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热管理,具体涉及一种房车用涡流管-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热管理系统及其温-湿-净协同调控方法。
技术介绍
1、近年来,在消费升级与户外生活理念普及的双重驱动下,房车旅行凭借其交通、居住的复合功能属性,逐渐从小众市场向大众消费领域渗透,行业规模呈现持续扩张态势。作为移动生活载体,房车需在有限空间内高度集成居住环境舒适度(温度、湿度和空气洁净度)调节,食品冷藏保鲜及生活热水即时供应等多元化功能模块,这对车载热管理系统提出了多场景能源耦合供给与精细化动态调控的核心技术要求。尽管当前房车制造商通过引入变频空调、光伏储能系统、智能控制终端等设备试图提升用户体验,但房车狭小的空间结构、有限的能源储备以及对复杂环境的高适应性要求,其通风、温控、湿度调节及生活热水供应等核心系统仍面临技术瓶颈。
2、当前房车通风系统普遍采用被动式或主动式空气交换机制,两类方案在空气品质控制维度均存在系统性缺陷:被动式设计主要依赖车体预设通风百叶窗实现自然换气,但在驻车静态场景下因自然对流驱动力不足,导致换气效率显著降低,车内二氧化碳浓度短时间内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房车用涡流管-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热管理系统及其温-湿-净协同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房车前进气格栅(1)、风机(2)、空气净化器(3)、风量调节阀(4)、第一换热器(5)、两相涡流管(6)、四通换向阀(7)、冷凝水排放管(8)、送风主管(9)、第一流量调节阀(10)、第二换热器(11)、车载冰箱(12)、第三换热器(13)、第一温度传感器(14)、第一单向阀(15)、第二单向阀(16)、压缩机(17)、第三单向阀(18)、第二流量调节阀(19)、第三流量调节阀(20)、热水箱(21)、PCM防浪板(22)、第四流量调节阀(23)、水箱进水管(24)、第二温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房车用涡流管-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热管理系统及其温-湿-净协同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房车前进气格栅(1)、风机(2)、空气净化器(3)、风量调节阀(4)、第一换热器(5)、两相涡流管(6)、四通换向阀(7)、冷凝水排放管(8)、送风主管(9)、第一流量调节阀(10)、第二换热器(11)、车载冰箱(12)、第三换热器(13)、第一温度传感器(14)、第一单向阀(15)、第二单向阀(16)、压缩机(17)、第三单向阀(18)、第二流量调节阀(19)、第三流量调节阀(20)、热水箱(21)、pcm防浪板(22)、第四流量调节阀(23)、水箱进水管(24)、第二温度传感器(25)、水位检测器(26)、第五流量调节阀(27)、第四换热器(28)、安全阀(29)、第六流量调节阀(30)、喷嘴(31)。当室外气温较高时,所述房车前进气格栅(1)引入的室外空气经由所述空气净化器(3)进口接入,经所述空气净化器(3)净化后的气流依次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器(5)进行降温除湿处理,随后通过所述送风主管(9)输送至所述第二换热器(11)实施再热调节后形成舒适送风温度后送入房车内部。所述两相涡流管(6)的冷气体出口管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5)的入口,所述两相涡流管(6)的饱和冷液体管连接所述第三换热器(13)的入口,所述两相涡流管(6)的过热气体出口管接入所述第二换热器(11)的入口。所述第二流量调节阀(19)的旁通支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5)出口管、所述第二换热器(11)出口管及所述第三换热器(13)出口管形成并联拓扑结构后共同接入所述压缩机(17)的吸气端。所述压缩机(17)的排气端管路采用双通道设计:主通道贯穿所述热水箱(21)内部进行热交换,旁通支路连接至所述第四换热器(28)的入口形成辅助换热通道,最终所述第四换热器(28)出口与所述热水箱(21)出口管路经并联汇流后接入所述两相涡流管(6)的高压气体进口管,完成完整的循环系统构建。当室外气温较低时,所述房车前进气格栅(1)引入的室外空气经由所述空气净化器(3)进口接入系统,经所述空气净化器(3)净化后的气流依次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器(5)进行升温处理,随后通过所述送风主管(9)输送至加湿段;所述热水箱(21)的热水经由所述喷嘴(31)实施雾化加湿,与经所述第一换热器(5)加热的空气混合后,进入所述第二换热器(11)进行降温调节,最终形成洁净且温湿度适宜的舒适送风并导入房车内部。所述两相涡流管(6)的冷气体出口管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11)的入口,所述两相涡流管(6)的饱和冷液体管连接所述第三换热器(13)的入口,所述两相涡流管(6)的过热气体出口管接入所述第一换热器(5)的入口。所述第二流量调节阀(19)的旁通支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5)出口管、所述第二换热器(11)出口管及所述第三换热器(13)出口管形成并联拓扑结构后共同接入所述压缩机(17)的吸气端。所述压缩机(17)的排气端管路采用双通道设计:主通道贯穿所述热水箱(21)内部进行热交换,旁通支路连接至所述第四换热器(28)的入口形成辅助换热通道,最终所述第四换热器(28)出口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琚晓婕,陈玮玮,周子煜,李婷薇,王煜,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