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周伟镜专利>正文

卫星式胶印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04920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卫星式胶印机,包括有机架、胶印辊、上水装置和上墨装置,在机架上前后都设有环形闭合的第一循环导轨,两导轨之间横跨设有胶印辊、压印台和油墨交换台,胶印辊沿第一循环导轨滑动,压印台和油墨交换台可与胶印辊辊面接触,胶印辊柱面和油墨交换台工作面都是由多节沿胶印辊轴向间隔分布的面域单元构成,上水装置和上墨装置按一前一后的顺序往油墨交换台涂抹水和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印刷机既可对卷装料印刷,也可对任何硬度和较厚的板装料印刷,使用范围非常广泛,而且整机体积非常小,成本低。(*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胶印机。技术背景 传统的水墨胶印机无论是连续式印刷机(如图1所示)还是间歇式印刷机(如图 2所示),其结构都是一辊一色,即一条胶印辊只能往受印介质中印一种颜色,每条胶印辊 的上部设有油墨交换辊,下部设有辅佐辊,所述的三个辊都是固定安装在机架上作自传运 动,而上水装置和上墨装置都固定设于油墨交换辊的旁边,按照先涂水再涂墨的顺序布置, 印刷过程受印介质从胶印辊和辅佐辊之间通过,胶印辊把油墨印至受印介质上。按照上述 结构双色印刷机需配上述辊组两套,四色印刷机需配四套,依此类推。这种结构导致印刷机 体积庞大,造价昂贵。由于是采用辊与辊配合印刷,同时辊与辊之间的间隙非常小,连续式 印刷机要求受印介质必须是连续、较薄的,而间歇式印刷机在两套辊组之间还需要设置递 纸辊,递纸辊负责把前辊组印完的介质传递至下一辊组进行下一色的印刷,但传递过程介 质必须绕递纸辊的圆周运动,所以两种印刷机的印刷介质只能是纸张、胶膜等一些较薄且 软性的材料,而对于一些较厚且硬质材料(例如木板、金属板、玻璃、陶瓷、大理石、皮革等) 就无能为力了。另外现有的印刷介质一般都是巻装纸或板装纸,对这两种材料的印刷时,要 求厂家购置专门的巻装纸印刷机和板装纸印刷机,印刷机的使用范围非常局限,这无疑增 加了厂家的投资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成本低、印刷范围 广的胶印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卫星式胶印机,包括有机架、胶印辊、上水装置和上墨装置,在机架上前后都设有环形闭合的第一循环导轨,两导轨之间横跨设有胶印辊、压印台和油墨交换台,胶印辊沿第一循环导轨滑动,压印台和油墨交换台可与胶印辊辊面接触,胶印辊柱面和油墨交换台工作面都是由多节沿胶印辊轴向间隔分布的面域单元构成,上水装置和上墨装置按一前一后的顺序往油墨交换台涂抹水和墨。 为了进一步完善本技术方案,申请人作了如下改进 所述的压印台与机架之间成滑动升降配合。 所述的上水装置由两条第二循环导轨、上水辊和水斗构成,该两条第二循环导轨分设于油墨交换台的两侧,且途经油墨交换台,上水辊沿第二循环导轨滑动。 上墨装置由上墨辊和墨斗构成,墨斗设于第一循环导轨的上方,上墨辊沿第一循环导轨滑动,其柱面由与胶印辊柱面形状对应的轴向间隔分布的面域单元构成。 在上墨辊圆周上设置有多条搓匀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印刷机既可对巻装料印刷,也可对任何硬度和较厚的板 装料印刷,使用范围非常广泛,而且整机体积非常小,成本低。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连续式印刷机的结构原理图; 图2是现有技术间歇式印刷机的结构原理图; 图3是本技术印刷机的循环印刷过程原理图; 图4是本技术印刷机水辊沿油墨交换台滚压上水时的立体结构图; 图5是在图4基础上去掉前端第一循环导轨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技术印刷机胶印辊经过油墨交换台时的立体结构图; 图7是本技术印刷机胶印辊经过油墨交换台时的另一立体结构图; 图8是在图6基础上去掉前端第一循环导轨后的结构示意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详细阐述本技术 本实施例胶版印刷机的机架1前后都设置有第一循环导轨21、22,第一循环导轨 21、22两侧为半圆弧导轨,上下为直线导轨。