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循环的覆土坡面生态修复装置及覆土坡面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606991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8-11 15: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可循环的覆土坡面生态修复装置及覆土坡面,包括:分层改良基质层,由低渗透基质层、第一改良基质层、导水基质层和第二改良基质层自下而上依次布置组成;双层灌溉结构嵌设于分层改良基质层中,固土种植纤维束层设置于第二改良基质层的上方并与上层储水结构连通,通过下层储水结构向分层改良基质层供水,通过上层储水结构向固土种植纤维束层供水。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减小覆土使用量,改良植生基质,优化植被生长环境,高效利用与储存自然降雨、径流与人工灌溉水,保持土壤湿度,减小覆土损失,提高坡面稳定性,促进植被生根发育;装置使用的材料环境可降解,装置可重复利用,降低了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态修复,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循环的覆土坡面生态修复装置及覆土坡面


技术介绍

1、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坡面生态修复时,种植复绿前需要重构坡面并重新覆土。然而优质客土价格高昂,运输成本高,产量较少,而就近取得的覆土肥力较低,养分瘠薄,保水性差,难以达到生态修复所需的覆土量且无法支持种子萌发与植被生长。同时,干旱半干旱地区具有多风、干旱少雨和雨季集中的气候特征,导致土壤蒸发旺盛,植被可用水稀少,并伴随着风蚀、水蚀的风险,进一步提高了植物生长难度。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常采用两种解决方案:一是采用生态袋、生态毯进行辅助修复,二是喷洒有机溶剂。

2、生态袋用于承装覆土与植物种子,能够减小覆土由外力造成的运移;生态毯用于覆盖在覆土表面,能够减小覆土受到风蚀水蚀。然而,二者均无法改良植被生长基质的肥力以及保水、透气等物理性质,能够达到的效果有限。

3、喷洒有机溶剂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并在覆土层表面形成减小覆土损失的保护膜。但喷洒有机溶剂无法解决干旱半干旱生态修复区由于覆土资源短缺造成的植被覆土量过少的问题,且形成的保护膜对干旱半干旱区的垂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循环使用的覆土坡面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循环使用的覆土坡面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层改良基质层(1)外部包裹植物纤维布(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循环使用的覆土坡面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改良基质层(12)、导水基质层(13)和第二改良基质层(14)贯穿上下表面对应设置有第一通槽(121)、第二通槽(131)和第三通槽(141),所述双层灌溉结构(2)安装在第一通槽(121)、第二通槽(131)和第三通槽(141)中,所述双层灌溉结构(2)的底部设置安置底板(21),所述安置底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循环使用的覆土坡面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循环使用的覆土坡面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层改良基质层(1)外部包裹植物纤维布(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循环使用的覆土坡面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改良基质层(12)、导水基质层(13)和第二改良基质层(14)贯穿上下表面对应设置有第一通槽(121)、第二通槽(131)和第三通槽(141),所述双层灌溉结构(2)安装在第一通槽(121)、第二通槽(131)和第三通槽(141)中,所述双层灌溉结构(2)的底部设置安置底板(21),所述安置底板(21)设置在低渗透基质层(11)的上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循环使用的覆土坡面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储水结构(22)包括下层储水空腔(221)以及与下层储水空腔(221)连通的下层灌溉孔隙带(222),所述下层灌溉孔隙带(222)分别与第一改良基质层(12)、导水基质层(13)和第二改良基质层(14)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循环使用的覆土坡面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储水结构(23)包括上层储水空腔(231)以及与上层储水空腔(231)连通的上层灌溉孔隙带(232),所述上层灌溉孔隙带(232)与固土种植纤维束层(4)连通,所述上层储水空腔(231)和下层储水空腔(221)通过内部通孔(25)连通且下层储水空腔(221)的容积大于上层储水空腔(231)的容积;所述上层储水结构(23)和下层储水结构(22)的顶面平齐或靠近,所述上层储水结构(23)的顶面上设置有与上层储水空腔(231)连通的上层灌溉孔(236),所述下层储水结构(22)的顶面上设置有与下层储水空腔(221)连通的下层灌溉孔(22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循环使用的覆土坡面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储水结构(23)向外延伸分别形成第一卡口(233)和第二卡口(234),所述固土种植纤维束层(4)包括上下间隔布置的第一纤维束层(41)和第二纤维束层(42),所述第一纤维束层(41)和第二纤维束层(42)分别卡接在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馨予张帆张守红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林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