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人工鱼礁,具体为用于底栖动物生态恢复的生态鱼礁。
技术介绍
1、底栖动物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均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类群,是水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等多重压力以及面临水底其他掠食动物捕食的背景下,淡水底栖动物的生存受到了严重威胁。
2、现有用于恢复底栖动物生态环境的方式通常都是将人工制作的鱼礁投放到特定的水域,该水域的底栖动物进入到鱼礁内生存,鱼礁可以为底栖动物提供较为安全的生存环境;由于为了避免一些较大的掠食动物捕食底栖动物,因此鱼礁表面的进出口通常都设置的比较小;然而在鱼礁的长期使用下,水底的一些贝类动物以及其他的一些生物会附着在鱼礁的进出口位置,且贝类动物死去后也会保持附着进出口位置,当这些生物堆积较多时则会对进出口造成堵塞,从而会影响到其他底栖动物进出鱼礁。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底栖动物生态恢复的生态鱼礁,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2
...【技术保护点】
1.用于底栖动物生态恢复的生态鱼礁,包括礁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礁体(1)内设有三个内腔且礁体(1)上位于内腔位置固定连接有多个进出口(2),多个所述进出口(2)呈圆周阵列分布在礁体(1)上且每个进出口(2)均与内腔接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底栖动物生态恢复的生态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清理机构包括转动环(3),所述转动环(3)套设在进出口(2)上且转动环(3)与进出口(2)转动连接;所述进出口(2)内设有四个刮板(4),四个所述刮板(4)呈圆周阵列分布在进出口(2)内且四个刮板(4)均与进出口(2)内壁贴合;四个所述刮板(4)均与转动环(3)固
...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底栖动物生态恢复的生态鱼礁,包括礁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礁体(1)内设有三个内腔且礁体(1)上位于内腔位置固定连接有多个进出口(2),多个所述进出口(2)呈圆周阵列分布在礁体(1)上且每个进出口(2)均与内腔接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底栖动物生态恢复的生态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清理机构包括转动环(3),所述转动环(3)套设在进出口(2)上且转动环(3)与进出口(2)转动连接;所述进出口(2)内设有四个刮板(4),四个所述刮板(4)呈圆周阵列分布在进出口(2)内且四个刮板(4)均与进出口(2)内壁贴合;四个所述刮板(4)均与转动环(3)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用于底栖动物生态恢复的生态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滑动架(5),所述第一滑动架(5)位于礁体(1)上方位置且第一滑动架(5)与礁体(1)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动架(5)上固定连接有多个连接架(6),所述连接架(6)的数量与一个内腔上的进出口(2)数量相同;所述连接架(6)上位于三个内腔位置均转动连接有第一驱动杆(7);所述转动环(3)上设有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用于驱动转动环(3)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用于底栖动物生态恢复的生态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包括四个第二驱动杆(8),四个所述第二驱动杆(8)呈圆周阵列分布在转动环(3)上且四个第二驱动杆(8)均与转动环(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杆(7)位于转动环(3)侧边下方位置且其中两个第二驱动杆(8)位于第一驱动杆(7)的正上方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用于底栖动物生态恢复的生态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杆(7)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挡块(9),所述第一挡块(9)上方位置设有第二挡块(10),所述第一挡块(9)与第二挡块(10)贴合且第二挡块(10)与连接架(6)固定连接;所述转动环(3)位于与第一驱动杆(7)对角处位置设有挡杆(11),所述挡杆(11)与礁体(1)滑动连接且挡杆(11)与位于转动环(3)斜上方位置的第二驱动杆(8)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用于底栖动物生态恢复的生态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料机构包括排水筒(12),所述排水筒(12)位于礁体(1)内中心位置且排水筒(12)与礁体(1)固定连接;所述排水筒(12)内固定连接有四个隔板(13),四个所述隔板(13)形成的三个内腔分别与礁体(1)内的三个内腔齐平;所述排水筒(12)上位于每个内腔外侧位置均开设有四个排水口(14),所述排水口(14)与排水筒(12)内的内腔接通且排水口(14)上设有密封盖(15),所述密封盖(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燕飞,胡岚,赵秋月,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中心江苏省环境信息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