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暨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微纳米梯度多孔Ti-Ta-Cu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46591840 阅读:1 留言:0更新日期:2025-10-10 21: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纳米梯度多孔Ti‑Ta‑Cu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方法包括:一、电弧熔炼制备成分均匀分布的Ti‑Ta‑Cu合金;二、将样品经前处理,然后在含HF与HNO3的电解液中进行电化学梯度去合金化,得到微纳米多孔Ti‑Ta‑Cu材料。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电化学去合金化与氧化同步策略,制备了表面微纳米多孔的Ti‑Ta‑Cu材料,通过电化学阳极氧化结合去合金化工艺处理,形成表面微纳米多孔复合结构。该结构由纳米级孔洞与微米级孔隙交织组成,表层覆盖CuO/Ta2O5复合氧化层。此方法显著提升材料的耐蚀性,提高材料表面生物活性,同时保留高生物相容性,适用于海洋工程、生物医用植入体等苛刻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医用材料,具体涉及一种微纳米梯度多孔ti-ta-cu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技术介绍

1、钛及其合金因其高比强度、优异耐蚀性及生物相容性,已成为骨科植入物、牙科修复体及心血管支架等生物医用器械的核心材料。然而,传统医用钛合金存在两大关键瓶颈:力学失配问题:纯钛弹性模量(约110gpa)显著高于人骨(约30gpa),长期植入易引发应力屏蔽效应,导致骨吸收及植入松动;功能单一性:现有表面改性技术难以同时满足耐蚀、抗菌及骨整合等多重需求。

2、钛钽(ti-ta)合金通过添加钽元素(20~25%),将弹性模量降至50~60gpa(接近皮质骨),并显著提升强度(抗拉强度>800mpa)与耐蚀性(腐蚀速率降低至纯钛的1/5),成为新一代生物医用金属的研究热点。

3、然而,现有ti-ta合金仍存在以下技术缺陷:1.耐蚀性不足与表面功能局限,点蚀敏感性:在含cl-体液环境中(如生理盐水、血液),ti-ta合金钝化膜仍存在局部破裂风险,引发金属离子溶出及炎症反应;生物活性缺失。2.抗菌性较弱,钛-钽合金本身的“固有”抗菌性相对较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纳米多孔Ti-Ta-Cu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Ti-Ta-Cu合金锭中,各元素质量百分比含量为:Cu 1~10%,Ta 15~30%,余量为Ti;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含HF与HNO3的电解液中,HF的体积占比为2~6%;浓HNO3的体积占比为2~10%,余量为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含HF与HNO3的电解液中,HF的体积占比为2~4%;浓HNO3的体积占比为4~6%,余量为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纳米多孔ti-ta-cu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ti-ta-cu合金锭中,各元素质量百分比含量为:cu 1~10%,ta 15~30%,余量为ti;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含hf与hno3的电解液中,hf的体积占比为2~6%;浓hno3的体积占比为2~10%,余量为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含hf与hno3的电解液中,hf的体积占比为2~4%;浓hno3的体积占比为4~6%,余量为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电化学梯度去合金化的工艺为:温度为常温,铂电极为阴极,前处理后的ti-ta-cu合金为接阳极,恒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振涛王宾郭柏松喻惠望
申请(专利权)人:暨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