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垂直顶升工法的止水结构、隧道结构及隧道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609587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8-12 18: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垂直顶升工法的止水结构、隧道结构及隧道施工方法;该结构包括设置在隧道管片内侧且绕管片洞口一周的止水框,还包括密封圈、油浸盘根单元和注浆孔,所述止水框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挡块,所述第一挡块、止水框以及立管机构之间形成有密封区域,所述密封圈和油浸盘根单元分别挤压填充于密封区域内,密封圈位于油浸盘根单元的上方,所述注浆孔开设在止水框的内侧壁上且与密封区域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止水框内侧壁设置有密封圈、注浆孔和油浸盘根的三重止水措施,防水效果好,可避免顶进过程中以及顶进后的海水渗漏;注浆孔与油浸盘根合并设置,油浸盘根施工期不拆除,避免施工期渗漏风险,油浸盘根既作临时止水用,也用于运营期止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工程,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垂直顶升工法的止水结构、隧道结构及隧道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进、排水隧洞越来越多,为了尽可能减小对海水的污染,往往在海床面以下建设隧洞,隧洞与海床面之间通过垂直顶升法施作的立管进行连通。隧道管片上开设有洞口,在洞口处进行立管顶升,在立管垂直顶升过程中以及顶进后,由于管片与顶升结构之间存在缝隙,可能导致海水渗漏,而顶升结构的法兰、连接螺栓均为钢铁制成,在海水环境下暴露极易锈蚀失去正常工作性能,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还会危及隧洞的安全性。海水的渗漏还会影响到主隧洞内相关管线的正常使用。既有的止水结构一般采用两道橡胶圈组成,往往存在土层适应性差、橡胶圈极易磨损等问题,导致止水效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因此,亟需一种用于海底隧道垂直顶升工法的止水结构、隧道结构及隧道施工方法来防止顶进过程中以及顶进后的海水渗漏。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垂直顶升工法的止水结构,包括设置在隧道管片内侧且绕管片洞口一周的止水框,还包括密封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垂直顶升工法的止水结构,包括设置在隧道管片内侧且绕管片洞口一周的止水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圈、油浸盘根单元和注浆孔,所述止水框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挡块,所述第一挡块、止水框以及立管机构之间形成有密封区域,所述密封圈和油浸盘根单元分别挤压填充于所述密封区域内,所述密封圈位于所述油浸盘根单元的上方,所述注浆孔开设在所述止水框的内侧壁上且与所述密封区域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垂直顶升工法的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孔注入的浆液填充所述密封区域内的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垂直顶升工法的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块在所述止水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垂直顶升工法的止水结构,包括设置在隧道管片内侧且绕管片洞口一周的止水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圈、油浸盘根单元和注浆孔,所述止水框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挡块,所述第一挡块、止水框以及立管机构之间形成有密封区域,所述密封圈和油浸盘根单元分别挤压填充于所述密封区域内,所述密封圈位于所述油浸盘根单元的上方,所述注浆孔开设在所述止水框的内侧壁上且与所述密封区域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垂直顶升工法的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孔注入的浆液填充所述密封区域内的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垂直顶升工法的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块在所述止水框上的位置可调且调节方向平行于竖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垂直顶升工法的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柔性防水层,所述柔性防水层设置在隧道管片的外侧且封堵所述隧道管片与立管机构之间的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垂直顶升工法的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框上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朝辉肖明清何涛韩通鲁志鹏段伟汤善彪王中举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