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架桥大悬挑盖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83960 阅读:2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架桥大悬挑盖梁,包括高架桥区段和人行天桥区段,所述高架桥区段和所述人行天桥区段间一体成型有一个渐变段,所述渐变段的一端为与所述高架桥区段横截面相吻合的倒T型端,所述倒T型端由渐变横向段和渐变竖直段构成;所述渐变段的另一端为与所述人行天桥区段横截面相吻合的矩形端;所述渐变横向段自所述倒T型端逐渐抬起至所述矩形端;在所述矩形端,所述渐变横向段的下底面与所述人行天桥区段的下底面平齐;在所述高架桥区段及所述人行天桥区段中布设延伸至所述渐变段中用以承受弯矩的预应力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大悬挑盖梁具有兼备造型美观与盖梁刚度大、桥下空间大的优点。(*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高架桥的盖梁结构,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高架桥的n型大悬 挑盖梁。
技术介绍
为了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换乘方式,高架桥上设置公交转乘站成为了一种必然趋 势。如图la所示,传统桥上、桥下公交系统的连接方式通常是在桥上公交站处设置人行梯 道,行人从桥上到桥下后通过控制交通信号穿过过辅路再到达桥下人行道,这样的设计存 在较大缺陷,体现在在高峰时期会造成新的拥堵,也对乘客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同时由于 盖梁墩柱占用空间较大,造成桥下空间的极大浪费。 经过改良,采用大悬挑盖梁与人行天桥搭接的形式,将高架桥上与桥下辅路连接起来,如图lb所示,从而解决桥上、桥下公交系统的连接问题;同时由于大悬挑的n型墩柱集中于盖梁中部,大悬挑盖梁的悬臂下有较大空间可以通过车辆,从而有效解决桥下空间 浪费的问题,缓解交通压力。而这种方案存在的主要缺陷是由于悬挑尺度较大,而人行天 桥仅是搭接于盖梁端部的橡胶支座上,整个盖梁_天桥体系刚度偏小,车辆通过时震动幅 度大,一方面人行走于天桥上的舒适安全性较差;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混凝土 收縮徐变会导致盖梁端部产生非弹性下挠,影响桥梁的使用。 现有技术中人们采用"等截面刚构"方案以解决上述问题,如图lc中所示,将大悬 挑盖梁的悬臂一直延伸跨越至辅路,并在桥下人行布道处设置边墩,形成M型刚架。本方案 人行区段和高架桥区段形成统一整体,刚度大,有效避免长期使用过程中盖梁端部的非弹 性下挠,但本方案中盖梁体量较大,盖梁高度通常需达到3米以上,而相对于桥下净空为5m 的辅路而言,3米厚的盖梁会使人产生极大的压抑感,美观性差;此外,横跨道路的盖梁截 面均相等,需要耗费大量的混凝土材料。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兼有人行天桥的高架 桥大悬挑盖梁不能同时兼备造型美观与盖梁刚度大的缺陷,提供一种兼备造型美观与盖梁 刚度大的兼有人行天桥的高架桥大悬挑盖梁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架桥大悬挑盖梁,所述大悬挑盖 梁包括高架桥区段和位于所述高架桥区段两侧的人行天桥区段;所述高架桥区段由水平放 置的横向段和沿所述横向段中轴线竖直成型于所述横向段上表面的竖直段构成,从而所述 高架桥区段具有横截面为倒T型的结构,自所述竖直段向两侧伸出的所述横向段构成用于 架设高架桥主梁的牛腿;所述人行天桥区段具有横截面为矩形的结构;所述高架桥区段中 所述竖直段上表面和所述人行天桥区段的上表面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高架桥区段 和所述人行天桥区段间一体成型有一个渐变段,所述渐变段的一端为与所述高架桥区段横 截面相吻合的倒T型端,所述倒T型端由水平放置的渐变横向段和沿所述渐变横向段中轴线竖直成型于所述渐变横向段上表面的渐变竖直段构成;所述渐变段的另一端为与所述人行天桥区段横截面相吻合的矩形端;所述渐变横向段自所述倒T型端逐渐抬起至所述矩形端;在所述矩形端,所述渐变横向段的下底面与所述人行天桥区段的下底面平齐;在所述高架桥区段及所述人行天桥区段中布设延伸至所述渐变段中用以承受弯矩的预应力索。 所述渐变段成型于所述大悬挑盖梁承受弯矩为零的临近区域内。 所述渐变段成型于所述大悬挑盖梁承受弯矩为零的位置靠近所述大悬挑盖梁端部的一侧。 所述渐变段的所述矩形端高度为所述倒T型端高度的45-55% 。 所述人行天桥区段的盖梁内部为箱型结构。 在所述高架桥区段内布设中部预应力索,部分所述中部预应力索延伸到所述渐变段内靠近所述矩形端的位置;在所述人行天桥区段内布设侧翼预应力索,所述所述侧翼预应力索一端固定于所述大悬挑盖梁端部,另一端贯穿所述渐变段并延伸至所述高架桥区段内。 