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于祥琨专利>正文

袖珍渔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5951 阅读:2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袖珍渔叉,设有叉体(1)及与叉体(1)前端相接的叉头(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叉体(1)的前部设有槽沟(3),后部套有叉筒(4),叉筒(4)上固定有弹性拉绳(5),弹性拉绳(5)与叉体(1)的后端相接,在叉筒(4)的横截面上插接有弹压片(6),置于叉筒(4)外的弹压片(6)与弹压装置(7)相接。(*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Pocket fishgig

A pocket harpoon, with fork and fork (1) and (1) is connected with the front end of the fork head (2), which is characterized in that the fork body (1) of the front part is provided with a groove (3), a rear fork cylinder sleeve (4), (4) fixed on the fork tube elastic rope, elastic rope (5) (5) and (1) the back end of the fork body is in the fork tube (4) of the cross section is inserted with a spring clip (6), a fork tube (4) pressure outside the chip (6) and (7) is connected with the pressure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本技术涉及一种渔具,尤其是一种用于捕鱼的袖珍渔叉
技术介绍
潜水不仅可以锻炼人们的意志力、耐力及体力,同时还可以捕到鱼等非养殖的海洋生物,娱乐性较强。因此,潜水已成为很多人喜爱的体育运动。目前,潜水爱好者在水下都是使用渔叉进行捕鱼。现有的渔叉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投掷渔叉,由一个叉体及接在叉体前端的叉头构成,使用时需用力投掷,不但费力且命中率低。并且为克服浮力、增强速度,其重量较沉,携带不便;还有一种就是猎枪式渔叉,靠内部弹簧压缩叉体发射,虽然命中率较高,但结构复杂、成本高。发射后叉体离枪体较远(20~30米),需通过连接叉体与枪体的绳索将叉体拽回,使用起来非常麻烦,此种渔叉只适应捕捉较大的鱼。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命中率低、结构复杂、携带不便等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命中率高、使用及携带均非常方便的袖珍渔叉。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袖珍渔叉,设有叉体1及与叉体1前端相接的叉头2,所述的叉体1的前部设有槽沟3,后部套有叉筒4,叉筒4上固定有弹性拉绳5,弹性拉绳5与叉体1的后端相接,在叉筒4的横截面上插接有弹压片6,置于叉筒4外的弹压片6与弹压装置7相接。所述的弹压片6为由横片9、竖片10构成的T形弹压片,所述的弹压装置7为置于横片9与叉筒4之间的弹簧,置于叉筒4内的竖片10上设有孔8,叉体1置于孔8内。所述的弹压装置7为一侧固定在叉筒4上的弹性夹子12,置于叉筒4外的弹压片6与弹性夹子12的另一侧相接。所述的叉体1与叉头2通过螺母12相连接。本技术是通过所设置的弹性拉绳将叉体弹射出去,力量大,命中率高,使用起来非常方便;特殊的结构设计,又可使其在满足高命中率的前提下,体积、重量都比现有渔叉降低很多,便于携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实施例1如图1、2所示设有白钢棍制成的叉体1,将叉体1前端制成钩式叉头2,在叉体1的前部设有槽沟3。叉体1的后部套有白钢管制成的叉筒4,叉筒4的中间部位为圆管,圆管的两端螺纹连接螺帽13、14,且在中心轴线上加工出孔15、16,叉体1穿过螺帽上的孔15、16,置于叉筒4的轴线上。孔15、16的直径应稍大于叉体1的直径且小于圆管直径。叉筒4上面、下面固定有弹性拉绳5(皮筋或弹簧)的端头,使弹性拉绳5在叉筒4的上下对称,弹性拉绳5的中间点与叉体1的后端相接。在叉筒4的横截面上插接有弹压片6,弹压片6是由横片9、竖片10构成的T形弹压片,横片9与叉筒4之间设置了的弹压装置7(弹簧),使置于叉筒4外的弹压片6与弹压装置7相接。在叉筒4内的弹压片6上设孔8,孔8边缘形状与叉体1上的槽沟3形状相匹配,槽沟3为方形,孔8即为方孔,而槽沟3为圆形,孔8即为圆孔,或是下端具有圆弧线的孔,叉体1置于孔8内。本技术实施例2如图3所示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而叉体1与叉头2为分体结构,通过螺母12相连接。弹压装置7是选用一侧固定在叉筒4上的弹性夹子,弹性夹子的另一侧与置于叉筒4外的弹压片6与相接。置于叉筒4内的弹压片6的下端边缘形状与叉体1上的槽沟3相匹配。若槽沟3为方形,则弹压片6的下端为直边或在弹性片6上加工出一方孔。若槽沟3为圆形,则弹压片6的下端为半圆弧状或在弹性片6上加工出一圆孔。动作过程向后拉动弹性拉绳5(或叉体1),此时,弹压片6将卡在叉体(1)上的槽沟3内,使叉体1固定。若发现目标(鱼),按动弹簧或弹性夹子驱使弹压片6向上(或向下)移动,从叉体1上的槽沟3内抽出,叉体1则在弹性拉绳5的作用下弹出,叉向目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袖珍渔叉,设有叉体(1)及与叉体(1)前端相接的叉头(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叉体(1)的前部设有槽沟(3),后部套有叉筒(4),叉筒(4)上固定有弹性拉绳(5),弹性拉绳(5)与叉体(1)的后端相接,在叉筒(4)的横截面上插接有弹压片(6),置于叉筒(4)外的弹压片(6)与弹压装置(7)相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袖珍渔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压片(6)为由横片(9)、竖片(10)构成的T形弹压片,所述的弹压装置(7)为置于横片(9)与叉筒(4)之间的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祥琨
申请(专利权)人:于祥琨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