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纪超专利>正文

基于铜-银双金属纳米颗粒的光化学可控沉积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6531460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9-30 18: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基于铜‑银双金属纳米颗粒的光化学可控沉积方法,涉及纳米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利用光响应生物分子动态模板与声致振荡微泡场的协同调控,构建光激发‑分子构象调控‑声流扩散三维耦合体系;光响应生物分子动态模板用于原子级界面结构调控,声致振荡微泡场用于均化金属离子扩散环境;通过双波长圆偏振光激发,依次实现银核形成、铜原子螺旋沉积及三维纳米线阵列组装;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通过光响应模板与声致微泡场协同、双波长圆偏振光激发,解决传统湿化学法污染重、界面调控难及光沉积三维构建瓶颈,实现双金属界面原子级有序、沉积均匀性提升与垂直取向纳米线阵列可控组装,兼具低污染、免严苛模板去除的绿色工艺优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纳米材料制备,具体为基于铜-银双金属纳米颗粒的光化学可控沉积方法


技术介绍

1、1、现有技术概述

2、双金属纳米颗粒因兼具单一金属的协同效应,在光催化、传感器、能源存储等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目前,双金属纳米颗粒的制备以湿化学法为主流,包括共还原法、种子生长法及模板辅助法等。这些方法通过调控金属离子还原顺序、配体配位能力或模板空间限域效应,可构建核-壳、合金或异质结结构。然而,针对氧化还原电位差异显著的金属对(如cu/ag),湿化学法存在本质性缺陷:

3、化学污染与残留问题:依赖过量化学还原剂和表面活性剂,导致产物纯化困难,残留有机物影响材料功能性;

4、结构调控瓶颈:热力学驱动的还原反应难以精准控制原子级界面结构,易形成非均匀核-壳结构或无序合金;

5、环境与工艺问题:模板去除需高温或强腐蚀性条件,增加能耗与工艺复杂度。

6、2、光化学沉积技术的进展与核心挑战

7、光化学沉积技术凭借无化学还原剂、反应条件温和、可通过光参数动态调控等优势,成为纳米材料制备的前沿方向。单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基于铜-银双金属纳米颗粒的光化学可控沉积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铜-银双金属纳米颗粒的光化学可控沉积方法,其特征在于:光响应生物分子动态模板为偶氮苯修饰的DNA四面体与巯基化Cu2+结合肽共组装形成的核-壳结构模板,模板浓度为50nM,DNA四面体含Ag+特异性结合序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铜-银双金属纳米颗粒的光化学可控沉积方法,其特征在于:双金属前驱体为AgNO3与Cu(NO3)2混合液,其中AgNO3浓度为0.1mM,Cu(NO3)2浓度为0.5mM,pH=5.5,溶液中含0.1%十二烷基硫酸钠作为微泡稳定剂。...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铜-银双金属纳米颗粒的光化学可控沉积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铜-银双金属纳米颗粒的光化学可控沉积方法,其特征在于:光响应生物分子动态模板为偶氮苯修饰的dna四面体与巯基化cu2+结合肽共组装形成的核-壳结构模板,模板浓度为50nm,dna四面体含ag+特异性结合序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铜-银双金属纳米颗粒的光化学可控沉积方法,其特征在于:双金属前驱体为agno3与cu(no3)2混合液,其中agno3浓度为0.1mm,cu(no3)2浓度为0.5mm,ph=5.5,溶液中含0.1%十二烷基硫酸钠作为微泡稳定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纪超闫长增
申请(专利权)人:纪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