胶印辊3和上墨装置中的上墨辊4都横跨于 两第一循环导轨21、22之间,同时都沿第一循环导轨21、22作一前一后的循环滑动,在前后 第一循环导轨21、22的直线段之间设置有压印台5,该压印台5与机架1成滑动升降配合, 从而适应对不同厚度的受印介质。胶印辊3在运动至压印台5处时,可与压印台5上的受 印介质接触,实现印刷工序。在前后第一循环导轨半圆弧导轨段的外侧都设置有与半圆弧 导轨同心的传动轮61、62,前侧传动轮61之间、后侧传动轮62之间各自分别连接有传动带 71、72,同心的传动轮之间通过一轴芯8连接起来,在前侧第一循环导轨21与传动轮61之 间设置有与第一循环导轨相对应的齿形轨9,而在后侧第一循环导轨22与后方传动轮62之 间设置有与第一循环导轨相对应的第三循环导轨10,胶印辊主轴的两端都套装有与第一循 环导轨配合的滑板111、112,其中在胶印辊主轴上前端滑板111的前方套装有与上述齿形 轨9配合运动的齿轮12,而后端滑板112的末端安装有与第三循环导轨10配合滑动的滑 块13,第三循环导轨10的作用是保证胶印辊3不会产生轴向移动,保证印刷精度,该齿轮 12与齿形轨9配合带动胶印辊3自转。在上墨辊4的圆周上分布有四条搓匀辊14,在上墨 辊4和搓匀辊14的两侧都设置有一滑动辊座15,上墨辊4和搓匀辊14都穿于滑动辊座15 上,该滑动辊座15与第一循环导轨21、22成滑动配合,使上墨辊4和搓匀辊14可沿导轨 作循环运动,搓匀辊14的存在可把涂抹在上墨辊4上的油墨搓匀,而上墨装置中的墨斗16 设置于第一循环导轨21、22的上方,每次上墨辊4沿第一循环导轨21、22循环滑动经过时, 搓匀辊14中最高的一条触碰到墨斗16,就会沾上油墨,然后在运动的过程中油墨被搓匀辊 14均匀搓匀在上墨辊柱面上。为了拖动胶印辊3和上墨辊4运动,在胶印辊滑板111U12 和上墨辊滑动辊座15上都各自穿接有拖动杆17、18,该拖动杆17、 18的两端都对应固定于 前后传动带71、72上,当传动带71、72运动时,就会拖动胶印辊3和上墨辊4 一同作循环运 动。本实施例的油墨交换台19被做成为与第一循环导轨右侧半圆弧导轨相一致的半圆柱 油墨交换台,半圆柱油墨交换台的直径为胶印辊3直径的两倍,胶印辊3从半圆柱油墨交换 台的一端滚动至另一端,其自身刚好滚动一周,在该半圆柱油墨交换台的两侧分别设置有 第二循环导轨20,在两第二循环导轨20之间横跨有两上水辊23和水斗24,其中水斗24固定安装在机架1上,两上水辊23都与第二循环导轨20成滑动配合,使上水辊23沿第二循环导轨20作循环滑动,水辊碰到水斗24沾到水后,在滑动的过程中两辊相对滚动把辊体上的水搓匀,然后滑动至半圆柱油墨交换台时往铺于该台面上的PS版涂上水。本实施例的印刷机为五色印刷机,为了实现五色印刷,胶印辊3、上墨辊4、搓匀辊14和半圆柱油墨交换台的柱面都分别由五节轴向间隔分布的柱面单元构成,这种结构的胶印辊3可以实现在同一根辊上同时带上五种颜色的油墨,间隔分布是为了使相邻不同颜色的油墨不会相互混杂在一起,印刷时要求受印介质铺于压印台5上,从一第一循环导轨朝另一第一循环导轨作步进运动,每步进一次,位移刚好为一个柱面单元,若要印刷陶瓷、木板、大理石等介质,只要调节压印台5的高度就可以实现印刷了。 印刷前把五种对应不同颜色的PS版相应铺垫于半圆柱油墨交换台各节柱面上,现结合附图3详细阐述印刷动作过程是先在压印台5上如图6所示箭头方向从一第一循环导轨朝另一第一循环导轨间隔铺上五件介质,介质的间隔位置与胶印辊3的五节柱面相对应,上水辊23沿第二循环导轨20作循环运动,在经过水斗时上水辊柱面触碰到水斗24而沾到水分,两上水辊23在运动的过程兼作相对转动,互相把水分均匀搓匀到整个柱面上,当上水辊经过半圆柱油墨交换台时,把水沾到PS版上,该上水过程如图3中A图所示,然后朝水斗24方向返回,接着辊面涂满五种颜色油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卫星式胶印机,包括有机架(1)、胶印辊(3)、上水装置和上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机架(1)上前后都设有环形闭合的第一循环导轨(21、22),两导轨之间横跨有胶印辊(3)、压印台(5)和油墨交换台(19),胶印辊(3)沿第一循环导轨(21、22)滑动,压印台(5)和油墨交换台(19)可与胶印辊辊面接触,胶印辊柱面和油墨交换台(19)工作面都是由多节沿胶印辊(3)轴向间隔分布的面域单元构成,上水装置和上墨装置一前一后往油墨交换台(19)涂抹水和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伟镜
申请(专利权)人:周伟镜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