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专利属于环保工程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河湖水体-底泥原位电动修复系统。
技术介绍
1、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外源输入湖泊水体的污染物逐步得到控制,但已经累积于底泥中的污染物,通过泥水交互形成的内源污染,成为湖泊环境整治与保护的关键问题。底泥是河湖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底泥污染物浓度高出本底值2-3倍时,即对人类及水生生态系统有潜在危害。
2、常见的修复技术中,物理修复技术:生态疏浚,操作不当易扰动底泥导致二次污染,需妥善处理疏浚污泥,成本较高;曝气复氧,对深层水体或底泥污染修复效果有限;化学修复技术:药剂可能改变水体ph或生态平衡,长期效果不稳定,过量投加有毒风险;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外源菌易被土著微生物竞争抑制,环境适应性差,需优化接种条件;植物修复,生长周期长,可能因腐烂造成二次污染,仅适用于浅水区;生物膜技术,易堵塞,低温或高污染负荷时效率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不扰动底泥,实现深层水体和底泥的原位修复。
2、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河湖水体-底泥原位电动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极管(100)、电极(200)、直流电源(300)和导线(4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湖水体-底泥原位电动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液腔室(110)、黏土腔室(120)和修复腔室(130)根据修复对象选择性设置,电极管(100)阴极腔室设置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湖水体-底泥原位电动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液腔室(110)内有电解液时,电极(200)悬置于电解液腔室(110)中,所述电解液腔室(110)内无电解液时,电极直接插入纳米吸附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湖水体-底泥原位电动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极管(100)、电极(200)、直流电源(300)和导线(4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湖水体-底泥原位电动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液腔室(110)、黏土腔室(120)和修复腔室(130)根据修复对象选择性设置,电极管(100)阴极腔室设置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湖水体-底泥原位电动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液腔室(110)内有电解液时,电极(200)悬置于电解液腔室(110)中,所述电解液腔室(110)内无电解液时,电极直接插入纳米吸附材料(170)的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湖水体-底泥原位电动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液腔室(110)与黏土腔室(120)之间设有滤网与固定卡扣(140),黏土腔室(120)和修复腔室(130)之间同样设有滤网与固定卡扣(140),所述支腿(160)与修复腔室(130)之间设有封盖(15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湖水体-底泥原位电动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修复腔室(130)由竖条(131)按一定间距围成圆柱状腔室,竖条(131)之间存在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湖水体-底泥原位电动修复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召花,卿雨星,徐舒文,吴长杰,张思远,许嘉强,郁舒阳,张涛,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