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秀玲专利>正文

光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044466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源装置,其在点状光源外围设置一介质组件,所述介质组件具有一入光面与一出光面,该入光面与出光面均为可以将光分散的弧面;该点状光源组合于所述介质组件,点状光源所产生的光从介质组件的入光面射入,再从该出光面射出后,得以藉由介质组件将光线扩散成平均分布,以消除多数光源装置接近设置时可能产生的迭影或轨影而造成视觉不适;此外,所述介质组件可以依点状光源的颜色而添加所需要的荧光材料,藉以投射出所预期的混色光。(*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照明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以解决LED(发光二极管)光源集 中设置时容易产生迭影或轨影以致于造成视觉不适的装置。
技术介绍
—般基于省电及使用寿命长的特点,再加上发光亮度技术的提升,LED应用于照明 用途已成为目前的光学及未来的趋势。由于LED的体积很小,单颗LED的发光流明也还无 法和一般的钨丝灯泡、日光灯或现有的照明灯具比拟,因此,目前的LED照明灯具,都是将 多颗LED整合在一起,藉由集中发光而产生实用的照明亮度。 将多个LED集合在一特定面积内集中发光固然能达到和一般灯具相同的照明效 果,但其缺点在于LED为点光源,就光的分布而言,以LED的中心亮度最高,光源过于集中, 因此,当二颗以上的LED同时使用时,容易形成迭影或轨影,处于此照明环境下,眼睛容易 受此迭影或轨影的影响而成眼睛不适,进而产生晕眩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消除多个点状光源接近设置时产生的迭影或 轨影的装置。 本技术所述的光源装置,为在点状光源的外围设置一介质组件,所述介质组 件具有一入光面与一出光面,该入光面与出光面均为可以将光分散的弧面。所述弧面为抛 物面或球面。 本技术所述的光源装置中,所述点状光源为LED。 本技术所述的光源装置中,所述介质组件为透镜。 本技术所述的光源装置中,所述透镜为中空的筒状体,该筒状体的内表面为 入光面,该筒状体的外表面为出光面。或者,所述透镜为一柱状体,该柱状体的一端为入光 面,该柱状体的环周表面为出光面。 本技术所述的光源装置中,所述透镜的外围套设有一灯罩。所述灯罩内添加有荧光材料,使从该灯罩得以射出该光源和荧光材料的颜色混合的混光。 本技术所述的光源装置中,所述入光面及/或出光面设有光学结构。所述光学结构为多个细突点,或者,所述光学结构为多个细凹点。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光源装置,包含有 —第一介质组件,具有一入光面与一出光面,该入光面为平面,该出光面为可以将 光分散的弧面; —第二介质组件,具有均为平面的一入光面与一出光面; 所述第一介质组件的入光面与该第二介质组件的出光面接近或接触,光源从该第 二介质组件的入光面射入,再从该第一介质组件的出光面射出。 本技术另外提供一种光源装置,包含有 —第一介质组件,具有一入光面与一出光面,该入光面为可以将光分散的弧面,该 出光面为平面; —第二介质组件,具有均为平面的一入光面与一出光面; 所述第一介质组件的出光面与该第二介质组件的入光面接近或接触,光源从该第 一介质组件的入光面射入,再从该第二介质组件的出光面射出。 本技术利用两个介质组件搭配组成的方式,可以将一第一介质组件的入光面 形成为平面,出光面形成为弧面,或入光面为弧面,而出光面为平面;第二介质组件则具有 呈平面的入光面与出光面,使第二介质组件的出光面与第一介质组件的入光面接近或接 触,或第二介质组件的入光面与第一介质的出光面接近或接触,再使光源将光线从第一介 质组件或第二介质组件的入光面射入,而由第二介质组件或第一介质组件的出光面射出, 可达到消除迭影或轨影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光源装置的外形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仰视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所述光源装置中的透镜的第一实施例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所述光源装置中的透镜的第二实施例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5为在本技术的透镜中添加有荧光材料的实施例平面剖视示意图。 