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藻类抗风浪沉绳式养殖设施及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604172 阅读:2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适用于浅海浪大流急海域的藻类养殖技术,具体为一种藻类抗风浪沉绳式养殖设施及方法,以解决风浪较大的海域进行筏式养殖藻苗损失严重的问题。该设施设有苗绳、坠石、浮球,苗绳一端系浮球或其它浮体,苗绳另一端系坠石或其它材料的物品,苗绳上固定有藻苗。藻类投放时,在船上将苗绳整齐地摆好,至养殖水域后,保持均匀船速顺次投放;藻类采用多齿耙收获,也可通过潜水员在水下进行部分收割,从而实现多茬养殖。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使藻类苗绳完全避开上层海水风浪的影响,避免了恶劣天气对藻类养殖造成的损失,也可使养殖藻类在水流交换更加通畅、水质清洁的外海海域或岛屿周边海域进行养殖,可适用于中小型经济藻类的浅海养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技术领膝本专利技术涉及适用于浅海浪大流急海域的藻类养殖技术,具体为一种藻类抗风 浪沉绳式养殖设施及方法。技术背景-筏式养殖是中小型经济藻类(如龙须菜)的重要养殖方式之一,其优点是管 理方便,但缺点是藻类养殖水深较浅,当遇至贩端恶劣天气(如台风)时,筏架 和苗绳受风浪影响会剧烈运动、纠缠,藻体脆弱或固着性差的藻类会大量脱落, 藻类养殖蒙受巨大损失,藻类养殖区域也因此受到较大的限制,筏架大多设在水 流平缓的内湾。湾内养殖由于距岸较近,水体混浊,营养盐水平较高,藻体极易 附着杂藻、浮泥及其他污损及敌害生物,相比而言,离岸较远的外海或岛屿周边 海域因其受陆源污染影响较小,水流畅通,7jC质清洁,是进行藻类清洁生产的理 想海域,但由于水深流急,常规筏式养殖方式会造成较高的掉苗率,同时筏架设 置也存在较大困难,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适用于浅海浪大流急海域的藻类养殖 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为使养殖藻体避开表层风浪及恶劣天气的影响,拓展中小型藻类的养殖区域, 提高养殖生产的成功率,本专利技术提供,以 解决风浪较大的海域进行筏式养殖藻苗损失严重的问题,该方法可使藻类苗绳完 全避开上层海水风浪的影响,避免了恶劣天气对藻类养殖造成的破坏,适用于在 浅海浪大流急海域进行藻类养殖。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是一种藻类抗风浪沉绳式养殖设施,该设施设有苗绳、坠石、浮球,苗绳一端 系浮球或其它浮体,苗绳另一端系坠石或其它材料的物品,苗绳上固定有藻苗;浮球可选择泡沬材质浮球,浮力400g左右,因投放时浮球不露出水面,浮球 绳子无需加长;坠石可就地取材,如选择结实的路面透水砖,4 ±央捆绑在一起, 坠石重量根据海区流速及藻体个体大小决定, 一般在10kg以上。4所述的藻类抗风浪沉绳式养殖设施,苗绳采用传统聚乙烯或其他抗海水腐蚀 的绳子,作为藻苗固着基,苗绳长根据养殖海区水深及透明度情况而定, 一般为2-4米。所述的藻类抗风浪沉绳式养殖设施,苗绳两端各留空一段距离,约30~40cm, 以备拴浮球及坠石。所述的藻类抗风浪沉绳式养殖设施,该设施设有配套的收获装置,该装置包 括绳、多齿耙、信号漂,多齿耙一端系绳,信号漂穿设于绳上。 所述藻类抗风浪沉绳式养殖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 藻类投放时,在船上将苗绳整齐地摆好,至养殖7K域后,保持均匀舟KI 顺次投放,苗绳投放间距3 5米;藻类投放时间选择海区7jC温即将到达其生长适温时,并尽量避开污损生物(如 贻贝)的附着高峰期;(2) 藻类收获时,在船上投放多齿耙,多齿耙一端系绳,信号漂穿设于绳上, 绳于信号漂顶端的位置通过夹子夹住,使信号漂固定,潜水员在水下钩住2 3根 苗绳的浮球后,松开夹子释放信号漂,船上人便可将藻类拽至船上。(2)藻类收获时,在船上投放多齿耙,多齿耙一端系绳,信号漂穿设于绳上, 绳于信号漂顶端的位置通过夹子夹住,使信号漂固定,潜水员在水下钩住2 3根 苗绳的浮球后,松开夹子释放信号漂,船上人便可将藻类拽至船上;部分藻类(如龙须菜)可以借助于潜水员进行水下收割,只保留一定长度的 藻苗,藻体可继续生长,从而实现多茬养殖。所述藻类抗风浪沉绳式养殖方法其它的具体要求如下(1) 所述藻类投放时,投放海域苗绳所处水深的照度应满足养殖藻类生长要 求,投放海域苗绳所处水深的日平均照度一般在1000 30001ux以内,海域的底质 为无严重淤积的泥沙、沙泥或乱石底。 .(2) 所述藻类投放时,整j様殖苗绳长度保证投放后浮球处于距低潮时水面 以下至少3米位置,以避开表层风浪。(3) 所述藻类养殖方法适用于中小型经济藻类的外海养殖,养殖时根据藻苗 的最适生长温度及照度确定投放时间及水深。所述的藻类抗风浪沉绳式养殖方法,该养殖方法适用于中小型经济藻类的外 海养殖,养殖时根据藻苗的最适生长温度及照度确定投放时间及水深。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 采用本专利技术,苗绳完全沉入海底,降低了藻类养殖水深,同时浮球不露出 水面,最大程度地避开了上层海水大风大浪的影响,避免了恶劣天气(包括台风) 对藻类养殖的破坏。