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故宫博物院专利>正文

用于古建筑木结构中间跨榫卯节点的加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041938 阅读:2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古建筑木结构中间跨榫卯节点的加固装置,其包括有一个用于套住、固定古建筑柱的包覆件一和两个或两个以上用于套住、固定古建筑梁的包覆件二,所述包覆件一与包覆件二由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包覆件一包括有两个能对称扣合锁固在所述柱表面的扁钢件,所述包覆件二包括有两个能对称扣合锁固在所述梁表面的扁钢卯与扁钢榫。该加固装置具有对古建筑木结构没有破坏、满足参观要求、工艺简便、安装方便及易于检修、更换等优点。(*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关于一种加固装置,更具体地说,关于一种适用于古建筑梁与柱的榫卯节点加固装置。
技术介绍
由于木材具有良好的抗弯、抗压、抗震性能及易于加工和维修等优点,因此我国古 代的建筑物基本都是利用木材来营造,如留传至今的大量木结构古建筑北京故宫、承德避 暑山庄、山西应县木塔等等。榫卯连接又是古建筑梁、柱连接的主要形式,具体是将梁端做 成榫头形式,柱顶做成卯口形式,使梁与柱连接后形成整体。但由于木材存在徐变大、弹性 模量低、易老化变形等缺点,在外力(地震和台风)作用下或自然作用(雨、雪侵蚀或微生 物破坏)下木结构容易产生各种破坏,其中最为严重的破坏症状之一是拔榫。拔榫将使得 梁端有效的支承面减小,且榫卯节点由原来的半刚性状态转变为易于旋转的铰接状态,不 仅使节点本身的抗弯、剪、扭能力降低,而且结构整体稳定性受到影响,很可能产生倾覆性 破坏。因此,对于拔榫的梁柱节点,需要进行维修加固。现有对古建筑的榫卯节点进行加固方法主要有 1、用扁钢沿着梁柱截面握裹住已拔榫的梁和柱,然后用木钉将扁钢固定在梁、柱 构件上; 2、用马口钉直接将榫卯节点固定; 3 、用角钢或短木柱对拔榫的部位进行附加支撑。但这些方法都存在有如下问题 1、影响梁柱节点外观; 2、对木构件本身有破坏作用,如采用铁钉加固构件与木梁柱固定,易造成木构件 铁钉位置开裂或强度降低等问题; 3、工艺复杂,加固构件数量多,如采用木钉加固构件时,为满足抗剪要求,对木钉的截面尺寸、长度及数量有着严格的要求,因而制作工艺较为复杂,数量也较多; 4、不利于检修,对于某些铁质加固构件,经过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会产生锈蚀问题,却因为已死死固定在木构件上而不宜更换,造成加固效果下降且带来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用于古建筑木结构中间 跨榫卯节点的加固装置,该加固装置具有使用材料少、加固效果好、对木结构没有破坏且不 影响古建筑参观的要求的特点。 本技术中用于古建筑木结构中间跨榫卯节点的加固装置包括有一个用于套 住、固定古建筑柱的包覆件一和两个或两个以上用于套住、固定古建筑梁的包覆件二,所述 包覆件一与包覆件二由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包覆件一包括有两个能对称扣合锁固在所述 柱表面的扁钢件,所述包覆件二包括有两个能对称扣合锁固在所述梁表面的扁钢卯与扁钢 所述包覆件一的两个扁钢件扣合后呈圆形,所述扁钢件分别为两个半圆形构件,所述每个半圆形构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能与另一个半圆形构件相互扣合锁固的榫槽与凸片,在所述榫槽与凸片的中间部位一体成形有用于与包覆件二连接的延伸片。 所述包覆件二的扁钢卯与扁钢榫扣合后呈与所述梁的截面形状相同的方形,所述扁钢卯与扁钢榫分别为两个框形构件,该两个框形构件的一端设置有能相互扣合锁固的榫槽与凸片,在另一端分别形成有能与所述包覆件一连接的连接部。 所述包覆件一和包覆件二中的所述凸片与所述榫槽的形状呈相互对应的燕尾形。 所述包覆件一和包覆件二中的所述凸片呈T字形。 所述连接件为自锁螺栓。 所述包覆件一和包覆件二的材料为Q235钢,厚度为8-20毫米。 所述连接部中设有用于与连接件连接的螺丝孔。 