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马准安专利>正文

可移动式伞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24953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移动式伞座,包括伞座罩壳(16)、底座和多个脚轮(4),所述的脚轮(4)均连接在底座上,它还包括限位装置(5)、脚踏装置(9)和两组连杆机构,所述的两组连杆机构通过横杆(8)连接,所述的脚踏装置(9)连接在横杆(8)上,所述的限位装置(5)固定在底座上并与连杆机构连接,所述的连杆机构位于底座内并与脚轮(4)连接。采用以上结构后,可以用脚来控制伞座的升降,所以使用起来非常轻松、省力;同时完全把双手解放出来,使用起来也相当方便。(*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伞座,具体讲是一种可移动式伞座
技术介绍
大型伞具可为户外活动提供舒适的乘凉空间,而由于这种大型伞具撑开时伞面的 面积较大,为了保证伞具的稳定性和平衡性,通常会将伞具的支撑管固定在伞座上。因此在 这种情况下, 一般要求伞座的着地面积大,并且有足够的重量,这样才能使伞座保持稳定和 平衡。通常伞座的重量为数百公斤以上,但是人们在移动伞具和伞座时非常费力并且又相 当不方便。 目前市面上出现两种带有轮子结构的伞座,使伞具和伞座在移动时较轻松、方便。 一种是在伞座的底盘两侧设置滑轮组,当滑轮组的轮体不工作时,收合于伞座中,而当伞座 要移动时,将滑轮组的轮体向下拨出后使用。由于在使用轮子时均需要用手将伞座底盘上 的轮子拨出,不仅操作麻烦,而且还需要很大的力气。另外一种也是在伞座的底盘设置可转 动的脚轮,通过摇动手柄来控制伞座的上升和下降,因此脚轮相对伞座来说是收合和放下, 当伞座上升时脚轮就能自由在地面上滚动,当伞座下降到接触地面时脚轮就不能滚动。但 是这种用手控制伞座升降的结构有以下的缺点 1)由于伞具加上伞座的重量很重,而人的力量又是很微小的,因此靠手来摇动手 柄是非常费力。 2)又由于使用者有时候双手没有空闲即双手都拿着东西,他需要先把东西放下后 再用手去摇动手柄,因此相当不方便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不需要手,只要通过脚踩来轻松地 收放伞座轮子的可移动式伞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可移动式伞座,包括伞座罩壳、底座和多 个脚轮,所述的脚轮均连接在底座上,它还包括限位装置、脚踏装置和两组连杆机构,所述 的两组连杆机构通过横杆连接,所述的脚踏装置连接在横杆上,所述的限位装置固定在底 座上并与连杆机构连接,所述的连杆机构位于底座内并与脚轮连接。 采用以上结构后,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使用者可以通过脚踩脚踏板带动一系列的连杆机构的动作,使与连杆机构 连接的脚轮有了一个向下的力,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下,脚轮受到地面的限制,从而 反方向使整个伞座向上升高而脱离地面,此时各个脚轮可以自由地在地面上滚动。因为脚 的力量比手的力量要大,所以使用起来非常轻松、省力。 2)又由于只需要用脚来控制伞座的升降,完全把双手解放出来,即使在双手都拿 着东西的情况下,使用起来也相当方便。 所述的底座包括支撑板和用于安装伞具的框架,所述的支撑板呈U型,支撑板的两端固定在框架上;所述框架下部焊接有与脚轮数量相等的轮脚套,所述的脚轮安装在脚 轮支架上,所述的脚轮支架套合在轮脚套内,在脚轮支架和轮脚套之间设有压簧。采用这种 结构后,使整个伞座更加平稳,而且底座相对脚轮的运动也更加平稳顺畅。 每组连杆机构包括连杆1、连杆n、连杆ni、连杆iv ;所述的连杆i位于框架内;所述的连杆II为两对,每对连杆II的一端均对称分布在连杆I两侧,并均分别铰接在连杆I的两端,同时该两个铰接处分别滑动配合在框架两端;两对连杆II的另一端均分别与滚 轮支架铰接,同时该两个铰接处分别滑动配合在轮脚套上;所述连杆I与连杆II的其中一 个铰接处还铰接有连杆III ;所述的连杆III的另一端与连杆IV的一端铰接,连杆IV的另 一端铰接在轮脚套上;所述的横杆的两端分别与两组连杆机构中的连杆IV连接。所述的每 对连杆II分别滑动配合在框架两端是指,每对连杆II均通过销轴I对称铰接在框架的两 侧,框架的两侧均具有长腰孔I,所述的销轴I滑动配合在长腰孔I内。每个铰接处的连杆 I两侧与框架之间分别设有滚轮。所述的每对连杆II分别滑动配合在轮脚套上是指,每对 连杆II均通过销轴II对称铰接在轮脚套的两侧,轮脚套的两侧均具有长腰孔II,所述的销 轴II滑动配合在长腰孔II内。采用这种连杆机构后,使本技术达到效果的结构更加 简单、巧妙。 