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760959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及与绝缘本体相配合的限位块,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对接部及自对接部延伸的竖直部,所述限位块包括若干贯穿的用以供竖直部部分穿过的通孔,所述竖直部包括第一竖直部、位于第一竖直部上方的第二竖直部及位于第一、第二竖直部之间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收容于限位块的通孔内且与通孔的内壁相抵压,所述第一竖直部包括自由末端,所述自由末端设有尖角部,所述尖角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斜面及第二斜面。如此设置,所述导电端子可以被稳定固持在限位块上,以防止导电端子在切尖角部时,发生摆动。(*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是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改良结构导电端子的 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电连接器,通常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上的若 干导电端子及定位导电端子的定位块。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接触部及大致垂 直接触部的定位部。所述定位块设有若干收容定位部的通孔,以达到定位 的目的,便于焊接。随着技术的发展,为了更方便导电端子安装于电路板 上,所述导电端子的焊接部往往设有尖角。然而,导电端子在形成尖角(即, 在切尖角的工序中)时,只要导电端子与定位块的通孔之间有间隙,所述导 电端子将会产生偏摆,不利于尖角部的加工。所以,有必要现有的电连接器进行改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电端子能够被稳定固持的电连 接器。为达成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 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及与绝缘本体 相配合的限位块,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对接部及自对接部延伸的竖直部,所 述P艮位块包括若干贯穿的用以供竖直部部分穿过的通孔,所述竖直部包括 第一竖直部、位于第一竖直部上方的第二竖直部及位于第一、第二竖直部 之间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收容于限位块的通孔内且与通孔的内壁相抵压, 所述第一竖直部包括自由末端,所述自由末端设有尖角部,所述尖角部包 括相对设置的第 一斜面及第二斜面。与现有技术相较,本技术电连接器通过设置与限位块的通孔相抵 压的凸起部,所述导电端子能够被稳定的固定,进而便于尖角部的加工。附图说明图l是本技术电连接器未^皮安装于电路纟反上的立体图。 图2是图1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3是图1中电连"l妄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2中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图5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7是本技术电连接器中下方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8是图7中导电端子的立体放大图。 图9是图7中下方电连接器的部分组合图。 图IO是图9下方电连接器削去部分限位块的部分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100,用以焊接于电路 板200上,其包括绝缘本体l、收容于绝缘本体l内的若干导电端子3、与 绝缘本体1相配合的金属架体5及套接于绝缘本体1上的金属后盖6。所 述电连接器IOO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下堆叠结构,其包括上方电连接器 及下方电连接器。请参阅图5至图6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第一绝缘本体10及大致 位于第一绝缘本体10下方的第二绝缘本体20。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0包括 对接部11及与对接部11 一体延伸的延伸部12。所述对接部11设有若干 沿水平方向排列的收容孔110。所述对接部11包括位于其后端的定位部111 及位于定位部111两侧的凹槽112。所述延伸部12包括向下延伸的肩部15。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0包括基体部21、突出基体部21的收容部22及 自基体部21两侧向后延伸的两个翼部23。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0包括若干 贯穿基体部21及收容部22的收容道24 。所述翼部23之间设有开口 25。请参阅图7至图10所示,所述导电端子3包括收容于收容孔110内的 接触部38及大致垂直接触部38的配合部39。所述导电端子3还包括收容 于收容道24内的对接部35及自对接部35延伸的竖直部36。所述竖直部 36包括第一竖直部361、位于第一竖直部361上方的第二竖直部362及与第二竖直部362连接且位于第二竖直部362上方的第三竖直部363。为了 便于导电端子3的定位,所述竖直部36还包括位于第一、第二竖直部361、 362之间的且侧向延伸的凸起部364。所述第一竖直部361包括自由末端及 位于自由末端的尖角部365,所述尖角部365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斜面3651 及第二斜面3652。所述第一竖直部361包括相对且平行设置的第一侧面 3611及第二侧面3612,所述第一侧面3611与第一斜面3651连接,所述第 二侧面3612与第二斜面3652连接。所述凸起部364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 斜面3641及第四斜面3642,所述第三斜面3641与第一侧面3611连接, 所述第四斜面3642与第二侧面3612连"t妄。其中,所述第三斜面36"与第 一侧面3611形成的角度为钝角,所述第四斜面3642与第二侧面3612形成 的角度也为钝角,如此设置,便于所述限位块7的安装(容后详述)。所述 第一竖直部361的宽度小于第二竖直部362的宽度,所述第一竖直部361 的宽度与第三竖直部363的宽度相同。所述第二竖直部362还设有用以导 引限位块7且侧向突出的导引部3621。所述限位块7被安装于第二绝缘本体20的开口 25内,其包括上表面 71、下表面72及贯穿上、下表面的通孔73,所述通孔73呈逐渐收缩的漏 斗状,即,所述通孔73靠近上表面71的部分较宽而靠近下表面72的部分 较窄,以便套接于导电端子3上。所述凸起部364及导引部3621用以引导 P艮位块7自下而上套接于竖直部36上。所述凸起部364及第二竖直部362 被收容于通孔73内。所述凸起部364与通孔73的内壁74相抵压,以达到 稳定的固定效果,进而使第一竖直部361的自由末端切成尖角部365时, 不至于左右摇摆。所述尖角部365便于将若干第四导电端子34安装于电路 板200的穿孔201上。所述金属架体5包括主体部51、突出主体部51的一对遮蔽框口 52、 突出主体部51且位于遮蔽框口 52两侧的两对螺柱53。所述主体部51、遮 蔽框口 52及螺柱53均浇铸成型为一体。所述主体部51包括前表面510、 与前表面510相对的后表面511及对应螺柱53的两侧平面54。所述螺柱 53设有与两侧平面54齐平的侧表面531,以便于模具成型时的定位。所述 遮蔽框口 52及螺柱53均向前水平突出前表面510。所述金属架体5还包6括自后表面511下端两侧向后水平延伸的两个安装部55及自后表面511竖直延伸的两个第一加强肋512。所述第一加强肋512位于安装部55的上方。所述两个第一加强肋512之间设有用以收容第一绝缘本体10定位部111的收容空间513。所述第一加强肋512设有突伸入收容空间513内且用以与凹槽112配合的凸块514。所述安装部55设有向上突出的第二加强肋551,所述第二加强肋551与第一加强肋512连通,以达到较好的强度。所述遮蔽框口 5 2包括中空的用以分别收容第 一绝缘本体10对接部11及第二绝缘本体20收容部22的收容腔521。为了将所述电连接器100固定于电路板200上,所述电连接器100还设有若干锁板件8,所述安装部55设有若干狭槽552 (如图2所示),所述锁板件8包括固定于狭槽552内的固定部81及自固定部81向下延伸的一对锁板部82。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锁板件8与安装部55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所以,所述锁斧反件8可以利用现有的;漠具,以节省成本。所述锁板件8是以直接压入的方式而固定于狭槽552内。权利要求1.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及与绝缘本体相配合的限位块,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对接部及自对接部延伸的竖直部,所述限位块包括若干贯穿的用以供竖直部部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及与绝缘本体相配合的限位块,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对接部及自对接部延伸的竖直部,所述限位块包括若干贯穿的用以供竖直部部分穿过的通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部包括第一竖直部、位于第一竖直部上方的第二竖直部及位于第一、第二竖直部之间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收容于限位块的通孔内且与通孔的内壁相抵压,所述第一竖直部包括自由末端,所述自由末端设有尖角部,所述尖角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斜面及第二斜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自强杨波向兴海胡伦松顾佳伟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