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封元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05270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密封元件,是套设于一旋转轴上,该密封元件具有一抵触于旋转轴表面的密封唇,用以隔离空气与润滑油,该密封元件于其密封唇面向外部空气的一侧设有复数条凸起形成的回油沟,该些回油沟以两段式转折设计,可有效阻挡泄漏的润滑油,并将润滑油反推回去,以降低润滑油流失。(*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密封元件
本技术是与套设于旋转轴上用以隔离空气与润滑油的元件有关,更 详而言之,是指一种具有高回油效果的密封元件。
技术介绍
图1为一种唇形密封元件(lip type seal)l,该密封元件1具有一朝 径向突出的橡胶唇部la,使用时,是将密封元件1套设于一旋转轴2上, 利用该橡胶唇部la触压于旋转轴2变形,藉以有效隔离空气与润滑油, 于此定义,密封元件1的两侧分别为一空气侧(air side) 101与一油侧(Oil side) 102,该密封元件1的作用即是用以防止油侧102的润滑油往该空气 侧101溢出。请配合图2,上述的密封元件1于实际使用时,在橡胶唇部la与旋转 轴2之间会存在一油膜3,该油膜3既具有密封作用又可保持橡胶唇部la 与旋转轴2之间的润滑;又,橡胶唇部la因触压于旋转轴2而变形,随 着旋转轴2的转动,将于旋转轴2表面形成有多数微小的油膜轨迹3a,该 些油膜轨迹3a的两端分别连通至空气侧101与油侧102,并做为润滑油经 由空气侧101回推向油侧102的桥梁。为增加上述润滑油回流油侧102的能力,有业者开发出一种具有回油 沟(laelix)结构的密封元件,如图3所示即是,该密封元件4于其橡胶唇 部4a面对空气侧101的斜面4b增设有复数条凸起的直条回油沟5, 请再 配合图4、图5,是揭示该些回油沟5以等间距方式沿着圆周斜向排列, 各回油沟5的直线延伸方向与其接触橡胶唇部4a唇尖4c处的切线方向夹一角度,于此定义该角度为回油沟角度e。当该旋转轴6以逆时针方向旋转时,随旋转轴6转动而溢出的润滑油将受到该些回油沟5的阻挡,并在 回油沟5侧壁的引导下被反推回油侧102,此即回油现象(Pumping),回油 效果越显著者,表示密封效果越佳,亦即回油率(Pumpingrate)高。请再参阅图6及图7所示,经实际测试发现,在回油沟数量增加或是 回油沟角度越小的情形下,所测得回油率越高,但回油沟的回油沟角度过 小时,不仅加工制作困难,更容易因沿着圆周排列的回油沟彼此间过于接近而无法增设较多数量的回油沟, 一般而言,当回油沟的回油沟角度e小于22. 5度角时,将产生上述缺失,所以,前述密封元件4虽可降低润滑 油的流失,但其回油效果仍有再改善提升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密封元件,是可提高回油效果。 为达成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密封元件包含 一具有 中心轴线的环状本体 一密封唇是连接于该环状本体,且朝该中心轴线方 向沿径向突出形成,该密封唇具有一唇尖及一外斜面;复数条回油沟自该 密封唇的外斜面凸起形成,且沿着圆周方向排列,该些回油沟具有朝一第 一方向延伸的一第一延伸段,以及朝一第二方向延伸的一第二延伸段,该 第一延伸段一端实质上与该唇尖接触,该第一方向与其通过该唇尖处的切 线方向夹一第一角度,该第二延伸段连接该第一延伸段,该第二方向与该 第一方向夹一第二角度。所述的密封元件,其中该些回油沟的第一延伸段具有一第一初始端与 一第一末端,该第一延伸段的凸起高度自该第一初始端往该第一末端方向 渐增。所述的密封元件,其中该第一延伸段与该密封唇连接部位的宽度是自 该第一初始端往该第一末端方向渐增。所述的密封元件,其中该些回油沟的第二延伸段具有一第二初始端与 一第二末端,该第二延伸段的凸起高度自该第二初始端往该第二末端方向 渐增。所述的密封元件,其中该第二延伸段与该密封唇连接部位的宽度是自 该第二初始端往该第二末端方向渐增。所述的密封元件,其中该第一角度介于20度至40度之间。 所述的密封元件,其中该第二角度介于150度至180度之间。 所述的密封元件,包括有一弹簧圈,该密封唇相对该唇尖的背面具有一环状沟槽,该弹簧圈套设于该环状沟槽中。所述的密封元件,其中该环状本体具有一外侧面,该密封元件更包括有一防尘唇,该防尘唇连接于该环状本体,且朝该中心轴线方向突出形成,该防尘唇靠近该外侧面。所述的密封元件,更包括有一圆形框体,该环状本体沿着该圆形框体设置。