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屋顶的,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近零碳变电站多功能光伏屋顶结构。
技术介绍
1、变电工程作为电力系统的载体,其基础设施建设是电力能源问题解决的关键,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形态通常需要考虑大量电力设备的运行和维护。
2、建筑行业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而变电站作为能源的中转站,其建筑本身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对整个能源系统的碳足迹具有重要影响,近零碳变电站建筑项目的立项可基于对能源供应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的需求,通过技术创新和合作推动建筑行业向更加环保、低碳的方向转型。
3、全地下变电站主建筑物建于地下,主变压器和其他主要电气设备均装设与地下建筑内,地上只建有变电站通风口和设备、人员出入口等少量建筑。全地下变电站对自然光的采集较为弱,因此研究使用透明板作为屋顶,从而实现变电站内部自然光照明,并且在透明板下方设置有光伏板,从而白天进行吸收能量,夜间为变电站照明,实现变电站建筑近零碳。
4、现有可参考公告号为cn116248018a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适用于近零碳变电站建筑的多功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近零碳变电站多功能光伏屋顶结构,包括透明顶板(1)、安装架(2)和光伏板(3),所述安装架(2)具有多个并固定分布在透明顶板(1)下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板(3)四周固定有连接架(4),所述安装架(2)四周开设有供对应所述连接架(4)插入的插槽(21),所述插槽(21)内顶部设置有与连接架(4)抵紧的弹性块(22);所述安装架(2)与所述连接架(4)之间设置有用于将两者固定的固定机构(5);所述连接架(4)与所述透明顶板(1)之间设置有吸盘阻尼机构(6),所述吸盘阻尼机构(6)顶部与所述透明顶板(1)吸紧,所述吸盘阻尼机构(6)底部与所述连接架(4)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近零碳变电站多功能光伏屋顶结构,包括透明顶板(1)、安装架(2)和光伏板(3),所述安装架(2)具有多个并固定分布在透明顶板(1)下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板(3)四周固定有连接架(4),所述安装架(2)四周开设有供对应所述连接架(4)插入的插槽(21),所述插槽(21)内顶部设置有与连接架(4)抵紧的弹性块(22);所述安装架(2)与所述连接架(4)之间设置有用于将两者固定的固定机构(5);所述连接架(4)与所述透明顶板(1)之间设置有吸盘阻尼机构(6),所述吸盘阻尼机构(6)顶部与所述透明顶板(1)吸紧,所述吸盘阻尼机构(6)底部与所述连接架(4)连接,所述吸盘阻尼机构(6)用于在所述连接架(4)发生横向或向下位移时增加自身对透明顶板(1)的吸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近零碳变电站多功能光伏屋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5)包括连接弹簧(51)、固定卡块(52)和拆卸组件(53),所述连接架(4)两侧开设有容纳槽(411),所述连接弹簧(51)设置在对应容纳槽(411)内,所述固定卡块(52)滑动设置在所述容纳槽(411)开口处并与连接弹簧(51)连接;所述插槽(21)两侧开设有连通于对应容纳槽(411)的卡槽(211),所述连接弹簧(51)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固定卡块(52)同时位于所述容纳槽(411)和卡槽(211)内;所述拆卸组件(53)设置在所述连接架(4)上并用于带动所述固定卡块(52)脱离所述卡槽(21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近零碳变电站多功能光伏屋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卡块(52)位于所述卡槽(211)内的顶面朝向卡槽(211)内部倾斜向下设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近零碳变电站多功能光伏屋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拆卸组件(53)包括固定螺杆(531)、下压架(532)、下拉螺母(533)和拉绳(534),所述固定螺杆(531)竖向设置在所述连接架(4)下方,所述下压架(532)连接在所述固定螺杆(531)底部和所述连接架(4)之间;所述下拉螺母(533)螺纹连接在所述固定螺杆(531)上,所述连接架(4)底部开设有正对所述固定螺杆(531)并连通于两侧容纳槽(411)的拆卸槽(412);所述拉绳(534)一端位于容纳槽(411)内并与固定卡块(52)连接,所述拉绳(534)另一端延伸至拆卸槽(412)并与下拉螺母(533)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近零碳变电站多功能光伏屋顶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邢蓉,韩阳,张立群,杨艳会,薛杰,李刚,何子东,段剑,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建设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