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距离救生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961916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远距离救生弹,涉及一种向水上施放救生圈的器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远距离救生弹,具有水敏自动充气阀和小气瓶的救生圈放在保护套中,保护套的后端固定安装一根推管,该推管中塞有救生绳,救生绳的前端进入保护套并栓在救生圈上;救生绳的后端向外引出;整体成型的塑料保护套上开有一道可塞入救生圈的开口。救生圈充气使用后,只需将气体排空并配上新的水敏自动充气阀和小气瓶,就可以通过开口随意地塞到保护套中,以备再次使用。解决了难以反复使用的问题。(*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救生器材,特别是涉及一种向水上施放救生圈的器材。
技术介绍
目前为了远距离施放救生圈,最有效的方式是由以压縮空气为动力源的抛掷器将 装有救生圈的远距离救生弹推向远方,远距离救生弹落入水中后,具有水敏自动充气阀和 小气瓶的救生圈自动充气并脱离远距离救生弹的壳体。被救者抓住或套上救生圈后,岸上 的人牵引栓在救生圈上的救生绳,就可安全地将被救者拖到岸边。该远距离救生弹的结构, 如图1所示两个槽型的薄壳拼合成一个保护套l',救生圈3'叠放在保护套1'的内部空间12'中。保护套r的外周用细绳捆绑,使拼缝ir尽可能地小。保护套r的前端开有进水口 13'。保护套l'的后端固定安装一根推管2',该推管2'的内部空间21'中塞有救 生绳4'。救生绳4'的前端穿过推管2'前端面上的小孔22'进入保护套1',并栓在救生圈 3'上。救生绳4'的后端穿过推管2'后端面上的小孔23',向外引出。使用时,先将救生绳 4'的后端固定在在某个固定物上,再将推管2'插在抛掷器中。抛掷器内突然释放的压縮 空气将推管4'向前顶推,从而使该远距离救生弹向前推向远方。该远距离救生弹落入水中后,水从保护套r前端的进水口进入保护套r内,使配备在救生圈3'上的水敏自动充气阀打开,配备在救生圈3'上的小气瓶内的压縮气体迅速进入救生圈3'内,使救生圈3'膨胀,撑断捆绑保护套r的细绳,保护套r打开,救生圈3'脱落出来。这种远距离救生弹,救生圈3' —旦充气后,即使将气体排空并配上新的水敏自动充气阀和小气瓶,也很难折叠得很规整,以至于再次安装到两个槽型的薄壳中并保证拼合成规整的保护套r。所以这种 远距离救生弹只能一次性地使用,实际应用的损耗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远距离救生弹,它可以反复地使用。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远距离救生弹,具有水敏自动充气阀和小气瓶的救生 圈放在保护套中,保护套的后端固定安装一根推管,该推管中塞有救生绳,救生绳的前端进 入保护套并栓在救生圈上;救生绳的后端向外引出;整体成型的塑料保护套上开有一道可 塞入救生圈的开口。救生圈充气使用后,只需将气体排空并配上新的水敏自动充气阀和小 气瓶,就可以通过开口随意地塞到保护套中,以备再次使用。 在推荐的实施结构中所述的保护套与推管之间设有粗大的绳舱以容纳救生绳, 救生绳的前端穿过绳舱前端面上的小孔进入保护套并栓在救生圈上。绳舱与推管配合,可 以容纳更多的救生绳,以适应更远距离抛投的需要。 建议所述的保护套的后端向内收縮,在收縮部的根部开有一道内縮的肩部;绳 舱的前端插在该收縮部中且绳舱的前端面边缘顶靠该收縮部的肩部。发射时,保护套收縮 部的肩部承接绳舱传递的推力,可避免保护套相对绳舱滑动甚至滑脱的故障。另外,保护套 上设置带有向内收縮的肩部的收縮部,也便于更换和安装保护套。 进而所述的救生绳在绳舱前端面上的小孔位于保护套的一侧打阻挡结,该阻挡 结阻止救生绳的前端部退出保护套。救生弹落入水中后,岸上的人牵引救生绳,直接拖动保 护套,然后拖动救生圈;救生圈与保护套可以保持一段距离,从而避免保护套干扰救生圈的 运动。 特别是所述推管的外侧固定有尾翼,推管与尾翼之间的间隙略大于抛掷器发射 管的厚度。添加尾翼后,该远距离救生弹的飞行更加平稳和准确。 本技术远距离救生弹,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采用整体成型的塑料保护套,并 在该保护套上开一道可塞入救生圈的开口。使救生圈及其水敏自动充气阀和小气瓶可以通 过开口随意地塞到保护套中,解决了远距离救生弹再次使用的问题。保护套损坏后,可以方 便地更换。所以,本技术远距离救生弹,简单易行,成本低;可以显著地降低实际应用的 损耗。