本技术回油沟以两段式设计时,其回油效果确实优于一般以单一 段斜向设置的回油沟,更可适当地增设一防尘唇用以阻隔外部的灰尘或碎 物。附图说明图1为常用唇形密封元件的剖视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3为常用具有回油沟的密封元件的剖视图;图4为上述常用具有回油沟的密封元件的侧视图; 图5为图4的局部放大示意图6为上述常用具有回油沟的密封元件的回油沟数量与回油率关系 图7为上述常用具有回油沟的密封元件的回油沟角度与回油率关系 图8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密封元件应用示意图; 图9为图8自空气侧视的的侧视图; 图l 0为图9的1 0—1 0方向剖视图; 图1 l为图9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2为本技术密封元件的回油沟示意图; 图1 3为图12的13 — 13方向剖视图; 图14为图12的M — 14方向剖视图; 图1 5为图1 2的15 — 15方向剖视图; 图1 6为图12的16 — 16方向剖视图; 图17图类同图12,揭示回油沟宽度具变化; 图1 8为图17图的1 8—1 8方向剖视图; 图1 9为图1 7图的1 9—1 9方向剖视图; 图20为图1 7图的20—20方向剖视图; 图21类同图10,揭示密封元件更具有防尘唇。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技术之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 图式之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技术图8、图9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密封元件100的一实施例示意图, 揭示该密封元件100套设于一以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旋转轴200上,且位于旋 转轴200与一油槽300之间,其主要用以隔离空气与油槽300中的润滑油, 密封元件100的一侧为空气侧101,另一侧则为油侧102。请参阅图IO,前述实施例的密封元件100包含有一圆形框体10、 一环状 本体12、 一密封唇14、 一弹簧圈16与复数条回油沟18,其中环状本体12、 密封唇14与回油沟18是为橡胶材质一体成型,以下兹就各部结构叙述于后该圆形框体10为金属材质制成,做为密封元件100的主要支撑体,其强 度足可抵抗外力以避免密封元件100因受压而产生变形。该环状本体12是完全包覆该圆形框体10,其具有一中心轴线121、 一外 环面122与一外侧面123,如图8所示,完成组装后的密封元件100以其外环 面122与油槽300壁面抵触,其外侧面123则面向空气侧101。该密封唇14 一体连接于该环状本体12,且沿径向朝该中心轴线121方向 突出形成,该密封唇14具有一外斜面141与一内斜面142,以及于最外缘形 成一唇尖143,另外,该密封唇14相对唇尖143的背面凹设有一环状沟槽144。该弹簧圈16是圈套于该环状沟槽144中,其具有一径向束缚力,在密封 元件100套设于旋转轴200后,该弹簧圈16促使密封唇14因与旋转轴200 接触挤压而变形。该些回油沟18是自该密封唇14的外斜面141凸起形成,且沿着圆周方 向排列,请再配合图ll、图12所示,本技术的回油沟18具有朝一第一 方向Dl延伸的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密封元件,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环状本体,具有一中心轴线; 一密封唇,连接于该环状本体,且朝该中心轴线方向突出形成,该密封唇具有一唇尖及一外斜面; 复数条回油沟,是自该密封唇的外斜面凸起形成且沿着圆周方向排列,该些回油 沟具有朝一第一方向延伸的一第一延伸段,以及朝一第二方向延伸的一第二延伸段,该第一延伸段一端实质上与该唇尖接触,该第一方向与其通过该唇尖处的切线方向夹一第一角度,该第二延伸段连接该第一延伸段,该第二方向与该第一方向夹一第二角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志涌杨安石李彦霆萧邦佶曾俊翔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茂顺密封件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