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沈利和专利>正文

组合式插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823636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组合式插套,其包括一个面板、设置在所述面板下面的两极插套以及一两极带地的三极扁插孔插套,所述三极扁插孔插套的L极扁插套及N极扁插套在所述面板上的插孔呈倒八字排列,所述三极扁插孔插套的E极扁插套在所述面板上的插孔位于所述两极插套的L极插套和N极插套的插孔的对称线上,所述两极插套的L极插套和N极插套的铜脚分别与所述三极扁插孔插套的L极插套和N极插套的铜脚贴合在一起并分别共用一个焊点与外电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三极扁插孔插套的L极插套和N极插套可以互换通用,且节省了焊锡的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转换器的安全性和紧凑性,而且可以用于各种转换器中。(*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转换器用插套,具体地,涉及一种包括两极插套和三极扁插 孔插套的组合式插套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人们 在去国外进行工作、访问及旅游时,习惯随身携带手机、相机、mp3等电子产品,但是由于各 国插头的标准并不统一,这些电子产品电量耗尽时由于没有合适的插头而无法进行充电, 于是市场上逐渐出现了各种多用孔插座,其结构是由多个国家的插座简单的相互叠加组合 而成,这样就使得转换器插孔总体尺寸偏大且不符合一些国家的安全要求,存在安全隐患。在技术名称是“组合型一体式插套”,申请号是“200820120418. 6”的中国专利 中,公开了一种用于各种转换器的组合型一体式插套,其通过将一两极插套及一两极带地 扁插套一体设计使得提供的组合型一体式插套具有经济、安全及紧凑的特点。但是,上述实 用新型将所述两极插套和三极扁插孔插套一体化设计,使得所述两极插套和三极扁插孔插 套都的L极插套及N极插套都需要单独生产,不能通用互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铜件的浪 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使用 方便、经济安全,并且同时适用中国、欧美等多个国家插头的组合式插套。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组合式插套,其包括一个面板、设置在 所述面板下面的由L极插套和N极插套组成的两极插套及一两极带地的三极扁插孔插套, 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极扁插孔插套的L极扁插套及N极扁插套在所述面板上的插孔呈倒八 字排列,所述三极扁插孔插套的E极扁插套在所述面板上的插孔位于所述两极插套的L极 插套和N极插套的插孔的对称线上,所述两极插套的L极插套和N极插套的铜脚分别与所 述三极扁插孔插套的L极插套和N极插套的铜脚贴合在一起并分别共用一个焊点与外电路 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三极扁插孔插套的L极扁插套与N极扁插套的铜件结构的形状是 相同的。优选地,在所述面板上,所述两极插套插孔的轴线至所述三极插套插孔的中心的 距离在6至12毫米之间。优选地,所述两极插套的L极插套和N极插套为两极双用孔插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中所述两极插套的L极 插套和N极插套分别与所述三极插套的L极扁插套和N极扁插套分开组装,而焊接时只需 两个焊点就可完成所述两极插套和三极插套两组插套的L/N极焊接,较之现有技术中每组 插套的L/N极对应两个焊点,转换器整体焊点数量减半,不仅节省了焊锡的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转换器的安全性。将三极插套的E极设于两极插套的L极插套和N 极插套之间的对称线上,充分利用所述组合式插套的空间,不仅使得转换器面板结构紧凑, 缩小了面板的面积,而且这种设计可适用中国、欧美等多个国家的插头,有效避免了因各国 插座标准不统一所带来的不便。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本技术提供的组合式插套的,所述两极双用孔插套与三极扁插孔 插套组合的插孔的平面图。图2示出了两极双用孔插套与三极扁插孔插套的组合的正视立体图。图3示出了两极双用孔插套与三极扁插孔插套的组合的后视立体图。图4示出了实施例1的三极扁插孔插套的L极扁插套与N极扁插套的铜件结构立 体示意图。图5示出了所述两极双用孔插套的插套的正视立体图。图6示出了所述两极双用孔插套的插套的后视立体图。图7示出了图2所示的组合式插套安装在插套面板上的平面图。