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的充气结构、车轮结构及其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593059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7-25 17:56
本申请涉及一种车轮的充气结构、车轮结构及其车辆,包括: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第一转动件穿设于车轮的轮辋,第一转动件设有安装孔,安装孔的孔壁凹设有通气槽,通气槽连通轮胎的外胎内;第二转动件转动连接于安装孔内,第二转动件设有内腔体以及连通内腔体的连通孔,内腔体连通轮胎的内胎内,第二转动件在安装孔内具有第一充气位置和第二充气位置;其中,第二转动件位于第一充气位置时,连通孔与通气槽连通;第二转动件位于第二充气位置时,连通孔与安装孔的孔壁相对设置,并通过安装孔的孔壁封盖。本方案的车轮的充气结构、车轮结构及其车辆,能够更加快速地对内胎进行充气,再利用内胎支撑破损的外胎继续使用,避免对轮胎进行更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属于汽车车轮设备,具体涉及一种车轮的充气结构、车轮结构及其车辆


技术介绍

1、目前的汽车轮胎由于材料和结构的限制容易被尖锐的物体刺穿,导致轮胎漏气。轮胎在漏气往往无法继续使用,需要及时更换备用轮胎,但是,备用轮胎的更换过程十分繁琐,不仅需要专业的工具进行拆装,而且还会耗费大量的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轮的充气结构、车轮结构及其车辆,能够更加快速地对内胎进行充气,再利用内胎支撑破损的外胎继续使用,避免对轮胎进行更换。

2、本申请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车轮的充气结构,包括: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所述第一转动件穿设于所述车轮的轮辋,所述第一转动件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孔壁凹设有通气槽,所述通气槽连通轮胎的外胎内;所述第二转动件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第二转动件设有内腔体以及连通所述内腔体的连通孔,所述内腔体连通所述轮胎的内胎内,所述第二转动件在所述安装孔内具有可相互切换的第一充气位置和第二充气位置;其中,所述第二转动件位于所述第一充气位置时,所述连通孔与所述通气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轮的充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件包括旋转段、固定段、第一阻隔部和第二阻隔部,所述第一阻隔部位于所述旋转段的内腔体内,所述第一阻隔部与所述旋转段的内腔体的腔壁连接,并与所述旋转段同步运动;所述第二阻隔部位于所述固定段的内腔体内,所述第二阻隔部与所述固定段的内腔体的腔壁连接,并与所述固定段同步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段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阻隔部设于所述第一开口,所述固定段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阻隔部设于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均位于所述固定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轮的充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件包括旋转段、固定段、第一阻隔部和第二阻隔部,所述第一阻隔部位于所述旋转段的内腔体内,所述第一阻隔部与所述旋转段的内腔体的腔壁连接,并与所述旋转段同步运动;所述第二阻隔部位于所述固定段的内腔体内,所述第二阻隔部与所述固定段的内腔体的腔壁连接,并与所述固定段同步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段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阻隔部设于所述第一开口,所述固定段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阻隔部设于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均位于所述固定段与所述旋转段的连接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件位于所述第一充气位置时,所述第一阻隔部沿着所述第二转动件轴向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阻隔部沿着所述第二转动件轴向的正投影相接,且不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段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朝旺王继强刘煌杜意梁瑞
申请(专利权)人: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