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山洪灾害评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洪水来源划分与多模型融合的山洪易发性评估方法。
技术介绍
1、目前大多数山洪灾害易发性评估研究多基于单一尺度和整体区域进行建模分析,缺乏对洪水来源进行区分和分区域分析的系统性研究,由于山洪灾害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不同洪水来源(如河道外溢型山洪与坡面径流型山洪)在致灾因子、成灾机制和空间分布特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若忽略来源区分,易导致评估结果的片面性,降低模型的适用性和解释能力。
2、当前模型多以单一算法为主,如logistic回归、层次分析法或随机森林等,虽各具优势,但在复杂山区环境下,单模型存在预测偏差大、鲁棒性差等问题;近年来虽有部分研究尝试引入模型融合策略,但尚未充分发挥不同模型间的互补潜力,缺乏系统的多模型集成框架限制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基于洪水来源划分与多模型融合的山洪易发性评估方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洪水来源划分与多模型融合的山洪易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洪水来源划分与多模型融合的山洪易发性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洪水来源划分与多模型融合的山洪易发性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态溢洪区模型的溢流区宽度计算公式为:W=W0+k1·S+k2·I,其中W0为基础溢流区宽度,设定为一个常数,代表在标准地形条件下的溢流区宽度;k1为坡度调整系数,反映地形坡度对溢流区宽度的影响;S为河道两侧的坡度,反映了区域的地形陡峭程度,单位为%;k2为比降调整系数,考虑河道比降对水流传播的影响;比降较大的河道更易将水流迅速传播至下游,从而增大河道溢流洪水的影响范围;I为河道比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洪水来源划分与多模型融合的山洪易发性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洪水来源划分与多模型融合的山洪易发性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态溢洪区模型的溢流区宽度计算公式为:w=w0+k1·s+k2·i,其中w0为基础溢流区宽度,设定为一个常数,代表在标准地形条件下的溢流区宽度;k1为坡度调整系数,反映地形坡度对溢流区宽度的影响;s为河道两侧的坡度,反映了区域的地形陡峭程度,单位为%;k2为比降调整系数,考虑河道比降对水流传播的影响;比降较大的河道更易将水流迅速传播至下游,从而增大河道溢流洪水的影响范围;i为河道比降,单位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洪水来源划分与多模型融合的山洪易发性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若坡度大于15°(27%),则将该区域剔除出河道溢流区,纳入坡面汇流洪水的分析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洪水来源划分与多模型融合的山洪易发性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模糊识别模型的构建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洪水来源划分与多模型融合的山洪易发性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随机森林模型的构建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洪水来源划分与多模型融合的山洪易发性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持向量机模型的构建过程包括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岳俊飞,桑国庆,刘鲁霞,李国豪,张海坤,翟晓燕,王海军,刘昌军,李太利,刘薇,
申请(专利权)人:济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