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进气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双气门协同控制的可变涡流比进气道结构及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1、在发动机的工作过程中,缸内涡流对混合气的形成、燃烧过程有着重要影响。合适的涡流比能够促进燃油与空气的充分混合,加快燃烧速度,提高燃烧效率,降低燃油消耗和有害气体排放。传统的进气道结构难以根据发动机不同工况灵活调节缸内涡流比,影响了燃油与空气的混合程度,导致燃烧不充分,降低了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能。目前,虽然存在一些可变涡流比的技术方案,但大多结构复杂,成本较高,且控制精度有限。例如,一些通过改变进气道形状或加装额外涡流产生装置的方法,不仅增加了发动机的结构复杂度和制造成本,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进气效率。此外,传统的单进气道单气门控制方式难以根据发动机不同工况精确调节涡流比,无法充分满足发动机在不同负荷和转速下对燃烧过程的优化需求。因此,开发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且能有效实现可变涡流比的进气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现有技术中,为实现可变涡流比,通常采用在进气道入口处加装节流蝶阀等复杂装置,通过改变进气道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双气门协同控制的可变涡流比进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道包括一个进气口、第一支气道(1)、第二支气道(3),所述第一支气道(1)和第二支气道(3)以无交叉偏串联方式排列采用;所述第二支气道(3)用于产生主涡流,其气道内壁具有导流凸起或弯曲形状;第一支气道(1)内壁面为光滑壁面,近似直口气道形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双气门协同控制的可变涡流比进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气道(3)的结构参数包括:第二气道出口(4)上方壁面与缸盖底平面的夹角Av,第二气道出口(4)下方壁面与缸盖底平面的夹角Ab、进气道弯曲半径R、气缸、气门中心连线与气道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双气门协同控制的可变涡流比进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道包括一个进气口、第一支气道(1)、第二支气道(3),所述第一支气道(1)和第二支气道(3)以无交叉偏串联方式排列采用;所述第二支气道(3)用于产生主涡流,其气道内壁具有导流凸起或弯曲形状;第一支气道(1)内壁面为光滑壁面,近似直口气道形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双气门协同控制的可变涡流比进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气道(3)的结构参数包括:第二气道出口(4)上方壁面与缸盖底平面的夹角av,第二气道出口(4)下方壁面与缸盖底平面的夹角ab、进气道弯曲半径r、气缸、气门中心连线与气道出口中心线水平夹角ah、第二气道出口(4)上方壁面的垂直段高度hv、凸台直径d和凸台高径比h/b;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双气门协同控制的可变涡流比进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气道(1)、第二支气道(3)的结构参数采用基于正交试验设计与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对所述第一支气道(1)、第二支气道(3)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
4.基于权利要求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