至少两根所述侧翼预应力索一端固定于所述大悬挑盖梁端部,另一端贯穿整个所述大悬挑盖梁并固定于所述大悬挑盖梁另一端的端部。 所述中部预应力索在所述渐变段的所述倒T型端的下部伸入所述渐变段中,所述侧翼预应力索在所述渐变段的所述矩形端的上部伸入所述渐变段中;在所述渐变段中所述预应力索基本上水平的延伸。 在与所述渐变段连接的所述高架桥区段端部的所述牛腿上一体成型有挡块。 所述人行天桥区段各处盖梁高度相等,所述高架桥区段的盖梁高度沿朝向所述大悬挑盖梁两端的方向逐渐减小。 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本技术中的高架桥大悬挑盖梁兼具人行天桥功能,不仅具备将高架桥公交系统与辅路公交系统快速直接的连接起来以及分利用高架桥下空间的优点,同时由于本技术中采用一个下底面向上抬起的渐变段将大悬挑盖梁的高架桥区段和人行天桥区段连接起来,使得大悬挑盖梁中承重较小的人行区段盖梁的厚度小于高架桥区段盖梁的厚度,一方面可以节省大量浇筑用混凝土原料、预应力索和普通钢筋用量等,另一方面可以拓展桥下净空,方便车辆通过的同时减少行人车辆的压抑感。 (2)由于大悬挑盖梁的大跨度悬臂中,由于渐变段区段的盖梁高度发生明显折减,使得这一区段内盖梁结构刚度发生明显变化,因此本技术采用大悬挑盖梁一体成型,并在连接所述高架桥区段和所述人行天桥区段的渐变段中布设有以抵抗盖梁所承受的正弯矩的预应力索,整个盖梁具有"变截面刚构",即通过布设预应力索使得大悬挑盖梁纵向方向上各处均为刚性连接,从而保证桥梁使用过程中坚实稳固,同时兼具外型美观、节省空间的优点。 (3)本技术将盖梁的人行天桥区段内部设计为箱型结构,即在承重较小的人行天桥区段的盖梁中成型有箱型空腔, 一方面减轻减轻盖梁自重,减少盖梁对支撑墩柱的压力,另一方面减少浇筑用混凝土的用量,达到节约原料的目的。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la是传统高架桥公交换乘系统桥上桥下连接方式的示意图; 图lb是人行天桥与大悬挑盖梁搭接形成的高架桥公交换乘系统桥上桥下连接方式的示意图; 图lc是采用具有"等截面刚构"的大悬挑盖梁的高架桥公交换乘系统桥上桥下连接方式的示意图; 图2a是采用本技术高架桥大悬挑盖梁的高架桥公交换乘系统桥上桥下连接方式的示意图; 图2b是图2a中高架桥大悬挑盖梁的正视图; 图3是图2a中高架桥大悬挑盖梁中渐变段以及所述渐变段与高架桥区段和人行天桥区段连接部位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中高架桥大悬挑盖梁弯矩图; 图5是图2b中高架桥大悬挑盖梁纵向剖视图; 图6a是图4中高架桥大悬挑盖梁的A-A剖视图; 图6b是图4中高架桥大悬挑盖梁的B-B剖视图; 图6c是图4中高架桥大悬挑盖梁的C-C剖视图; 图6d是图4中高架桥大悬挑盖梁的D-D剖视图; 图6e是图4中高架桥大悬挑盖梁的E_E剖视图; 图6f是图4中高架桥大悬挑盖梁的F-F剖视图; 图6g是图5中圆圈处对应的放大图。 其中,附图中的标记为1-高架桥区段,11-高架桥区段竖直段,12-高架桥区段横向段,13-牛腿,14-高架桥主梁,15-支撑座,16-桥面板,17-挡块,18-边墩,19- TI型墩柱,2_人行天桥区段,21-箱型空腔,3-渐变段,31-渐变竖直段,32-渐变横向段,33-矩形端,41-中部预应力索,42-侧翼预应力索。具体实施方式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中的高架桥大悬挑盖梁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架桥大悬挑盖梁,所述大悬挑盖梁包括高架桥区段和位于所述高架桥区段两侧的人行天桥区段;所述高架桥区段由水平放置的横向段和沿所述横向段中轴线竖直成型于所述横向段上表面的竖直段构成,从而所述高架桥区段具有横截面为倒T型的结构,自所述竖直段向两侧伸出的所述横向段构成用于架设高架桥主梁的牛腿;所述人行天桥区段具有横截面为矩形的结构;所述高架桥区段中所述竖直段上表面和所述人行天桥区段的上表面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架桥区段和所述人行天桥区段间一体成型有一个渐变段,所述渐变段的一端为与所述高架桥区段横截面相吻合的倒T型端,所述倒T型端由水平放置的渐变横向段和沿所述渐变横向段中轴线竖直成型于所述渐变横向段上表面的渐变竖直段构成;所述渐变段的另一端为与所述人行天桥区段横截面相吻合的矩形端;所述渐变横向段自所述倒T型端逐渐抬起至所述矩形端;在所述矩形端,所述渐变横向段的下底面与所述人行天桥区段的下底面平齐;在所述高架桥区段及所述人行天桥区段中布设延伸至所述渐变段中用以承受弯矩的预应力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四田陈桂英刘勇王连红郝建华郑升翔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市政专业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