所述的限位装置包括具有燕尾块的限位块、活动钳、顶杆、连接块和顶柱,所述的限位块和顶柱均与连杆I固定连接,所述的连接块与框架固定连接;所述的活动钳为一对,每个活动钳的中部分别铰接在连接块内,在活动钳的两端形成一个可与燕尾块扣接的燕尾口和一个设有复位弹簧的复位口 ,所述的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活动钳相抵;每个活动钳内侧中部均具有圆弧突起;所述的顶杆滑动配合在连接块内,顶杆的自由端位于两个活动钳内且与圆弧突起接触连接,顶杆自由端具有向外的斜面。所述燕尾口的每个活动钳均呈相向的倒L形,扣接时的燕尾块的大端面与倒L形的内勾面贴合。采用这种限位装置后,只要继续通过脚踏装置就能控制连杆机构的运动方向,使用更加方便。 所述的脚踏装置包括脚踏板、连板、连接座和止位装置,所述的连接座与横杆连接,所述的连板滑动配合在连接座内并通过止位装置与连接座定位,所述的脚踏板连接在连板的一端。所述的横杆的横截面为正六边形,所述的连接座具有与横杆外形相配的正六边形孔。采用这种结构后,使本技术的结构更加人性化,当不使用本装置时,可以把连板带动脚踏板往伞座方向縮进,使用时再拉出由止位装置定位即可,此时脚踏的位置与支点距离加长,在力矩相同的情况下使人的脚踏的力更小,即更省力。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可移动式伞座的仰视图; 图2是本技术可移动式伞座可移动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可移动式伞座不能移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技术可移动式伞座移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技术伞座不能移动时的连杆机构示意图; 图8是本技术伞座移动时的连杆机构示意5 图9是本技术伞座不能移动时限位装置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技术伞座移动时限位装置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1、底架;2、支撑板;31、连杆I ;32、连杆II ;33、连杆III ;34、连杆IV ;4、展卩 轮;5、限位装置;51、限位块;52、燕尾口 ;53、顶杆;54、突起;55、顶柱;56、连接块;57、斜 面;58、活动钳;59、燕尾块;6、脚轮支架;7、轮脚套;8、横杆;9、脚踏装置;91、连板;92、连 接座;93、脚踏板;10销轴I ;11、长腰孔I ;12、滚轮;13、销轴II ;14、长腰孔II ;15、压簧; 16、伞座罩壳。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由图1、图2、图5和图7所示的本技术可移动伞座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它包括伞座罩壳16、底座和多个脚轮4,图示为4个,所述的脚轮4均连接在底座上。它还包括限位装置5、脚踏装置9和两组连杆机构,所述的两组连杆机构通过横杆8连接,所述的脚踏装置9连接在横杆8上,所述的限位装置5固定在底座上并与连杆机构连接,所述的连杆机构位于底座内并与脚轮4连接。 所述的底座包括支撑板2和用于安装伞具的框架l,所述的支撑板2呈U型,支撑 板2的两端固定在框架1上。所述的框架1由两根平行的方管和一根连接方管焊接而成, U型支撑板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根平行的方管上。所述框架1下部焊接有与脚轮4数量 相等的轮脚套7,所述的脚轮4安装在脚轮支架6上,所述的脚轮支架6套合在轮脚套7内, 在脚轮支架6和轮脚套7之间设有压簧15。压簧15的设置可以减轻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移动式伞座,包括伞座罩壳(16)、底座和多个脚轮(4),所述的脚轮(4)均连接在底座上,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限位装置(5)、脚踏装置(9)和两组连杆机构,所述的两组连杆机构通过横杆(8)连接,所述的脚踏装置(9)连接在横杆(8)上,所述的限位装置(5)固定在底座上并与连杆机构连接,所述的连杆机构位于底座内并与脚轮(4)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准安
申请(专利权)人:马准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7[中国|宁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