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远距离救生弹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远距离救生弹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部位I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3中部位II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3中部位III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远距离救生弹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如图2所示。从该远距离救生 弹的外观上可以看到推管1、尾盖2、尾翼3、救生绳5、绳舱6和保护套8。保护套8呈弹头 形,外径最大。绳舱6的前部为圆管,外径小于保护套8;绳舱6后部为圆锥管。绳舱6的前 端连接保护套8的后端。绳舱6的后端连接推管1的前端和尾翼3的前端。尾翼3的外径 与绳舱6后端的外径相当。尾翼3后部的外周均匀地设有四个尾翼31。推管1设在尾翼3 内,两者之间有间隙。推管l的外周开有从后向前延伸的绳槽ll。推管l的后端安装尾盖 2。尾盖2的外周开有绳槽21。救生绳5从尾盖2中央的小孔22向外引出。 该远距离救生弹的内部结构,请参看图3 : 整体成型的塑料保护套8用吹塑生成。保护套8的侧面开有一道可塞入救生圈9的开口81。具有水敏自动充气阀和小气瓶的救生圈9放在保护套8中。请结合参看图4。保护套8的后端向内收縮,在收縮部82的根部开有一道内縮的肩部83。 圆盒形的绳舱盖7插在保护套8的收縮部82中,绳舱盖7底部的前端面边缘顶靠该收縮部82的肩部83。绳舱盖7底部的中央开有一个小孔71。绳舱盖7外周壁的的后侧开有阶梯72。粗大的绳舱6的前端插在该阶梯72与保护套8的收縮部82之间的间隙中,并胶合固定在一起。 救生绳5的前端穿过绳舱7前端绳舱盖7底部的小孔71进入保护套8并栓在救 生圈9上。救生绳5在绳舱盖7的小孔71位于保护套8的一侧打阻挡结51,该阻挡结51 阻止救生绳5的前端部退出保护套8。4[0021 ] 请结合参看图5 。绳舱6的后部显著地向内收縮,尾部的舱壁加厚形成法兰盘61 。 推管1的前端插接在该法兰盘61的内表面,并胶合固定。尾翼3的前端套接在该法兰盘61 的外表面,并胶合固定。推管1与尾翼3之间的间隙略大于抛掷器发射管的厚度。四个翼 片31在尾翼3后部的外周放射状地分别向外展开。为保证飞行的稳定性,尾翼3上翼片31 的个数至少应为三个。 救生绳5经推管1顺序地塞入绳舱6内,当绳舱6塞满救生绳5后,再顺序地塞入 推管1内,最后将救生绳5的后端从尾盖2的小孔22向外引出。请结合参看图6。圆盒形 尾盖2的底部较厚,小孔22开在该底部的中央。尾盖2的侧壁略向内并被加工成多个瓣状 的弹片23,使该尾盖2得以牢固地卡在推管1的后端。 使用时,先将救生绳5露出推管1的部分沿推管1的绳槽11顺序地埋下,再将推 管1插在抛掷器的发射管中。在推管1与该发射管的内壁之间,救生绳5隐藏在绳槽11中; 在发射管的外壁与尾翼3之间,救生绳5夹在其中。救生绳5的后端从尾翼3向外引出后, 固定在在某个固定物上。启动抛掷器,使抛掷器内突然释放的压縮空气将推管1向前顶推, 从而使该远距离救生弹向前推向远方。该远距离救生弹落入水中后,水从保护套8侧面的 开口 81进入保护套8内,使配备在救生圈9上的水敏自动充气阀打开,配备在救生圈9上 的小气瓶内的压縮气体迅速进入救生圈9内,使救生圈9膨胀,并撑开保护套8的开口 81。 最终,救生圈9迅速地脱落出来。 被救者抓住或套上救生圈后,岸上的人牵引救生绳5,救生绳5直接拖动保护套8, 然后救生绳5拖动救生圈9 ;就可安全地将被救者拖到岸边。由于救生圈9与保护套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远距离救生弹,具有水敏自动充气阀和小气瓶的救生圈放在保护套中,保护套的后端固定安装一根推管,该推管中塞有救生绳,救生绳的前端进入保护套并栓在救生圈上;救生绳的后端向外引出;其特征在于:整体成型的塑料保护套上开有一道可塞入救生圈的开口。

【技术特征摘要】
远距离救生弹,具有水敏自动充气阀和小气瓶的救生圈放在保护套中,保护套的后端固定安装一根推管,该推管中塞有救生绳,救生绳的前端进入保护套并栓在救生圈上;救生绳的后端向外引出;其特征在于整体成型的塑料保护套上开有一道可塞入救生圈的开口。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距离救生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保护套与推管之间设有 粗大的绳舱以容纳救生绳,救生绳的前端穿过绳舱前端面上的小孔进入保护套并栓在救生 圈上。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远距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军现黄剑凤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市神手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2[中国|厦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