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01934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鞋,包括具有第一鞋面部和第二鞋面部的鞋面以及具有第一鞋底部和第二鞋底部的鞋底;其中,所述第一鞋面部的周边通过手工缝制线与所述第一鞋底部的周边连接,所述第二鞋面部的周边通过车缝线或胶粘剂与所述第二鞋底部的周边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鞋既拥有手缝制鞋的连接牢固、透气性好和穿着舒适等优点,同时又具有车缝制鞋和胶粘鞋的生产效率高、节省人力成本等优点。(*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通常,鞋包括鞋面和鞋底,鞋底的整个周边全部通过手工缝制、车缝或粘接方式与 鞋面的周边连接。手工缝制连接的鞋连接牢固、透气性好、穿着舒适,但工艺复杂、人力成本 高。车缝连接的鞋连接也较为牢固,比粘接鞋节省原材料成本,同时比手工缝制的鞋生产效 率高并且节省人力成本。粘接鞋的生产效率高、节省人力成本,但透气性较差,原材料成本 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穿着舒适且生产效率高的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鞋,包括具有第一鞋面部和第二鞋面部的鞋面以及具有第一鞋底部和第二鞋底部的鞋底;其中,所述第一鞋面部的周边通过手工缝制线与所述第一鞋底部的周边连接,所述第二鞋面部的周边通过车缝线或胶粘剂与所述第二鞋底部的周边连接。 作为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鞋面部为鞋面前部,所述第二鞋面部为鞋 面后部;所述第一鞋底部为鞋底前部,所述第二鞋底部为鞋底后部。 作为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所述第一鞋面部为鞋面后部,所述第二鞋面部为 鞋面前部;所述第一鞋底部为鞋底后部,所述第二鞋底部为鞋底前部。 进一步地,所述鞋底可以为中底,其外部还设有外底,该中底的外表面与所述外底 的内表面相互粘接。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中底可以由中底前部与中底后部通过缝制连 接而成,所述中底前部由软质非织布构成,所述中底后部由硬质非织布构成。作为另一种实 施方式,所述中底包括了一体成型的中底前部和中底后部,所述中底前部和中底后部由软 质非织布构成,所述中底前部的周边设置了由硬质非织布构成的垫层。 此外,所述鞋底还可以为外底,该外底的后部与所述鞋面后部之间还设有中底。所 述外底的后部可以与一高跟鞋的鞋跟连接。 综上所述,本技术的第一鞋面部的周边通过手工缝制线与第一鞋底部的周边 连接,第二鞋面部的周边通过车缝线或胶粘剂与第二鞋底部的周边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技术的鞋既拥有手缝制鞋的连接牢固、透气性好和穿着舒适等优点,同时又具有车 缝制鞋和胶粘鞋的生产效率高、节省人力成本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一的部件分解图; 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一的鞋面与中底的连接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实施例二的部件分解图; 图6是图4所示实施例二的鞋面与中底的连接示意图; 图7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实施例三的部件分解图; 图9示出了图7所示实施例三的外底前部与鞋面前部通过手工缝制线连接的示意 图; 图10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实施例四的部件分解图; 图12示出了图IO所示实施例四的外底前部与鞋面前部通过手工缝制线连接的示 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技术。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将被用来指 代相同的零部件、特征或者结构。实施例介绍过程中针对的具体结构或者零部件,仅作为本 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技术的参考性例证,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实施例描述的技术方案的 启示下,还可以设计出或者摹制得到不超出本技术之技术范围或者技术实质的各种等 同或者类似的技术构造。