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羟氯喹可溶性微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6398507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9-16 19:49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羟氯喹可溶性微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方法,涉及红斑狼疮治疗领域,S100、制备羟氯喹(HCQ)可溶性微针贴片,所述微针贴片由透明质酸和聚乙烯醇(PVA)的混合物作为可溶性基质,羟氯喹均匀负载于基质中,微针高度为300‑1000μm。本申请通过微针穿透角质层直接将羟氯喹递送至皮下靶区,避免口服给药的首过效应和全身暴露,减少羟氯喹的视网膜毒性及胃肠道副作用,微针高度控制在500‑800μm,仅穿透表皮层,不触及神经末梢,实现无痛给药;患者可自行操作,无需专业医疗人员辅助,透明质酸和PVA基质的交联结构可实现羟氯喹的缓释,通过抗CD44抗体修饰,靶向红斑狼疮病灶部位高表达的透明质酸受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红斑狼疮治疗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羟氯喹可溶性微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方法


技术介绍

1、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症状之一是皮肤受损。传统口服治疗剂型难以精准作用于皮肤病变部位,容易导致全身副反应。

2、目前治疗红斑狼疮患者皮肤损伤的手段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以及生活方式调整等。然而,这些治疗手段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①药物治疗: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可能导致副作用,如骨质疏松、血糖升高等。

4、②物理治疗:光疗虽然有效,但治疗次数和剂量需根据个体情况而定,存在个体差异性问题。

5、③生活方式调整:需要患者长期坚持,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要求较高;

6、针对上述问题,未来治疗红斑狼疮患者皮肤损伤的手段可能会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减少副作用、提高患者依从性等方面,而迄今为止,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hcq在治疗sle皮肤表现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研究运用的给药方式大多局限在口服给药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羟氯喹可溶性微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羟氯喹可溶性微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质酸与聚乙烯醇的重量比为1:1至4:1,羟氯喹的负载量为微针总重量的3-15%(w/w)。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羟氯喹可溶性微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针的高度为500-800μm,针尖密度为200-400针/cm2,单次给药剂量为0.5-5mg羟氯喹/cm2皮肤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羟氯喹可溶性微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羟氯喹可溶性微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羟氯喹可溶性微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质酸与聚乙烯醇的重量比为1:1至4:1,羟氯喹的负载量为微针总重量的3-15%(w/w)。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羟氯喹可溶性微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针的高度为500-800μm,针尖密度为200-400针/cm2,单次给药剂量为0.5-5mg羟氯喹/cm2皮肤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羟氯喹可溶性微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步真空法中,步骤一的真空压力为-90kpa至-100kpa,干燥温度为25-35℃,干燥时间为24-48小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羟氯喹可溶性微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针贴片还包括稳定剂,所述稳定剂选自海藻糖、甘露醇或明胶中的至少一种,添加量为基质总重量的5-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慈波黄丽余珊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