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旋转编码开关,包括:一个设有金属接触点极的绝缘基板、上盖和旋转开关本体;所述基板上设有圆环状的公共电极和分布在公共电极外围的分档电极;其结构特点在于:该旋转编码开关包括至少两个旋转开关本体,所述环状公共电极的数量与所述旋转开关本体相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把多个旋转开关一体化组合,进而实现编码技术效果。(*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低压开关
,具体涉及一种旋转编码开关。
技术介绍
编码开关在智能化电器的开发制造中应用很广,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但是现有的编码开关,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例如,零部件较多,结构较为复 杂,又因为大部分编码开关体积较小,导致加工要求高,组装工艺也较为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把多个旋转开关一体化组合,用于实现编码技术效 果的旋转编码开关。 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旋转编码开关,包括一个设有金属接 触点极的绝缘基板、上盖和旋转开关本体;所述基板上设有圆环状的公共电极和分布在公 共电极外围的分档电极;其结构特点在于该旋转编码开关包括至少两个旋转开关本体, 所述环状公共电极的数量与所述旋转开关本体相同。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各旋转开关本体包括旋柄、和设置在所述旋柄上的接触簧片;所述各旋柄远离所述绝缘基板的一端设有受力部,另一端设有作为转轴的圆柱状限位部,其中端设有分档定位部,所述定位部设有沿径向方向凸起的多个弧形分档面。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各旋转开关本体共用一个上盖;所述上盖的底部设有与旋转开关本体数量相同的分档齿组件,所述各分档齿组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用于锁合固定所述定位部的分档齿;所述各分档齿的内侧面是向着另一个分档齿所在方向凸出的曲面。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绝缘基板在所述各环状公共电极中心处设有限位孔,所述 上盖顶部设有相应的透孔;所述旋柄的限位部的末端也即转轴的末端位于绝缘基板上相应 的一个限位孔中;所述旋柄的受力部伸出所述上盖顶部的透孔。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接触簧片的一端与环状公共电极电接触,该端处设有卡合 槽或卡合孔;所述接触簧片的另一端偏向下方倾斜,在随着旋柄转动的过程中,与相应的分 档电极轮流接触。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接触簧片的接近所述绝缘基板的一面,其两端处各设有一 个向着接近所述绝缘基板方向凸出的导电触点,其中一个导电触点与所述公共电极电接 触,另一个可在随着旋柄转动的过程中,与相应的分档电极电接触。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旋柄上设有用于固定所述接触簧片的卡紧件,所述卡紧件 的形状与所述接触簧片上卡合槽的形状相配合。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旋柄的分档定位部的接近所述绝缘基板的一面上设有凸起 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可随着所述旋柄转动、且其末端抵在所述绝缘基板上;所述支撑柱、 绝缘基板和述旋柄的分档定位部围成一个工作空间,所述所述接触簧片设置在该工作空间 中。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绝缘基板上设有安装孔,所述上盖的底部还设有悬挂钩,所述悬挂钩与所述安装孔相配合,从而把所述上盖扣接固定在所述绝缘基板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绝缘基板上设有定位引导孔,所述上盖的底部设有与所述定位引导孔相配合的定位引导榫,所述各定位引导榫位于相应的一个定位引导孔中。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绝缘基板是印刷电路板,所述绝缘基板上设有用于连接所述金属接触点极与外接电路的铜箔;所述绝缘基板上的各公共电极串联或并联。 本技术具有积极的效果 (1)本技术中,包括至少两个旋转开关本体,所述环状公共电极的数量与所述旋转开关本体相同,通过将至少两个旋转开关本体固定在相应的绝缘基板上,各旋转开关本体可独自控制外接电路开断,也可相互配合控制外接电路开断,从而获得编码开关所具有的技术效果。由于可以采用结构较为简化的旋转开关本体,所以使得整体具有结构简化、加工制造难度降低、成品率较高的优点。 (2)本技术中,所述各旋转开关本体包括上盖、旋柄、和设置在所述转轴上的接触簧片;所述各旋柄远离所述绝缘基板的一端设有受力部,另一端设有作为转轴的圆柱状限位部,其中端设有分档定位部,所述定位部设有沿转轴径向方向凸起的多个弧形分档面。利用该弧形分档面可实现旋柄转动角度的快速定位,有效避免接触簧片打滑现象。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种结构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旋转编码开关从另一角度观察时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旋转编码开关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旋转编码开关中旋柄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旋柄从另一角度观察时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所示旋柄从正视角度观察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A向视图; 图8是图7沿B-B线的剖视图; 图9是图1所示旋转编码开关中上盖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上盖从另一角度观察时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9所示上盖从仰视角度观察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所示旋转编码开关中接触簧片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所示接触簧片从另一角度观察时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12所示接触簧片从俯视角度观察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沿C-C线的剖视图; 图16是本技术第二种结构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所示旋转编码开关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附图所示标记为金属接触点极l,公共电极ll,分档电极12,绝缘基板2,限位孔21,安装孔22,定位引导孔23,旋转开关本体3,上盖31,分档齿311,曲面312,透孔313,旋柄32,受力部321,圆柱状限位部322,分档定位部323,弧形分档面324,卡紧件325,支撑柱326,接触簧片33,卡合槽331,导电触点332,悬挂钩34,定位引导榫35。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 图1至图16显示了本技术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其中,图1是本技术第一种结构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旋转编码开关从另一角度观察时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旋转编码开关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旋转编码开关中旋柄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旋柄从另一角度观察时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4所示旋柄从正视角度观察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的A向视图;图8是图7沿B-B线的剖视图;图9是图1所示旋转编码开关中上盖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所示上盖从另一角度观察时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9所示上盖从仰视角度观察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l所示旋转编码开关中接触簧片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2所示接触簧片从另一角度观察时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4是12所示接触簧片从俯视角度观察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14沿C-C线的剖视图。 本实施例是一种旋转编码开关,见图1至图16,包括一个设有金属接触点极1的绝缘基板2、一个上盖31和两个旋转开关本体3 ;所述基板上设有两个圆环状的公共电极11和八个分布在公共电极外围的分档电极12 ;每个环状公共电极11的外围呈放射状均匀对称设置四个分档电极12。 所述各旋转开关本体3包括旋柄32、和设置在所述旋柄32上的接触簧片33 ;所述各旋柄32远离所述绝缘基板2的一端设有受力部321,另一端设有作为转轴的圆柱状限位部322,其中端设有分档定位部323,所述定位部323设有沿转轴径向方向凸起的多个弧形分档面324。所述受力部323上设有指示标示,本实施例中的指示标识是箭头状凹槽。 见图4至图11,所述各旋转开关本体3共用一个上盖31 ;所述上盖31的底部设有与旋转开关本体3数量相同的分档齿组件,所述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转编码开关,包括:一个设有金属接触点极(1)的绝缘基板(2)、上盖(31)和旋转开关本体(3);所述基板上设有圆环状的公共电极(11)和分布在公共电极外围的分档电极(12); 其特征在于:该旋转编码开关包括至少两个旋转开关本体(3),所述环状公共电极(11)的数量与所述旋转开关本体(3)相同。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开成,王全浙,胡克炎,曾华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华开关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