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丛志发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渔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730448 阅读:1314 留言:1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新型渔网,包括上拉绳、下拉绳及网体,所述网体整体呈扁筒状,并由上网体和套设于上网体之上的下网体组成;所述上网体前端穿设有上、下拉绳和左、右立柱形成网口,所述上网体由上、下网片及左、右网片连接而成;所述上网片中部与对应的下网片中部横向通过二条以上第一环状扎线连接形成三个以上第一进货口;所述上、下网片末端通过二条以上第二环状扎线接形成三个以上第二进货口;且第一进货口大于第二进货口;所述下网体前端设有容置上网体的开口,下网体末端的尾兜通过扎口工具封闭,所述下网体前端通过连接线与上网体环接。该新型渔网设计合理、操作方便、结构新颖,制作成本低;可固设于沿海利用潮汐捕获货物,能有效防止货物逃脱。(*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捕鱼工具领域,具体是有效防止鱼儿逃网的一种新型渔网
技术介绍
常用的固定渔网,由浮纲、沉纲、网手组成,存在很多不足。渔网的兜口基本都固 定的敞开式,为了便于捕鱼,兜口又都比较大,兜口没有防止鱼逃脱的设备,即使个别也只 有一道锥形防止逃脱的,也是固定形式的,不能自由收缩,大量被捕进去的鱼又会有很多逃 脱,不利于捕获大量的鱼儿使用。因此急需一种固定设置能够有效防止鱼儿逃脱的的渔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大量鱼儿入网后逃脱的新型渔网。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渔网,包括上拉绳、下 拉绳及网体,所述网体整体呈扁筒状,并由上网体和套设于上网体之上的下网体组成;所述 上网体前端穿设有上、下拉绳和左、右立柱形成网口,所述上网体由上、下网片及左、右网片 连接而成;所述上网片中部与对应的下网片中部横向通过二条以上第一环状扎线连接形成 三个以上第一进货口 ;所述上、下网片末端通过二条以上第二环状扎线连接形成三个以上 第二进货口 ;所述第一进货口与第二进货口对应设置,且第一进货口大于第二进货口 ;所 述下网体前端设有容置上网体的开口,下网体末端的尾兜通过扎口工具封闭,所述下网体 前端通过上、下连接线与上网体环接。所述上网片中部于网眼间横向穿设有上腰线,对应的下网片中部于网眼间横向穿 设有下腰线;上网片末端于网眼间穿设有上尾线,下网片末端于网眼间穿设有下尾线;所 述上腰线长度大于上尾线长度,下腰线长度大于下尾线长度。所述第一、第二环状扎线为数个穿设于上网片网眼和下网片网眼之间的线环,线 环为鱼线或尼龙线。所述上、下连接线设置于上网体中上部任一位置,即设置于上、下腰线至上、下拉 绳之间任一位置。所述下网体末端设有二个以上的尾兜。所述尾兜通过扎口工具封闭,扎 口工具为绳索,夹子,卡子。所述上拉绳两端通过左、右立柱与下拉绳连接。所述左、右立柱的高为10 100米;网体长度为30 300米,设计左、右立柱高度 与网体长度比例为1 3;所述左、右立柱到第一环状扎线之间的距离为1.5 13米,设计 左、右立柱与上述距离的比例为1 1. 5 ;所述数个第一环状扎线间距为0. 3 0. 5米,第 一环状扎线高0. 25 0. 35米;所述数个第二环状扎线间距为0. 18 0. 22米,第二环状 扎线高0. 05 0. 1米。所述左、右立柱的高为40 70米;网体长度为120 210米;所述左、右立柱到第 一环状扎线之间的距离为3 12米;所述数个第一环状扎线间距为0. 35 0. 45米,第一 环状扎线高为0. 3米;所述数个第二环状扎线间距为0. 2米,第二环状扎线高为0. 08米。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设有第一、第二进货口防止鱼儿跳出的结构,可以慢慢收网,减少收 网时候产生的水阻,省力、方便;可以不用起网机。2、本技术设计成第一进货口大于第二进货口结构,根据鱼儿的特性诱导鱼儿 钻进网内,大大加快捕鱼速度,提高捕鱼数量。3、本技术结构设计合理、操作简单方便、结构新颖,制作成本低,且能有效地 防止鱼从网里跳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结构的侧视图。图3是本技术结构的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上、下网体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第一环状扎线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第二环状扎线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3所示,一种新型渔网,包括上拉绳4、下拉绳10及网体,所述网体整体 呈扁筒状,并由上网体A和套设于上网体A之上的下网体B组成;所述上网体A前端穿设有 上、下拉绳4、10和左、右立柱1、8形成网口,所述上网体A由上、下网片及左、右网片2、9连 接而成,其中上、下网片为梯形,左、右网片2、9为三角形;所述上网片中部与对应的下网片 中部横向通过二条以上第一环状扎线6连接形成三个以上第一进货口 ;实际生产中根据所 要捕捉的鱼类的大小调整环状扎线6的数量,从而控制进货口的大小及其数量。