2、 采用本专利技术,藻类苗绳固着点从运动的筏架转移至稳定不动的坠石上,大 大提高了藻类苗绳的稳定性及抗恶劣海况的能力。3、 采用本专利技术,苗绳一端坠石, 一端拴浮球,使得苗绳在水下呈直立状,各 个部分的藻苗均可获得较为充足的光照,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4、 采用本专利技术,无需设置筏架,可将中小型经济藻类(如龙须菜、鼠尾藻、 裙带菜等)养殖区域拓展至水流交换更加通畅、水质清洁的外海或岛屿周边海域, 优良的环境可大大促进藻体生长,并降低了浮泥及其它附着敌害、污损生物量, 提高了产品质量。5、 采用酉己套的收获装置可方便土似寸养殖藻类高效采收。6、 采用本专利技术,在特定区域成排规则投放藻类苗绳,可形成规模化海底藻类养殖区,是一种构建浅海海底森林的有效方法。7、 本专利技术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可适用于中小型经济藻类(如龙须菜、鼠尾藻、 裙带菜等)在浪大流急海域的养殖。附图说明图1为龙须菜沉绳式养殖法模式图。图中,l苗绳;2浮球;3坠石;4多齿 耙;5信号漂;6绳;7舢板;8水面;9夹子;10藻苗。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所示,采用常规聚乙烯苗绳1夹藻苗10,苗绳长度根据养殖海区实际 情况可作适当调整,苗绳1两端各留空3(K40cm以备拴浮球2及坠石3。苗绳1 一端拴小浮球2,可选择泡沫材质浮球,浮力400g左右。因投放时浮球2不露出 水面,浮球绳子无需加长。苗绳1另一端拴坠石3,可就地取材,如选择竽实的 路面透水砖,4 ±央捆绑在一起。坠石3重量根据海区流速及养殖藻类个体大小决 定, 一般在10kg以上。苗绳投放区域繊择有良好光照劍牛、无严重淤积的海底, 平均照度为1000 30001ux。藻类投放时间选择海区7jC温即将到达其生^iS温时, 并尽量避开污损生物(如贻贝)的附着高峰期。投放用小型舢板7便可操作,先 在船上将苗绳1整齐地摆好,至养殖7jC域后保持均匀船衷顺次投放,苗绳1投放6间距3 5米。投放7K深应保证投放后浮球处于距低潮时水面8以下至少3米位置,以避开表层风浪。收获时,采用拴长绳6的多齿耙4,信号漂5穿设于长绳6上,长绳6于信号漂5顶端的位置通过夹子9夹住,从而将信号漂5固定。 一人在舢板7上投放多齿耙4,潜水员在水下钩住2 3根苗绳1的浮球2后,松开k子9释放信号漂5,船上人便可将藻类拽至船上。如养殖龙须菜,也可借助于潜水员直接进行水下收割,只保留15 20cm长的藻苗,藻体可继续生长,从而实现龙须菜的多茬养殖。实施例h远海岛屿海域龙须菜抗风浪沉绳式养殖本实施例为2009年6月13日在距岸37海里的日照平岛南侧海域投放2.5米长的龙须菜苗绳68串,苗绳每串夹苗量120g,每簇苗长平均10cm,投放区域水深8 12米,投放后苗绳所处水层照度平均1500 20001ux。养殖两个月后,监测龙须菜生长情况,苗绳平均重量3kg,最大重量为3.8kg,增重30余倍。龙须菜生长茂盛,藻体色泽紫红,无浮泥及附着生物,状态良好。养殖期间该海域受台风莫拉克影响曾出现过9级大风,证明该方法能够经受住大风浪的考验,是高海况区域开展龙须菜养殖的有效方法。 .实施例2:远海岛屿海域鼠尾藻抗风浪沉绳式养殖本实施例为2009年6月13日在距岸37海里的日照平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藻类抗风浪沉绳式养殖设施,其特征在于:该设施设有苗绳、坠石、浮球,苗绳一端系浮球或其它浮体,苗绳另一端系坠石或其它材料的物品,苗绳上固定有藻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藻类抗风浪沉绳式养殖设施,其特征在于该设施设有苗绳、坠石、浮球,苗绳一端系浮球或其它浮体,苗绳另一端系坠石或其它材料的物品,苗绳上固定有藻苗。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藻类抗风浪沉绳式养殖设施,其特征在于该设施 设有配套的收获装置,该装置包括绳、多齿耙、信号漂,多齿耙一端系绳,信号 漂穿设于绳上。 '3、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藻类抗风浪沉绳式养殖设施,其特征在于苗绳采 用传统聚乙烯或其他抗海水腐蚀的绳子,作为藻苗固着基,苗绳长根据养殖海区 水深及透明度情况而定, 一般为2-4米。4、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藻类抗风浪沉绳式养殖设施,其特征在于苗绳两 端各留空一段距离,以备拴浮球及坠石。5、 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养殖设施的藻类抗风浪沉绳式养殖方法,其特征 在于如下具体实施步骤(1) 藻类投放时,在船上将苗绳整齐地摆好,至养殖水域后,保持均匀HU速 顺次投放,苗绳投放间距3~5米;(2) 藻类收获时,在船上投放多齿耙,多齿耙一端系绳,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强杨红生赵鹏林承刚周毅刘青远王均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5[中国|青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