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669014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即使对于笔输入也能长时间维持线性的触控面板,透明触控面板包含:下部透明基板;下部透明电阻膜,其形成于下部透明基板上方,且具有正交的对边;上部透明基板,其相对配置于下部透明基板上方且具有挠性;上部透明电阻膜,其形成于上部透明基板下表面上,且具有与正交的对边平行的对边;积层壁,其配置于上部透明电阻膜端部与下部透明基板之间;及绝缘保护膜,其配置于上部透明基板与积层壁间,并自积层壁延伸至内侧的上部透明电阻膜上,且包含有:一定膜厚区域,其距积层壁内侧端具有第1宽度;及梯度区域,其位于一定膜厚区域内侧,且自内侧端朝外侧从厚度大致为0逐渐地增加,直至到达一定膜厚区域为止,并且绝缘保护膜构成相对于推压力改变弹性的悬臂梁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特别是涉及可提高位置检测的线性的透明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在液晶显示装置等显示装置整面上重叠配置触控面板、并利用手指或笔等触碰来 指定位置的技术被广泛开展。将电阻膜相对配置的模拟电阻膜方式的触控面板被广泛使 用。利用笔来触碰高分辨能力、高精度的显示画面时,触碰位置的检测也必须为高精度。 图12是表示模拟电阻膜方式的透明触控面板的结构例。下部电阻104与上部电 阻108是重叠成使点状等的分隔件109介于电阻膜102、电阻膜106之间,且下部电阻104 的电极103方向与上部电阻108的电极107方向正交,并通过双面胶带等粘接层110来粘 接周缘部,其中,所述下部电阻104是在玻璃板等透明绝缘基材101的上表面形成由铟锡氧 化物(ITO)等所构成的透明电阻膜102及由银糊等所构成的一对平行电极103而成,所述 上部电阻108在聚酯膜等透明挠性绝缘基材105的下表面形成与前述相同的电阻膜106及 电极107。另外,电极103、电极107与外部端子的连接通常是通过在下部电阻104或/和 上部电阻108上设置环绕配线111等来进行。 图13表示透明触控面板的触碰位置检测原理。自上部电阻108上用手指或笔等 推压任意点P,且使两电阻膜106、电阻膜102的点P处进行点接触,若对上部电阻108施加 电压且未对下部电阻104施加电压,则上部电阻108的电阻膜106是在x轴方向产生电位 梯度,并产生分压至上部电阻108的电阻膜106上的点P的电压e,,且该电压 可自下部 电阻104的分压输出端112检测。 若将点P的坐标设为(x,y)、将上部电阻108的电极107间的距离设为k、将电极 107间的电压设为E,则依据ex/E = x/k的关系,就可根据电压ex求出点P的x坐标。另 外,若对下部电阻104施加电压且未对上部电阻108施加电压,则会产生分压至下部电阻 104的电阻膜102上的点P的电压ey,且该电压ey可从上部电阻108的分压输出端113检 领U。若将下部电阻104的电极103间的距离设为Ly将电极103间的电压设为E,则依据ey/ E = y/L2的关系,就可根据电压ey求出点P的y坐标。 双面胶带是配置于显示装置的框区域且隐藏于框架,然而,在按压框架时,会有上 部电阻与下部电阻相接而进行误输入的情形,为了防止误输入,在双面胶带内侧配置绝缘 层,这种技术已经被知晓。 日本专利特开平8-241646号公开公报是揭示在与双面胶带等粘接层的内侧邻接的框状区域上配置厚度朝内侧变薄的绝缘层,并指出若配置均一厚度的绝缘膜,则在利用笔等在绝缘膜附近滑动时,电阻膜会因绝缘膜内侧角部局部地被施加强大压力而受到损伤,并损害导电性或均一性,若绝缘膜的厚度朝内侧变薄,则由于不会被绝缘膜内侧角部局部地施加强大压力,因此上部电阻膜不会受到损伤。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8-241646号公报 目前的结构是在显示装置框附近的上部设置框体,从而可保护在框附近无法用笔 输入。近来,由于机器薄型化,变成为采用消除上部框体而在表面露出整个触控面板的结 构,此时,分别通过绝缘抗蚀膜覆盖上部电阻、下部电阻以确保绝缘性,并在绝缘抗蚀膜上 形成粘接层来粘合两部件。
技术实现思路
在动作区域周缘部上表面上不具有框体的触控面板中,必须具有对于笔输入的耐性。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即使对于笔输入也能长时间维持线性的触控面板。 依据本专利技术的l观点,提供一种透明触控面板,该透明触控面板包含下部透明基 板;下部透明电阻膜,其形成于所述下部透明基板的上方,且具有正交的对边;上部透明基 板,其相对配置于所述下部透明基板的上方且具有挠性;上部透明电阻膜,其形成于所述上 部透明基板的下表面上,且具有与所述正交的对边平行的对边;积层壁,其配置于所述上部 透明电阻膜端部与所述下部透明基板之间;以及绝缘保护膜,其配置于所述上部透明基板 与所述积层壁之间,并自所述积层壁延伸至内侧的所述上部透明电阻膜上,且该绝缘保护 膜包含一定膜厚区域,其距离所述积层壁的内侧端具有第1宽度;及梯度区域,其位于所 述一定膜厚区域的内侧,且自内侧端朝外侧从厚度大致为0逐渐地增大,直至到达所述一 定膜厚为止,所述绝缘保护膜构成相对于推压力改变弹性的悬臂梁结构。