所述上、下 网片末端通过二条以上第二环状扎线13连接形成三个以上第二进货口 ;所述第一进货口 与第二进货口对应设置,且第一进货口大于第二进货口 ;因为,第一环状扎线6高大于第二 环状扎线10,第一进货口与第二进货口的横切面为梯形面;当船启动后,渔网受到水的阻 力作用,渔网的第一进货口与第二进货口空间上形成梯台状;当船速减慢起网时,渔网受到 水的阻力很小,渔网自然会收缩,导致第一、第二进货口收缩形成不规则的形状,同样起到 防止鱼儿逃脱的作用。如果第一、第二进货口采用圆环等固定形状,则没有上述的防止鱼儿 逃脱的作用。所述下网体B前端设有容置上网体A的开口,下网体B末端的尾兜16通过扎 口工具15封闭,所述下网体B前端通过上、下连接线5、11与上网体A环接。所述上、下连 接线5、11设置于上网体A的上、下拉绳4、10至第一进货口之间任一位置,即设置于上、下 腰线3、14至上、下拉绳4、10之间任一位置;且上、下连接线5、11贯穿上、下网体A、B的网 眼,将上、下网体A、B紧固连接。所述上网片中部于网眼间横向穿设有上腰线3,对应的下网片中部于网眼间横向 穿设有下腰线14;上网片末端于网眼间穿设有上尾线7,下网片末端于网眼间穿设有下尾 线12 ;所述上腰线3长度大于上尾线7长度,下腰线14长度大于下尾线12长度。所述第一、第二环状扎线6、13为数个穿设于上网片网眼和下网片网眼之间的线 环,线环为鱼线或尼龙线等防水用线。所述下网体B末端设有二个以上的尾兜16。所述尾兜16通过扎口工具15封闭,扎口工具15为绳索,夹子,卡子等锁固结构。所述上拉绳4两 端通过左、右立柱1、8与下拉绳10连接。左、右立柱1、8的作用是尽量保证网口的开口度, 左、右立柱1、8可为竹竿、钢筋、工程塑料等,其作用是避免上、下网体A、B粘连,同时有效增 加鱼儿的入网率。所述左、右立柱1、8的高为10 100米;网体长度为30 300米,设计左、右立 柱1、8高度与网体长度比例为1 3;设计左、右立柱1、8到第一环状扎线6之间的距离为 1.5 13米,即所述左、右立柱1、8与上述距离的比例为1 1.5;所述数个第一环状扎线6间距为0. 3 0. 5米,第一环状扎线6高0. 25 0. 35 米,为0.3米;所述数个第二环状扎线13间距为0. 18 0. 22米,第二环状扎线13高0. 05 0. 1 米。所述左、右立柱1、8的高为40 70米;网体长度为120 210米;所述左、右立柱1、8到第一环状扎线6之间的距离3 12米;所述数个第一环状扎线6间距为0. 35 0. 45米,第一环状扎线6高为0. 3米;所述数个第二环状扎线13间距为0. 2米,第二环状扎线13高为0. 08米。本实用 新型可以应用到大、中、小船上使用,属于固定设置的网具,拖船的马力为12至1000马力。 本技术可固定设置于沿海、湖泊、河流等地;尤其是利用潮汐作用设置于沿海,通过每 24小时的两次潮汐捕获海洋货物,所有入网货物无一逃脱。权利要求一种新型渔网,包括上拉绳(4)、下拉绳(10)及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网体整体呈扁筒状,并由上网体(A)和套设于上网体(A)之上的下网体(B)组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渔网,包括上拉绳(4)、下拉绳(10)及网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体整体呈扁筒状,并由上网体(A)和套设于上网体(A)之上的下网体(B)组成;  所述上网体(A)前端穿设有上、下拉绳(4)、(10)和左、右立柱(1)、(8)形成网口,所述上网体(A)由上、下网片及左、右网片(2)、(9)连接而成;  所述上网片中部与对应的下网片中部横向通过二条以上第一环状扎线(6)连接形成三个以上第一进货口;  所述上、下网片末端通过二条以上第二环状扎线(13)连接形成三个以上第二进货口;  所述第一进货口与第二进货口对应设置,且第一进货口大于第二进货口;  所述下网体(B)前端设有容置上网体(A)的开口,下网体(B)末端的尾兜通过扎口工具(15)封闭,所述下网体(B)前端通过上、下连接线(5)、(11)与上网体(A)环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丛志发
申请(专利权)人:丛志发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21[中国|辽宁]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评论
  • 来自[越南] 2014年12月06日 13:38
    顾名思义渔网是捕鱼用的网古代人使用粗布加上麻作为原料通过捆卷的方法制成鱼网虽然这种渔网易腐烂坚韧度差但是其捕鱼效率已经大大提高随着渔业的发展渔猎的对象不只是鱼捕捞的工具也与时俱进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