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充电桩,具体说是一种地下车位壁挂式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技术介绍
1、壁挂式汽车充电桩由于结构紧凑,其散热结构仅在充电桩机柜顶部或风口安装,而剩余的局部热量产生区域通过布置水冷管路实现辅助散热,该布置方式由于热力学路径与空间结构不匹配,输出的散热风源未流经发热部件时容易产生气流短路,并且该气流短路区域与滞留于该位置产生的高温环境混合后会形成高温涡流区,进一步增加局部温度,因此实际应用时在散热过程中存在滞后性,运用常规散热模式进行处理时,不具备降温同步补偿能力,热量短期仍处于小范围持续积累状态,散热效果不够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地下车位壁挂式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2、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地下车位壁挂式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包括充电机箱组、水冷循环组件、冷源面传递组件以及换热组件,所述冷源面传递组件和所述换热组件之间设置有气流扰动监测组件,所述换热组件一侧设有散热风路控制模块,所述水冷循环组件用于对应所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车位壁挂式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包括充电机箱组(1)、水冷循环组件(2)、冷源面传递组件(3)以及换热组件(4),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源面传递组件(3)和所述换热组件(4)之间设置有气流扰动监测组件(5),所述换热组件(4)一侧设有散热风路控制模块(6),所述水冷循环组件(2)用于对应所述充电机箱组(1)内部热量散出时所需的散热量设定单次散热时的冷却介质循环流量,所述水冷循环组件(2)进行冷却介质循环流量的分配前,通过所述散热风路控制模块(6)预设定当前冷却介质循环流量对应的分值,之后由所述气流扰动监测组件(5)监测获取所述充电机箱组(1)内热量局部积存面产生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车位壁挂式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包括充电机箱组(1)、水冷循环组件(2)、冷源面传递组件(3)以及换热组件(4),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源面传递组件(3)和所述换热组件(4)之间设置有气流扰动监测组件(5),所述换热组件(4)一侧设有散热风路控制模块(6),所述水冷循环组件(2)用于对应所述充电机箱组(1)内部热量散出时所需的散热量设定单次散热时的冷却介质循环流量,所述水冷循环组件(2)进行冷却介质循环流量的分配前,通过所述散热风路控制模块(6)预设定当前冷却介质循环流量对应的分值,之后由所述气流扰动监测组件(5)监测获取所述充电机箱组(1)内热量局部积存面产生的散热缺失量,并根据散热缺失量测定冷却介质补入分值,所述散热风路控制模块(6)根据冷却介质补入分值向所述水冷循环组件(2)发送水路循环切换信号,进而控制所述水冷循环组件(2)导通热点分流管路(221),通过热点分流管路(221)向热量局部积存面补入对应冷源补入分值的冷却介质循环流量,并根据当前循环介质流量补偿分值,控制所述换热组件(4)进行风冷对换式降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车位壁挂式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循环组件(2)包括蓄液泵组(21)和冷却循环管路(22),所述蓄液泵组(21)用于冷却介质于所述冷却循环管路(22)内侧的循环供给,所述冷却循环管路(22)安装于所述充电机箱组(1)内侧,并覆盖所述充电机箱组(1)电池模组周侧,所述热点分流管路(221)数量为若干个,且均与所述冷却循环管路(22)之间通过电磁阀相连通,所述热点分流管路(221)独立布置于所述充电机箱组(1)内侧局部热点的集聚处,用于向局部热点的集聚处分流所述冷却循环管路(22)中的冷却介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下车位壁挂式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源面传递组件(3)包括液冷板件(31)和信号控制器(32),所述液冷板件(31)设置于所述热点分流管路(221)通过面,用于所述热点分流管路(221)分流冷却介质通过时的辅助降温,所述信号控制器(32)安装于所述液冷板件(31)的一端,所述信号控制器(32)的信号传输端与所述液冷板件(31)连接,所述信号控制器(32)的信号接收端与所述散热风路控制模块(6)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地下车位壁挂式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4)包括风冷散热器(41)和膨胀水箱(42),所述风冷散热器(41)设置于所述充电机箱组(1)散热出风口位置,所述膨胀水箱(42)与所述冷却循环管路(22)连接,所述膨胀水箱(4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响玲,李金龙,王响莲,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沃宸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