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伞把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982682 阅读:2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儿童伞把车,其推车车架包括第一前架;第二前架;与第一前架相转动连接的第一推杆;与第二前架相转动连接的第二推杆,第一、第二推杆的下端部分别具有在推车车架处于展开位置下呈向上方凸起的第一、第二前架连接部,第一、第二前架的上端部分别相应地与第一、第二前架连接部相转动地连接,并且第一、第二前架上部杆体的中心线相应地位于第一、第二推杆下部杆体的上方。由于推车展开位置下,从正前方看去,第一前架及第二前架的上端部分别在第一推杆及第二推杆上形成台阶部。该台阶部能够被篷遮挡,因而第一前架与第二前架分别自转动连接处自上而下的线条较为流畅,使得造型较简洁美观,从结构上消除了用造型无法克服的缺陷。(*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儿童伞把车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儿童伞把车,如中国专利号为200520071615. X,及中国专利 号为992 39 322. 1号专利中都显示,在推车车架的两侧,都是在前架的上端部具 有在推车车架处于展开位置下呈向上方凸起的前架连接部,所述的推杆的下端 部与所述的前架连接部相转动地连接,通常在推杆上设置有车篷的篷架,所述 的前架连接部位于所述的篷架的下方,所述的第一推杆下部杆体的中心线位于 所述的第一前架上部杆体的上方,并且所述的第二推杆下部杆体的中心线位于 所述的第二前架上部杆体的上方。推车车架处于展开位置下,从正前方看去,推杆下端部在前架上形成台阶部,该台阶部位于所述的前架的前上方并且在推车中处于非常明显的部位,因而在视觉上影响了整体造型的流畅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一种既方便于折叠、并且造型线条又 较流畅的儿童伞把车。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儿童伞把车, 包括具有展开位置与折叠位置的推车车架、设置在所述的推车车架底部的轮组 件,所述的推车车架包括第一前架;第二前架;与所述的第一前架相转动连接 的第一推杆;与所述的第二前架相转动连接的第二推杆,所述的第一前架上部杆体的中心线位于所述的第一推杆下部杆体的上方, 并且所述的第二前架上部杆体的中心线位于所述的第二推杆下部杆体的上方。所述的第一推杆的下端部具有在推车车架处于展开位置下呈向上方凸起的 第一前架连接部,所述的第一前架的上端部与所述的第一前架连接部相转动地 连接;所述的第二推杆的下端部具有在所述的推车车架处于展开位置下呈向上 方凸起的第二前架连接部,所述的第二前架的上端部与所述的第二前架连接部 相转动地连接。所述的第一前架与所述的第一前架连接部的转动连接处位于所述的第一前 架上部杆体的中心线上,并且所述的第二前架与所述的第二前架连接部的转动连接处位于所述的第二前架上部杆体的中心线上,为优选结构,钢性较强,并且 在折叠过程中不会产生干涉。所述的第一推杆包括呈杆状的第一推把杆、第一前架连接部,所述的第一 前架连接部的下侧部与所述的第一推把杆的下端部相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二推 杆包括呈杆状的第二推把杆、第二前架连接部,所述的第二前架连接部的下侧 部与所述的第二推把杆的下端部相固定连接。第一、笫二前架连接部分别相应 地与第一、第二推把杆分体设置,主要是为装配考虑,通常所述的第一前架连接 部与所述的第二前架连接部会采用强度较高的塑料制成。所述的推车车架还包括前部与所述的第一前架相转动连接的第一座杆;前 部与所述的第二前架相转动连接的第二座杆;前端部与所迷的第一前架相转动 设置的第一底撑杆;前端部与所述的第二前架相转动设置的第二底撑杆;上端 部与所述的第一推杆相转动设置的第一后撑杆;上端部与所述的第二推杆相转 动设置的第二后撑杆,所述的第一底撑杆与所述的第二底撑杆相交叉并在交叉 处相转动地连接,所述的第一后撑杆与所述的第二后撑杆相交叉并在交叉处相 转动地连接,所述的第一底撑杆的后部、所述的第二座杆的后部及所述的第一后撑杆的 下部三者相转动地设置,所述的第二底撑杆的后部、所述的第一座杆的后部及 所述的第二后撑杆的下部三者相转动地设置。所述的推车车架还包括上端部与所述的第一推杆的杆体相转动连接的第一 后架;上端部与所述的第二推杆的杆体相转动连接的第二后架;所述的第一后 架的下部与所述的第二底撑杆的后部、所述的第一座杆的后部及所述的第二后撑杆的下部三者中的至少一个相转动地设置,所述的第二后架的下部与所述的 第一底撑杆的后部、所述的第二座杆的后部及所述的第一后撑杆的下部三者中 的至少一个相转动地设置。