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化控制单元及充电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643926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9-19 20:42
本申请提供一种模块化控制单元及充电桩,涉及充电设备技术领域,包括电源、线路板、高压输出单元、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电源经线路板与高压输出单元电连接,确保了各个组件之间的信号传输和电流供应高效稳定。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沿第一方向层叠设置,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容置腔,第二壳体具有第二容置腔,高压输出单元放置于第一容置腔,电源和线路板放置于第二容置腔。第一容置腔具有第一开口,便于高压输出单元的接入和维护。第二壳体盖设于第一开口的周缘,增强了系统的防尘和防潮能力。这种层叠布局有效整合了散乱的组件,将不同功能的器件独立开来,显著提高了电器系统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充电设备,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模块化控制单元及充电桩


技术介绍

1、随着新能源汽车、通信能源及储能设备的快速普及,充电设备的数量不断增加,然而这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首先,现有充电桩的内部器件布局较为分散,线束杂乱且数量繁多,导致在生产组装过程中效率低下,增加了工序的复杂性。并且,在充电桩投入使用后,器件分布的不合理也给后期的维护带来了极大不便,不利于及时修复和更新设备。此外,充电桩通常安装在室外,长期暴露于自然环境中,容易导致灰尘通过缝隙进入桩体内部。灰尘的积累不仅容易覆盖内部关键元件,影响其散热和电气性能,还可能导致短路、接触不良等问题,进而影响充电桩的正常运行与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模块化控制单元及充电桩。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本申请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模块化控制单元,包括电源、线路板、高压输出单元、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电源经线路板与高压输出单元电连接,第一壳体与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模块化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10)、线路板(20)、高压输出单元、第一壳体(30)以及第二壳体(40),所述电源(10)经所述线路板(20)与所述高压输出单元电连接,所述第一壳体(30)与所述第二壳体(40)沿第一方向层叠设置,所述第一壳体(30)具有第一容置腔(30a),所述第二壳体(40)具有第二容置腔(40a),所述高压输出单元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30a),所述电源(10)和所述线路板(20)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40a),所述第一容置腔(30a)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壳体(40)盖设于所述第一开口的周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控制单元,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块化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10)、线路板(20)、高压输出单元、第一壳体(30)以及第二壳体(40),所述电源(10)经所述线路板(20)与所述高压输出单元电连接,所述第一壳体(30)与所述第二壳体(40)沿第一方向层叠设置,所述第一壳体(30)具有第一容置腔(30a),所述第二壳体(40)具有第二容置腔(40a),所述高压输出单元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30a),所述电源(10)和所述线路板(20)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40a),所述第一容置腔(30a)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壳体(40)盖设于所述第一开口的周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40)包括依次围合以形成所述第二容置腔(40a)的底板、第一侧板(41)、第二侧板(42)、第三侧板(43)、第四侧板(44)以及顶板,所述底板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容置腔(30a)经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容置腔(40a)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块化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壳体(40)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二侧板(42)平行的第五侧板(45),所述第五侧板(4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41)和所述第三侧板(43)连接,在所述第二侧板(42)和所述第五侧板(45)分别设置有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的滑轨(46),所述第一侧板(41)和/或所述第三侧板(43)具有第三开口,所述线路板(20)经所述第三开口滑动安装于所述滑轨(4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块化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容置腔(40a)内沿所述第一方向层叠设置有多个所述线路板(20),在所述第二侧板(42)与所述第五侧板(45)分别对应设置有多个所述滑轨(46),所述第一侧板(41)和/或所述第三侧板(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立林石钰诚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兴诺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