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蚌埠学院专利>正文

防爆型炮孔清渣与瓦斯浓度监测一体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6470147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9-23 22: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采矿设备技术领域,且公开了防爆型炮孔清渣与瓦斯浓度监测一体化装置,包括出渣管、注气管、安装在注气管下端的导气管以及安装在导气管一侧的瓦斯浓度传感器探头,还包括分流组件,由集流罩和导流罩组成并在导气管内形成分流通道和集流通道,出渣管套接在注气管内并与集流罩上端连接,注气管内的压缩气流通过分流通道后从集流罩下端夹带岩渣进入到集流通道并从出渣管内排出,扰流组件安装在导流罩内。该防爆型炮孔清渣与瓦斯浓度监测一体化装置,通过控制压缩气体压缩气体的气压与排气孔径,实现再次对气流进行提速的效果,使气流可以夹带较大颗粒的岩渣排出,提高对炮孔内进行高效清渣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采矿设备,具体为防爆型炮孔清渣与瓦斯浓度监测一体化装置


技术介绍

1、炮孔清理是矿山开采、隧道掘进、岩土工程等爆破作业中的关键工序,主要用于清除钻孔完成后残留的岩粉、碎屑、泥浆或积水,确保炸药装药到位、爆破效果可控,同时保障作业安全。其核心作用包括,保证装药质量:避免岩粉堵塞炮孔,确保炸药均匀分布,清除孔内积水可防止炸药受潮失效,降低安全风险,减少孔口浮石、孔内杂物对后续装药人员的威胁,常见的清孔方式通常采用机械清理的方式,采用螺旋式的清孔器渗入孔底将底部残留的岩渣取出,但是该方式会在孔壁上残留较多的岩渣,并且设备体积较大,不易挪动,因此优选的还是压缩气体直吹的方式,直接将高压管塞入到炮孔内,利用压缩气体的高速气流将孔底的岩渣排出,但是该种方式可以适用于小孔径(100mm以内)的浅孔(10m以内)炮孔使用,对于大孔径(150mm以上)的深孔(10m-25m)则无法有效的进行清渣作业,主要是因为排气时孔径较大,气流速度降低,此外还有采用负压吸附的作业方式,该方式同样不适用于深孔抽排,且抽排时其底部进料口处容易淤堵,对与抽排设备的功率也有极高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防爆型炮孔清渣与瓦斯浓度监测一体化装置,包括出渣管(8)、注气管(6)、安装在注气管(6)下端的导气管(15)以及安装在导气管(15)一侧的瓦斯浓度传感器探头(2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爆型炮孔清渣与瓦斯浓度监测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组件通过导流罩(17)、集流罩(16)和导气管(15)由内向外依次套接组成,所述导气管(15)的上端设置有连接主气管的束口部(5),所述导气管(15)的下端设置有与炮孔直径相匹配的扩口部(1),所述集流罩(16)的上端为锥形结构并设置有与出渣管(8)相连接的连接部,所述集流罩(16)的下端设置有与扩口部...

【技术特征摘要】

1.防爆型炮孔清渣与瓦斯浓度监测一体化装置,包括出渣管(8)、注气管(6)、安装在注气管(6)下端的导气管(15)以及安装在导气管(15)一侧的瓦斯浓度传感器探头(2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爆型炮孔清渣与瓦斯浓度监测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组件通过导流罩(17)、集流罩(16)和导气管(15)由内向外依次套接组成,所述导气管(15)的上端设置有连接主气管的束口部(5),所述导气管(15)的下端设置有与炮孔直径相匹配的扩口部(1),所述集流罩(16)的上端为锥形结构并设置有与出渣管(8)相连接的连接部,所述集流罩(16)的下端设置有与扩口部(1)相配合的喇叭口,所述集流罩(16)的侧壁沿周向固定连接多个带螺纹孔的连接块,所述导气管(15)的侧壁通过螺栓与多个连接块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爆型炮孔清渣与瓦斯浓度监测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组件包括固定板(23),所述固定板(23)的侧壁设置有多个圆孔,所述导流罩(17)和固定板(23)之间通过密封轴承转动连接有空心轴(22),所述空心轴(22)的侧壁与扰流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空心轴(22)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扰流叶片(20),所述固定板(23)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24),所述第一电机(24)的输出端与空心轴(22)的上端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爆型炮孔清渣与瓦斯浓度监测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组件包括配气盘(31),所述配气盘(31)为中空结构,所述配气盘(31)的内侧开设有两个与出气孔相配合的导流孔,所述配气盘(31)的周侧倾斜固定连接有多个扰流管(21),且配气盘(31)的周侧通过设置气孔与扰流管(21)连通,多个所述扰流管(21)共同固定连接有配气环(19),所述配气环(19)套接在导气管(15)和集流罩(16)之间的分流通道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爆型炮孔清渣与瓦斯浓度监测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通道内设置有一个与配气环(19)的上端相互接触的圆环(18),所述圆环(18)的内侧固定在集流罩(16)的下端,所述导气管(15)的侧壁通过螺栓与固定环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圆环(18)的侧壁贯穿开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健玉朱林林周密张敏葛金龙毛冬磊李席石春杰
申请(专利权)人:蚌埠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