所述的推车车架还包括上端部与所述的第一推杆相转动连接的第一后架; 上端部与所述的第二推杆相转动连接的第二后架;前部与所述的第一前架相转动连接的笫一座杆;前部与所述的第二前架相 转动连接的第二座杆;设置在所述的第一前架、所述的第二前架、所述的第一 后架及所述的第二后架之间的呈"X"形的底撑架;设置在所述的第一后架与所 述的笫二后架之间能够折叠的后横撑与或设置在所述的第一后架、所述的第二 后架、所述的第一推杆及所述的第二推杆之间的能够折叠的呈"X"形的后撑架,所述的第一座杆的后部与所述的第一后架相转动地连接,所述的第二座杆的后 部与所述的第二后架相转动地连接。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实施,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由 于推车展开位置下,从正前方看去,第一前架及第二前架的上端部分别在第一 推杆及第二推杆上形成台阶部。通常在第一推杆与第二推杆上可以设置篷,该 篷位于该台阶部的上方,从而篷能够将该台阶部遮挡,因而第一前架与第二前 架分别自转动连接处自上而下的线条较为流畅,使得造型较简洁美观,从结构 上消除了用造型无法克服的缺陷。附图说明附图l为本技术的立体图(实施例一); 附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图(实施例一 ); 附图3为本技术的立体图(实施例二); 附图4为本技术的侧视图(实施例二 ); 附图5为本技术的立体图(实施例三); 附图6为本技术的立体图(实施例四); 附图7为本技术的立体图(实施例五); 附图8为在推车车架上设置篷后的造型示意图。其中l、推车车架;2、第一前轮组件;3、第二前轮组件;4、第一后轮 組件;5、第二后轮组件;11、第一前架;12、第二前架;13、第一后架;14、第二后架;15、第一 推把杆;16、第二推把杆;17、第一座杆;18、第二座杆;19、第一底撑杆; 20、第二底撑杆;21、后横撑;22、橫撑连件;23、第一横撑杆;24、第二横撑杆;31、第一后撑杆;32、第二后撑杆;41、第一底关节;42、第二底关节;43、第三底关节;44、第四底关节; 51、第一后关节;52、第二后关节;53、第三后关节;54、第四后关节; 61、第一前架连接部;62、第二前架连接部;63、第一推杆;64、第二推杆;71、篷。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如附图1 、附图2所示,一种儿童伞把车,包括具有展开位置与折叠位置的推车车架1、设置在所述 的推车车架l底部的轮组件,所述的推车车架1包括第一前架11;第二前架12;与所述的第一前架11 相转动连接的第一推杆63;与所述的第二前架12相转动连接的第二推杆64; 上端部与所述的第一推杆63相转动连接的第一后架13;上端部与所述的第二推 杆64相转动连接的第二后架14;前部与所述的第一前架ll相转动连接的第一 座杆17;前部与所述的第二前架12相转动连接的第二座杆18;设置在所述的 第一前架ll、所述的第二前架12、所述的第一后架13及所述的第二后架14之 间的呈"X"形的底撑架;设置在所述的第一后架13与所述的第二后架14之间 能够折叠的后横撑,所述的第一座杆17的后部与所述的第一后架13相转动地 连接,所述的第二座杆18的后部与所述的第二后架14相转动地连接。所述的 底撑架是由第一底撑杆19与第二底撑杆20相交叉并在交叉处相枢轴连接,所 述的第一底撑杆19的前端部与所述的第一前架11通过第一底关节41相转动地 设置,所述的第一底撑杆19的后端部与所述的第二后架14通过第四底关节44 相转动地设置,所述的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儿童伞把车,包括具有展开位置与折叠位置的推车车架(1)、设置在所述的推车车架(1)底部的轮组件,所述的推车车架(1)包括第一前架(11);第二前架(12);与所述的第一前架(11)相转动连接的第一推杆(63);与所述的第二前架(12)相转动连接的第二推杆(64),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前架(11)上部杆体的中心线位于所述的第一推杆(63)下部杆体的上方,并且所述的第二前架(12)上部杆体的中心线位于所述的第二推杆(64)下部杆体的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峰廉金龙
申请(专利权)人: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