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健岳专利>正文

双向棘轮扳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17147 阅读:2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双向棘轮扳手,包括一握杆,该握杆前方设头部,该头部设一容槽以枢设一棘轮,棘轮外周分布棘齿且一端面凸设一钮柱;一换向元件位于容槽后方的回转空间,其前方左右各设数制齿,该换向元件可扳转使一侧的制齿与棘齿啮合,该换向元件后方设两凹部,且受该回转空间的两限位槽限定左右偏摆角度,一顶制单元包含埋设于该头部的一弹体及一球形的顶制件,前端的顶制件可弹性伸缩而顶制于凹部;及一封盖将棘轮及换向元件封住,据此扳转该换向元件使其后方的凹部受该顶制件的抵顶定位,避免该顶制件因偏摆磨耗及弹性疲乏,而产生换向操控不顺问题。(*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棘轮扳手,特别是涉及一种双向棘轮扳手,以转动 一换向元件并受一弹性的顶制单元定位,该换向元件前方两侧具有制齿,该 制齿是与一棘轮啮合,以控制该棘轮单向旋转,该顶制单元是不转动以避 免磨耗及弹性疲乏产生故障问题。
技术介绍
现有习知的第一种棘轮扳手如图l所示,主要包含一握杆l,该握杆l 前端朝外扩以形成一头部2,该头部2枢接一棘4仑3,该棘4仑3—侧径面凸 设方形的一驱动部4,该驱动部4是与一螺栓或螺帽(图未示)套合,达到 旋紧或旋+〉用途,又该头部2设两制动件5a、 5b,该两制动件5a、 5b—端 是枢接在该头部2,另一端设有制齿6,该制齿6是与该棘轮3外周的棘齿 啮合,且该制动件5a、 5b外侧是受一弹簧7的顶制,而两制动件5a、 5b 之间设一凸轮8,驱动该凸轮8旋转可将一侧的制动件5a推开,使其前方 的制齿6脱离棘轮3的棘齿,另一侧的制动件5b可受其外侧的弹簧7弹力 而往内顶,以使前端的制齿6与棘轮3的棘齿啮合,如此顺时针扳转该握 杆l,该棘轮3可受一侧的制动件5b顶制不动,以驱动螺栓旋转,而逆时 针扳转则该棘轮3会往外推顶该制动件5b向外,且该制动件5b会压制弹 簧7缩合,促使该棘轮3形成空转不会驱动螺栓旋转。由于扳转的扭力完全集中于该制动件5a、 5b前方的制齿6位置,容易 因扭力过大造成该制齿6断裂毁损问题。因此业界再推出如图2、图3所示第二种棘轮扳手,是包含一握杆lb, 该握杆lb前方设圆形的头部2b,该头部2b枢设一棘轮3b,该棘轮3b是 与一调整件4b配合,该调整件4b前方左右设齿牙4c可与该棘轮3b的棘 齿啮合,后方设浪形的两弧形面4d, —控制钮5b,该控制钮5b —端是供 手扳转,另一端设一柱状的控制件5c,该控制件5c是枢设在该头部2b,其 内部i殳一孔,该孔可容设一弹性件6b,该弹性件6b前方顶制一钢珠7b,该 钢珠7b是可露出而顶制在该调整件4b的弧形面4d。藉调整件4b受弹性件6b的弹力产生偏左或偏右摆,以该调整件4b前 方的齿牙4c与该棘轮3b外周的棘齿啮合,使棘轮3b只能产生单方向的转 动,进而使该棘轮3b —端的扭柱3c可与一螺栓或螺帽组合,以带动螺栓 或螺帽单向转紧或转;^。但在实际操作中,该控制件5c随着控制钮5b左右不断扳动,钢珠7b 亦不断受到磨擦造成损耗,且该弹性件6b来回缩压及释放以顶推钢珠7b, 亦会产生弹性疲乏,导致卡定调整件4b会发生操作不顺的问题。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棘轮扳手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 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 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祐义展完成,而 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 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的双向棘轮扳手,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 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棘轮扳手存在的缺陷,而提 供一种可避免顶制单元发生磨耗,造成卡定换向元件换向不易,进而使驱 动螺栓旋紧或旋松操作不易问题的双向棘轮扳手。本技术的目的及解 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本 技术一种双向棘轮扳手,是包括 一握杆,该握杆前方扩设一头部,该 头部设一容槽,该容槽后方设一回转空间,该回转空间的后方左右侧各设 一限位槽; 一棘轮,是枢设于该容槽,该棘轮外周环形分布数棘齿,该棘 轮一端面凸设一钮柱; 一换向元件,是容置于该回转空间内可旋转并受该 两限位槽限定其左右回转角度,该换向元件前方左右各设数制齿,该制齿 是与该棘轮的棘齿啮合,该换向元件后方设弧形相邻的两凹部; 一顶制单 元,是轴向埋设于该头部内,其前端可弹性伸缩而顶制于该换向元件的凹 部;以及一封盖,封设该头部一侧,该封盖前方设一限位孔,该限位孔是 供该钮柱穿出。