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模具顶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6617082 阅读:1 留言:0更新日期:2025-10-14 21: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注塑模具顶出结构,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具体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腔的一端连接有隔热盘,所述隔热盘上均匀设置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的内壁设置有第一电磁铁,所述贯穿孔内活动连接有顶针,所述顶针被分为两组,两组顶针交替设置;所述隔热盘的内侧通过第一伸缩结构连接有顶出盘,所述顶出盘上均匀设置有与顶针适配的孔洞。该注塑模具顶出结构,注塑件在顶出过程中,两组顶针能够交替工作,解除顶针与注塑件之间的连接,进而使得在顶出后,可省略利用其他器件使顶出机构与注塑件分离的操作,提高脱模效率。采用多点顶出的方式,使得注塑件能够平稳脱模,并且能够分散应力,减少顶针磨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注塑模具,具体为一种注塑模具顶出结构


技术介绍

1、模具作为工业生产的核心成型工具,被誉为工业之母,是通过注塑、吹塑、压铸等工艺实现产品规模化制造的关键装备,其本质是由精密构件组成的成型系统,通过改变材料的物理状态来获得特定形状的制品。

2、在注塑成型工艺中,模具顶出系统是确保产品顺利脱模的核心机构,当前主流的顶出技术主要依赖三类机构:机械顶出机构、气动辅助顶出系统、液压驱动顶出装置;然而,现有技术存在显著的工艺瓶颈:当熔融注塑料注入到型腔时,顶出机构的执行端必须与型腔内部保持严格共面,这种结构特性导致在冷却成型后,顶出机构与制品间会产生界面粘附效应,导致在顶出后,需要再利用其他器件使顶出机构与注塑件分离,降低了脱模效率;现有顶出机构的顶出杆通常为可伸缩的,但随着顶出长度的增加,顶出杆的直径是减小的,降低顶出杆的强度,导致顶出杆易出现弯折或断裂,影响顶出结构使用寿命;基于此,本申请提出一种注塑模具顶出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注塑模具顶出结构,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注塑模具顶出结构,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腔的一端连接有隔热盘(2),所述隔热盘(2)上均匀设置有贯穿孔(16),所述贯穿孔(16)的内壁设置有第一电磁铁(15),所述贯穿孔(16)内活动连接有顶针(14),所述顶针(14)被分为两组,两组顶针(14)交替设置;所述隔热盘(2)的内侧通过第一伸缩结构(12)连接有顶出盘(13),所述顶出盘(13)上均匀设置有与顶针(14)适配的孔洞(17),且所述孔洞(17)内壁设置有第二电磁铁(18),所述顶针(14)远离顶出盘(13)的一端延伸至壳体(1)的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顶出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注塑模具顶出结构,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腔的一端连接有隔热盘(2),所述隔热盘(2)上均匀设置有贯穿孔(16),所述贯穿孔(16)的内壁设置有第一电磁铁(15),所述贯穿孔(16)内活动连接有顶针(14),所述顶针(14)被分为两组,两组顶针(14)交替设置;所述隔热盘(2)的内侧通过第一伸缩结构(12)连接有顶出盘(13),所述顶出盘(13)上均匀设置有与顶针(14)适配的孔洞(17),且所述孔洞(17)内壁设置有第二电磁铁(18),所述顶针(14)远离顶出盘(13)的一端延伸至壳体(1)的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顶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壳壁中部设置有换热流道(20),所述换热流道(20)的进液端连接有进液管(5),所述换热流道(20)的出液端连接有出液管(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顶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远离隔热盘(2)的一端设置有换杆结构,所述顶出盘(13)位于换杆结构与隔热盘(2)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顶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杆结构包括与壳体(1)内腔活动连接的主动块(9)和与壳体(1)内壁连接的限位套(7),所述主动块(9)通过第二伸缩结构(6)与壳体(1)连接,所述限位套(7)的内腔设置有若干延长杆(8),所述延长杆(8)处于同一直线上,所述限位套(7)靠近主动块(9)的一端设置有开槽(22),所述开槽(22)内设置有与主动块(9)连接的移杆组件,所述限位套(7)远离主动块(9)的一端设置有推杆组件,所述限位套(7)靠近主动块(9)的一侧设置有限位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注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丁丁张俊曾波
申请(专利权)人:宝利根南通精密模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