图8示出了图2所示的组合式插套安装在插套面板上的后视立体图。图9示出了图2所示的组合式插套与插套座子组装后的立体透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1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包括一个面板6、设置在所述面板6下面的 由L极插套3和N极插套1组成的两极双用孔插孔插套(此两极插套的插孔为圆插和扁插 的组合型,称为两极双用孔插套)以及设置在所述两极双用孔插孔插套一侧的一两极带地 的三极扁插孔插套。如图1所示,所述三极扁插孔插套的扁插套4及N极扁插套2在所述面板6上的 插孔呈倒八字排列,所述三极扁插孔插套的E极(接地极)扁插套5在所述面板6上的插 孔位于所述两极插套的L极插套3和N极插套1的插孔的对称线上。所述两极双用孔插套 的L极插套3和N极插套1分别与所述三极扁插孔插套的L极插套4和N极插套2分开进 行组装,具体地,例如如图2、图3所示,所述两极插套的L极插套3和N极插套1分别和所 述三极扁插孔插套的L极插套4和N极插套2在侧面进行组装,即所述三极扁插孔插套的 L极插套4和N极插套2的铜脚9处分别与所述两极插套的L极插套3和N极插套1的铜 脚8组装贴合成两层铜件并在一起与外电路进行焊点,这样所述三极扁插孔插套的L极插 套4与所述两极插套的L极插套3 —共只需一个焊点就能够与外电路连接,同样所述三极 扁插孔插套的N极插套2和所述两极插套的N极插套1也一共只需一个焊点就能够与外电 路连接。本例中所述的三极扁插孔插套的L极扁插套4和N极扁插套2的插合部均为向侧 面折弯(向内向外折弯均可)插套上端形成的U形槽,其开口朝向侧面,该U形槽的宽度小 于插片的厚度。由于所述三极扁插孔插套的L极扁插套4和N极扁插套2的铜件结构的形 状是完全相同的,只是摆放的位置角度不同,因此是可以相互通用互换的。所述三极扁插孔4插套的L极扁插套4和N极扁插套2的插合部以及两极扁插孔插套的L极插套3和N极插 套1的插合部也可以是由三个相互错开的弹片组成的插合部,其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参照实 用新型名称是“组合型一体式插套”,申请号是“200820120418. 6”的中国专利来进行,在此 不予赘述。图7、图8、图9示出了本技术的插套组合与插套面板6及插套底座7组装成 组合式插套的产品,所述本技术的插套面板6及插套底座7与普通的插套产品相同,只 是孔位布置分别根据内部设置的两极插套和三极插套的插孔和铜脚8,9而设计。本技术如图7所示,在所述面板上,所述两极插套插孔轴线至所述三极插套 插孔中心的距离A优选地在6至12毫米之间。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实施例1记载的结构可应用于所述两极插套是IOA或16A 两极扁插孔插套与三极扁插孔插套的组合方式,也可应用于所述两极插套是IOA或16A两 极圆插孔插套与三极扁插孔插套的组合方式。进一步地,实施例1提供的组合式插套也可以采取是两极扁插孔插套与三极扁 插孔插套的组合方式,还可以采取是两极圆插孔插套与三极扁插孔插套的组合方式,其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与技术名称是“组合型一体式插套”,申请号是 "200820120418. 6”的中国专利来进行,在此不予赘述。权利要求一种组合式插套,其包括一个面板(6)、设置在所述面板(6)下面的由L极插套(3)和N极插套(1)组成的两极插套及一两极带地的三极扁插孔插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极扁插孔插套的L极扁插套(4)及N极扁插套(2)在所述面板(6)上的插孔呈倒八字排列,所述三极扁插孔插套的E极扁插套(5)在所述面板(6)上的插孔位于所述两极插套的L极插套(3)和N极插套(1)的插孔的对称线上,所述两极插套的L极插套(3)和N极插套(1)的铜脚(8)分别与所述三极扁插孔插套的L极插套(4)和N极插套(2)的铜脚(9)贴合在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组合式插套,其包括一个面板(6)、设置在所述面板(6)下面的由L极插套(3)和N极插套(1)组成的两极插套及一两极带地的三极扁插孔插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极扁插孔插套的L极扁插套(4)及N极扁插套(2)在所述面板(6)上的插孔呈倒八字排列,所述三极扁插孔插套的E极扁插套(5)在所述面板(6)上的插孔位于所述两极插套的L极插套(3)和N极插套(1)的插孔的对称线上,所述两极插套的L极插套(3)和N极插套(1)的铜脚(8)分别与所述三极扁插孔插套的L极插套(4)和N极插套(2)的铜脚(9)贴合在一起并分别共用一个焊点与外电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利和
申请(专利权)人:沈利和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