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U-PEG相变的无氟微多孔膜在服装面料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6591331 阅读:1 留言:0更新日期:2025-10-10 21: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PU‑PEG相变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PU‑PEG相变的无氟微多孔膜在服装面料中的应用。该微多孔膜通过长链二异氰酸酯、N‑Boc丝氨醇、聚乙二醇等原料经超支化共聚、磺酸基接枝、非溶剂诱导相分离及交联反应制得,形成兼具疏水骨架与亲水孔道的双尺度结构。其具有防水透湿、相变温控、良好力学强度等特性,通过热熔胶层压工艺与面料复合后,可赋予服装环保、耐用的智能温控与舒适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pu-peg相变材料,尤其涉及基于pu-peg相变的无氟微多孔膜在服装面料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1、相变材料(pcm)凭借其可逆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潜热的特性,在智能温控服装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将聚乙二醇(peg)等相变单元与高分子膜材料复合,可构建具有温度缓冲功能的智能面料,实现人体与环境间的热平衡调节。然而,这类功能化膜材料在实际应用中面临多重技术瓶颈:相变单元的均匀分散性差导致温控效率衰减,膜结构的孔隙率与孔径分布难以精准调控,以及防水透湿性能与力学强度的协同优化不足,制约了其在户外服装、医用防护服等场景的规模化应用。

2、现有技术中,服装面料的防水透湿功能层普遍依赖含氟聚合物(如聚四氟乙烯)构建表面疏水屏障。氟化物通过极低的表面能形成液滴排斥效应,同时利用微纳米多孔结构实现“防水-透湿”平衡,但这类材料存在显著缺陷,氟碳链的生物累积性极强(如pfas类物质半衰期超5年),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欧盟reach法规、美国epa标准等已明确限制含氟材料在纺织品中的使用。此外,含氟膜材料的制备工艺复杂,且缺乏相变温控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基于PU-PEG相变的无氟微多孔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PU-PEG相变的无氟微多孔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长链二异氰酸酯的结构通式为:,其中n=10-1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PU-PEG相变的无氟微多孔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长链二异氰酸酯、N-Boc丝氨醇、二月桂酸二丁基锡、无水N,N-二甲基甲酰胺和去离子水按重量比为1:0.5-0.6:0.003-0.005:5-7:15-2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PU-PEG相变的无氟微多孔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pu-peg相变的无氟微多孔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pu-peg相变的无氟微多孔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长链二异氰酸酯的结构通式为:,其中n=10-1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pu-peg相变的无氟微多孔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长链二异氰酸酯、n-boc丝氨醇、二月桂酸二丁基锡、无水n,n-二甲基甲酰胺和去离子水按重量比为1:0.5-0.6:0.003-0.005:5-7:15-2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pu-peg相变的无氟微多孔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疏水聚氨酯、聚乙二醇、三羟甲基丙烷和二月桂酸二丁基锡、无水n,n-二甲基甲酰胺、去离子水、n,n-二甲基甲酰胺和甲基叔丁基醚按重量比为1:0.6-0.8:0.08-0.12:0.005-0.008:8-10:20-30:5-7:15-2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pu-peg相变的无氟微多孔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超支化无规共聚物、三氟乙酸和二氯甲烷按重量比为1:2-3:8-1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pu-peg相变的无氟微多孔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亚孟庆举吴向阳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东屹高新纤维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