由此,如果用这种示例性说明来限制本技术之权利要求所囊 括的保护范围是不适宜的。等同或类似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仍然属于本技术之权 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 参见图1 3,该运动鞋1主要由鞋面11、中底12和外底13构成,鞋面11具有鞋 面前部111和鞋面后部112,中底12包括了一体成型的中底前部121和中底后部122,中底 前部121和中底后部122由软质非织布构成。所述鞋面前部111的周边通过手工缝制线 14与所述中底前部121的周边连接,中底前部121的周边设置了由硬质非织布构成的垫层 123,以便于手缝。而所述鞋面后部112的周边则通过车缝线15与所述中底后部122的周 边连接。在鞋面11与中底12连接完成后,将中底12的外表面与外底13的内表面通过胶 粘剂相互粘接,并且将鞋面11的周边与外底13的周边相互粘接,从而构成图1所示的运动 鞋l。 实施例二 参见图4 6,该休闲鞋2主要由鞋面21、中底22和外底23构成,鞋面21具有鞋 面前部211和鞋面后部212,所述中底22由中底前部221与中底后部222通过车缝线26缝 制连接而成,其中,该中底前部221由软质非织布构成,当前脚掌与其接触时可以获得较为 舒适的脚感;中底后部222由硬质非织布构成,当后脚跟与其接触时可以获得良好的支撑。 所述鞋面后部212的周边通过手工缝制线24与中底后部222的周边连接,而所述鞋面前部 211的周边则通过车缝线25与所述中底前部221的周边连接。在鞋面21与中底22连接完 成后,将中底22的外表面与外底23的内表面通过胶粘剂相互粘接固定,并且将鞋面21的 周边与外底23的周边相互粘接,从而构成图4所示的休闲鞋2。 实施例三 参见图7 9,该高跟鞋3主要由鞋面31、中底32、外底33和鞋跟34构成,鞋面 31具有鞋面前部311和鞋面后部312,外底33具有外底前部331和外底后部332,中底32 位于在鞋面后部312与外底后部332之间,其粘接固定在鞋面后部312的内侧。所述鞋面 前部311的周边通过手工缝制线35与外底前部331的周边连接,而所述鞋面后部312的周 边则通过胶粘剂与所述外底后部332的周边粘接,同时,中底32的外表面通过胶粘剂与所 述外底后部332的内表面粘接。最后将鞋跟34粘接固定在外底后部332的外表面,从而构 成图6所示的高跟鞋3。 实施例四 参见图10 12,该鞋4主要由鞋面41、中底42和外底43构成,鞋面41具有鞋面 前部411和鞋面后部412,外底43具有外底前部431和外底后部432,中底42位于在鞋面 后部412与外底后部432之间,其粘接固定在鞋面后部412的内侧。所述鞋面前部411的 周边通过手工缝制线44与外底前部431的周边连接,而所述鞋面后部412的周边则通过胶 粘剂与所述外底后部432的周边粘接,同时,中底42的外表面通过胶粘剂与所述外底后部 432的内表面粘接,从而构成图10所示的鞋4。权利要求鞋,包括具有第一鞋面部和第二鞋面部的鞋面;具有第一鞋底部和第二鞋底部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鞋面部的周边通过手工缝制线与所述第一鞋底部的周边连接,所述第二鞋面部的周边通过车缝线或胶粘剂与所述第二鞋底部的周边连接。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鞋面部为鞋面前部,所述第二鞋面部为鞋面后部;所述第一鞋底部为鞋底前 部,所述第二鞋底部为鞋底后部。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鞋面部为鞋面后部,所述第二鞋面部为鞋面前部;所述第一鞋底部为鞋底后 部,所述第二鞋底部为鞋底前部。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为中底,其外部还设有外底,该中底的外表面与所述外底的内表面相互粘接。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底由中底前部与中底后部通过缝制连接而成,其中所述中底前部由软质非织布 构成,所述中底后部由硬质非织布构成。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鞋,包括:具有第一鞋面部和第二鞋面部的鞋面;具有第一鞋底部和第二鞋底部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鞋面部的周边通过手工缝制线与所述第一鞋底部的周边连接,所述第二鞋面部的周边通过车缝线或胶粘剂与所述第二鞋底部的周边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万富
申请(专利权)人:威华鞋业中山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