藉此,驱动该换向元件左右摆,使其前方一侧制齿与该棘 轮的棘齿啮合,且该换向元件的凹部可受该顶制单元的弹性顶制,使该棘 轮扭柱可单向驱动一螺栓或螺帽旋紧或旋松,反向为空转。本技术的 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双向棘轮扳手,其中所述的换向元件的一端面设一转扭。 前述的双向棘轮扳手,其中所述的封盖后方设一透孔,该透孔是供该 转扭穿出。前述的双向棘轮扳手,其中所述的封盖外侧设一 C型扣环,而该容槽 外周环设一槽缝,该C型扣环外周是卡扣于该槽缝。前述的双向棘轮扳手,其中所述的顶制单元是包含 一可轴向伸缩的 弹体及位于该弹体前端呈球形的一顶制件。前述的双向棘轮扳手,其中所述的弹体为弹簧,该顶制件为钢珠,该 头部后方轴向设一凹孔,该凹孔的前方开口与该回转空间相通,且供容设该弹体及该顶制件,并使该顶制件前端凸出推顶于该凹部。 前述的双向棘轮扳手,其中所述的4丑柱为方形柱体。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 术方案,本技术双向棘轮扳手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由于本 技术的顶制单元,是埋设于该头部内采固定方式而不旋摆,该棘轮换 向施力操作,是扳转该换向元件左右摆,而使该顶制件向前顶制于该换向 元件的凹部,达到换向卡制效果,如此可避免该顶制件因旋摆发生位移,及 受磨耗促使换向卡定不顺问题。综上所述,本技术为一种双向棘轮扳手,包括一握杆,该握杆前 方设头部,该头部设一容槽以枢设一棘轮,棘轮外周分布棘齿且一端面凸设一钮柱; 一换向元件位于容槽后方的回转空间,其前方左右各设数制齿, 该换向元件可扳转使一侧的制齿与棘齿啮合,该换向元件后方设两凹部,且 受该回转空间的两限位槽限定左右偏摆角度, 一顶制单元包含埋设于该头 部的一弹体及一球形的顶制件,前端的顶制件可弹性伸缩而顶制于凹部;及一封盖将棘轮及换向元件封住,据此扳转该换向元件使其后方的凹部受该 顶制件的抵顶定位,避免该顶制件因偏摆磨耗及弹性疲乏,而产生换向操 控不顺问题。本技术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具有明显的积极效果, 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 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 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 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l是现有习知的第一种棘轮扳手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现有习知的第二种棘轮扳手的平面图动作一。 图3是现有习知的第二种棘轮扳手的平面图动作二。 图4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一。 图6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二。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 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双向棘轮扳手 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有关本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 说明,当可对本技术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得一更 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式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向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握杆(10),该握杆(10)前方扩设一头部(11),该头部(11)设一容槽(12),该容槽(12)后方设一回转空间(15),该回转空间(15)后方的左右侧各设一限位槽(16); 一棘轮(2 0),是枢设于该容槽(12),该棘轮(20)外周环形分布数棘齿(21),该棘轮(20)一端面凸设一钮柱(22); 一换向元件(30),是容置于该回转空间(15)内可旋转并受该两限位槽(16)限定其左右回转角度,该换向元件(30)前方左 右侧各设数制齿(31),该制齿(31)是与该棘轮(20)的棘齿(21)啮合,该换向元件(30)后方设弧形相邻的两凹部(33); 一顶制单元(40),是轴向埋设于该头部(11)内,其前端可弹性伸缩而顶制于该换向元件(30)的凹部(33) ;以及 一封盖(50),封设该头部(11)一侧,该封盖(50)前方设一限位孔(51),该限位孔(51)是供该钮柱(22)穿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健岳
申请(专利权)人:林健岳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