图6为本技术利用两个透镜做为介质组件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7为本技术利用两个透镜做为介质组件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配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做更详细的说明,以使本领域技术 人员在研读本说明书后能据以实施。 如图1、2所示,本技术提供的光源装置,是一种应用于采用诸如LED做为光源 的照明设备,所述照明设备的本体包含有一外表具备多个散热鳍片的基座4,基座4的前端 设置一光源座3,光源座3则嵌设多个点状光源2 ;在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点状光源2 为LED ;每一光源2的外部则罩设一透镜1做为介质组件。基座4的内部还设有用来驱动 光源的电路板与驱动器(图中未显示),再于基座4后端设置一灯头座5,最后再安装一灯 头6 ;当灯头6连接于灯座并通电时,得以使光源2发光,光线再从透镜1投射出来。 如图3所示,本技术对于所述透镜1的其中一较佳实施例,为形成为中空的筒 状体,该筒状体的内表面为入光面ll,该筒状体的外表面为出光面12,此外,该入光面11与 出光面12均为可以将光线扩散的弧面,该弧面可以是抛物面、球面、非球面、…等形态;再 者,为了可以获得进一步将光折射与反射而提高亮度的效果,所述入光面11及/或出光面 12可以设置光学结构;该光学结构可以采用喷砂雾化、蚀刻、机械或镭射加工等技术在入 光面与出光面成型出多个细突点或细凹点。所述透镜1被套于光源2外后,在光源2发光 时,光线得以从入光面11进入透镜,再从出光面12射出,藉由透镜1将光予以分散、扩散后 更为柔和,因而在多数光源集中设置时,能避免产生迭影或轨影等不良视觉影响。 再如图4所示,为本技术对于所述透镜1的另一实施例,所述透镜1形成为柱状体,该柱状体的一端为入光面ll,柱状体的环周表面为出光面12 ;同样的,所述入光面11 与出光面12均为可以将光线扩散的弧面,该弧面可以是抛物面、球面、非球面、…等形态; 和前述者相同,为了可以获得进一步将光折射与反射而提高亮度的效果,所述入光面11及/或出光面12可以设置前述的光学结构。所述柱状体的透镜l可以被套入一灯罩13内,再将透镜1与灯罩13 —起套设于光源2外。当光源2发光时,光线得以从柱状体的透镜1的入光面11进入透镜,再从出光面12射出,然后穿出灯罩13,同样地能藉由透镜1将光予以分散、扩散后而更柔和。再者,为了能获得更接近自然光的效果,所述灯罩13内部在制造时也可以添加适量的荧光材料,该荧光材料可以依所要获得的光色而选择颜色。 另者,光的三原色为红光、绿光与蓝光,目前的白光LED,其光的颜色太剌眼,演色性差,因此,为了获得更自然的光,本技术亦可在制造透镜时,依实际需要在其内部添加适当颜色的荧光材料14 (如图5所示),使光源投射出来的光得以和荧光材料混合形成增加演色性的混光,使其更趋近于白光。例如,所述光源2为蓝光时,该透镜1内可以添加黄色、绿色或红色荧光材料,可以使从该出光面射出的混光更接近白光或自然光;当然,也可以依消费者的需求调整该荧光材料的适当比例,以产生各种不同颜色光。 图6为显示本技术可由两个透镜做为介质组件搭配组合的实施例,其中,可以将一第一透镜1A的入光面11形成为平面,出光面12形成为弧面;第二透镜1B则具有呈平面的入光面11与出光面12,使第二透镜1B的出光面12与第一透镜1A的入光面11接近或接触,再使光源2将光线从第二透镜1B的入光面11射入,最后从第一透镜1A的出光面12射出,亦能达到相同的消除迭影或轨影的效果。所述第二透镜1B内亦可依需要添加预定颜色的荧光材料,以产生预期的混光。 图7为显示本技术藉由两个透镜做为介质组件搭配组合的另一实施例,其 中,可以将一第一透镜1A的入光面11形成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源装置,为在点状光源的外围设置一介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组件具有一入光面与一出光面,该入光面与出光面均为可以将光分散的弧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秀玲
申请(专利权)人:徐秀玲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