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同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氢能列车跨车储氢系统及其加氢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611389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8-15 19: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氢能列车跨车储氢系统及其加氢方法。该储氢系统由多个储氢单元构成,所述储氢单元包括注氢口、瓶组总成,氢能列车的各节车厢分别配备一个所述储氢单元;相邻车厢的储氢单元之间通过所述储氢软管连接,形成贯通的氢气流通通道;所述瓶组总成包括多个储氢瓶、氢气传感器、电磁阀和控制器,由瓶组总成联合储氢软管工作,完成多车厢间的同步注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提升了多编组列车的整体加氢效率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氢能列车储氢,尤其是涉及一种氢能列车跨车储氢系统及其加氢方法


技术介绍

1、氢能因其零碳排放、能量密度高及来源多样性等特性,被视为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载体。在轨道交通领域,氢能列车通过燃料电池技术实现“零碳驱动”,可有效规避电力机车对火力发电的依赖及架空接触网的电磁污染问题,成为干线铁路与城际交通低碳化的重要解决方案。

2、跨车储氢技术是氢能列车实现高效供能的核心路径之一。现有氢能列车多采用单节车厢独立储氢模式,加注时需逐节切换管路连接,导致效率低下。有氢能列车多采用单节车厢独立储氢模式,其安全措施依赖单模块泄压阀与人工巡检,存在响应滞后与泄漏风险;

3、在注氢储氢领域,现有一种跨车储氢系统实现燃料电池供氢共享,但不能解决多编组、大储氢量列车的加注氢气的效率问题。国内氢能列车普遍使用逐节加注模式,暂无跨车储氢设计。高速列车每日需完成多次往返,若加注耗时过长将直接导致运力损失。

4、综上,当前的储氢系统无法实现有效的多车厢间的同步注氢方案,导致向多编组、大储氢量列车的注氢过程效率低下;因此,需要一种面向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氢能列车跨车储氢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储氢系统由多个储氢单元构成,所述储氢单元包括注氢口(1)、瓶组总成,氢能列车的各节车厢分别配备一个所述储氢单元;相邻车厢的储氢单元之间通过储氢软管(3)连接,形成贯通的氢气流通通道;所述瓶组总成包括多个储氢瓶(2)、氢气传感器(5)、电磁阀(6)和控制器(4),由瓶组总成联合储氢软管(3)工作,完成多车厢间的同步注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氢能列车跨车储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瓶组总成(2)中,所述储氢瓶(2)并联设置;所述氢气传感器(5)分布式布置,用于实时采集对应储氢瓶(2)的压力与温度数据;所述电磁阀(6)用于控制氢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氢能列车跨车储氢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储氢系统由多个储氢单元构成,所述储氢单元包括注氢口(1)、瓶组总成,氢能列车的各节车厢分别配备一个所述储氢单元;相邻车厢的储氢单元之间通过储氢软管(3)连接,形成贯通的氢气流通通道;所述瓶组总成包括多个储氢瓶(2)、氢气传感器(5)、电磁阀(6)和控制器(4),由瓶组总成联合储氢软管(3)工作,完成多车厢间的同步注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氢能列车跨车储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瓶组总成(2)中,所述储氢瓶(2)并联设置;所述氢气传感器(5)分布式布置,用于实时采集对应储氢瓶(2)的压力与温度数据;所述电磁阀(6)用于控制氢气流通路径;所述控制器(4)集成soc算法模块,基于soc算法计算各储氢瓶(2)的剩余容量,按照低容量优先注氢的原则生成注氢顺序,并实时动态调整各电磁阀(6)开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氢能列车跨车储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所述注氢口(1)设置于列车侧部,加注氢气时,选择任一注氢口(1)作为加注入口,实现多路径注氢;注氢时,氢气由任一注氢口(1)注入,再通过柔性管路系统分流至各节车厢,在注氢过程中,由瓶组总成(2)动态确定注氢路径和顺序,实现跨车注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氢能列车跨车储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储氢软管(3)包括储氢软管支撑结构(31)、储氢软管外层(32)和储氢软管内层(33);所述储氢软管支撑结构(31)为多层钢丝结构,设置于储氢软管外层(32)和储氢软管内层(33)之间,所述储氢软管外层(32)采用聚酰胺材质;所述储氢软管内层(33)采用低渗聚甲醛材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氢能列车跨车储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储氢软管(3)上预设多个节点,在所述节点处布设红外温感监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黎明谢星冯罗一徐翰林郭轶陈怡朵黄名俊张存满王岩斌李磊高阳王健石磊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