附图说明 图1A、1B、1C是概略地表示依据例1的上侧基板、下侧基板、粘合后的透明触控面 板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概略地表示透明触控面板使用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专利技术人所揭示的透明触控面板的基本结构的剖视图。 图4A、4B、4C是概略地表示依据例3的上侧基板、下侧基板、粘合后的透明触控面板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依据例5的透明触控面板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依据例6的透明触控面板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依据例7的透明触控面板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依据例8的透明触控面板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9是归纳各例结构的特征的表1。 图10是归纳各例的评价试验1的结果的表2。 图11是归纳各例的评价试验2的结果的表3。 图12是分解表示公知的透明触控面板的构成要素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位置检测原理的透视图。 图14是表示触控面板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专利技术人首先进行触控面板的特性解析,首先,依据公知结构作成例1的试样,并测5定其弯曲耐久性。 例1 如图1A所示,使用如下所述的透明基板(日东电工制造的艾雷克(ELECRYSTA) 膜)作为上部基板,该透明基板是在由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膜所形成的透明基板l 的一侧表面上形成有由结晶性ITO膜(铟锡氧化膜)所形成的透明电阻膜2。透明基板1是 厚度为200 ii m且具有挠性的PET膜,透明电阻膜2的厚度约为0. 2 y m,电阻率为300 Q / □, 每个面板的上部基板面积为90mmX45mm。 以下将透明基板1称作上部透明基板,并将透明电阻膜2称作上部透明电阻膜。通 过使用掩模的湿式蚀刻,将上部透明电阻膜2形成为70mmX 40mm且具有正交的对边的矩形 图案。上部透明电阻膜2的中央部与下述下部透明电阻膜相对并构成动作区域。在矩形状 透明电阻膜2的与一对相对短边邻接的端部上,与动作区域相距1. 5mm地以宽度1. 5mm将 银(Ag)糊进行丝网印刷,并使其干燥、硬化而形成厚度约10ym的上部电极3。而且,还同 时形成拉出配线。使用200网眼的网印版,自上部电极3外侧至覆盖上部电极3且从上部 电极3的内侧端16朝内侧伸出0. 2mm的位置,将伸长率(ASTM D638)为25%的东洋纺织制 造的聚酯丝网油墨进行丝网印刷,并使其干燥、硬化而形成膜厚约15ym的上部绝缘抗蚀 膜4。 在该状态下观察时,上部绝缘抗蚀膜4的内侧端厚度大致为0,并自内侧端朝外侧 形成阶梯差小且大致均一的倾斜角,并使厚度逐渐地变厚,且在宽度80 i! m的范围形成平 均梯度为IO度的倾斜面。将该区域称作梯度区域或倾斜区域。在梯度区域或倾斜区域的 外侧存在有膜厚为15 P m的一定膜厚区域。 自距离绝缘抗蚀膜4内侧端具有0. 2mm至0. 3mm的外侧至外周,将粘接层5进行 丝网印刷并使其干燥,且干燥后的粘接层厚度为25iim。 如图1B所示,通过溅镀法,在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透明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透明触控面板包含:下部透明基板;下部透明电阻膜,其形成于所述下部透明基板的上方,且具有正交的对边;上部透明基板,其相对配置于所述下部透明基板的上方且具有挠性;上部透明电阻膜,其形成于所述上部透明基板的下表面上,且具有与所述正交的对边平行的对边;积层壁,其配置于所述上部透明电阻膜端部与所述下部透明基板之间;以及绝缘保护膜,其配置于所述上部透明基板与所述积层壁之间,并自所述积层壁延伸至内侧的所述上部透明电阻膜上,且该绝缘保护膜包含有:一定膜厚的一定膜厚区域,其距离所述积层壁的内侧端具有第1宽度;及梯度区域,其位于所述一定膜厚区域的内侧,且自内侧端朝外侧从厚度大致为0逐渐地增大,直至到达所述一定膜厚为止,所述绝缘保护膜构成相对于推压力改变弹性的悬臂梁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鲇田健二渡边治
申请(专利权)人:HTS三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