本技术中用于古建筑木结构中间跨榫卯节点的加固装置具有对古建筑木结 构没有破坏、满足参观要求、工艺简便、安装方便及易于检修、更换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用于古建筑木结构中间跨榫卯节点的加固装置与 柱、梁结构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包覆件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包覆件二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中包覆件一与包覆件二组合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1中所示加固装置的右视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所示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技术中榫槽与凸片另一结构形式的示意图; 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二中用于古建筑木结构中间跨榫卯节点的加固装置与 柱、梁结构后的侧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中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l至图4所示,本技术中用于古建筑木结构中间跨榫卯节点的加固装置 包括有一个用于套住、固定古建筑中柱1的包覆件一 2、两个用于套住、固定古建筑中梁3的 包覆件二 4,及用于连接包覆件一 2和包覆件二 4的连接件5,其中 如图2和图5所示,包覆件一 2包括有两个能对称扣合锁固在柱1表面的扁钢件 20、21,包覆件一 2采用厚度为8-20毫米的Q235钢。扁钢件20、21为扣合后呈圆形的两个 半圆形构件,该两个半圆形构件扣合后刚好可以贴合、包覆在柱1的外圆周表面,不过也可 以使扣合后圆形的面积略小于柱l的截面,使得在包覆时可以先去除柱l的表面层8-20毫 米,进而使扁钢件20、21刚好嵌入柱1的表面凹槽,再在外表面涂漆,从而可以具有更好的 外观效果,由于仅仅去除柱1的表面层,不会对古建筑的柱1产生破坏。 如图2所示,半圆形的扁钢件2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榫槽22与凸片23,同时在另一扁钢件21的两端也设置有能与扁钢件20两端的榫槽22与凸片23相互扣合的凸片23与 榫槽22。两扁钢件20、21在位于榫槽22与凸片23的中间部位一体成形有延伸片24,在延 伸片24上设置有供连接件5中自锁螺栓锁紧固定的螺丝孔25,如图2所示,榫槽22与凸 片23的形状呈相互对应的燕尾形,使用时相互叠置进入,在水平往外的拉力作用下可以相 互锁固。凸片22与榫槽23的形状也可以如图7所示,凸片22呈T字形,而榫槽23具有能 供T字形凸片22置入的槽口。其中凸片22与榫槽23的形状并不限与此,可以是其他只要 能进行扣合锁固的结构都可以,不再另行描述。 如图3所示,包覆件二 4也包括有两个能对称扣合锁固在梁3表面的扁钢榫40与 扁钢卯41,包覆件二 4均采用厚度为8-20毫米的Q235钢,包覆件二 4的扁钢榫40与扁钢 卯41扣合后呈与梁3截面相同的方形,该扁钢榫40与扁钢卯41分别为两个框形构件,该 两个框形构件的一端设置有能相互扣合锁固的凸片42与榫槽43,在另一端分别形成有通 过连接件5能与包覆件一 2的延伸片24固定的连接部44,该连接部44上设置有供连接件 5穿入固定的的螺丝孔45,如图3所示,榫槽42与凸片43的形状呈相互对应的燕尾形,在 使用时相互叠置进入,在水平往外的拉力作用下可以相互锁固。凸片42与榫槽43的形状 也可以如图7所示,凸片42呈T字形,而榫槽43具有能供T字形凸片42置入的槽口 。其 中凸片42与榫槽43的形状并不限与此,可以是其他只要能进行扣合锁固的结构都可以,不 再另行描述,另外,凸片42与榫槽43也可以由两相互叠置的凸片所替代,并由螺丝等连接 件固定。 本技术中所使用的连接件5为自锁螺栓或自锁螺丝,其中自锁螺栓依次穿过 包覆件二 4连接部44上的通孔45后与包覆件一 2中的螺丝孔25固定连接,如图5和图6 所示。 实施例二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加固装置包括有一个用于套住固定柱1的包覆件一 2、 四个用于套住固定梁3的包覆件二 4,只要将包覆件一 2的延伸片24加长即可。 综上所述,本技术中用于古建筑木结构中间跨榫卯节点的加固装置具有以下 优点 1、材料少,仅为扁钢及螺栓、螺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古建筑木结构中间跨榫卯节点的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个用于套住、固定古建筑柱的包覆件一和两个或两个以上用于套住、固定古建筑梁的包覆件二,所述包覆件一与包覆件二由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包覆件一包括有两个能对称扣合锁固在所述柱表面的扁钢件,所述包覆件二包括有两个能对称扣合锁固在所述梁表面的扁钢卯与扁钢榫。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乾闫维明李振宝纪金豹
申请(专利权)人:故宫博物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