以及与上支架平行设置的介质流入管道与 介质排放管道,集热管包括玻璃管和套装在玻璃管内的外层吸热管,外层吸热管的下端为 封闭端,外层吸热管的两端分别伸出玻璃管的对应端,集热管通过外层吸热管伸出的两端 安装于上、下支架之间,外层吸热管与玻璃管之间为真空夹层;集热管还包括两端开口的内 层吸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开碇李宝娜王春晓王倩陈华峰李晓辉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桑达能源环保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