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式发动机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5664107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6-27 19:03
本申请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增程式发动机及车辆。该增程式发动机包括缸盖油路系统,所述缸盖油路系统包括相位调节减速器端盖、凸轮轴本体、安装件、凸轮轴下瓦盖,所述凸轮轴下瓦盖内形成有润滑油道,所述相位调节减速器端盖通过安装件连接于凸轮轴本体的端部,所述安装件与所述凸轮轴本体之间形成有第一供油间隙。该发动机,通过在安装件与所述凸轮轴本体之间设置第一供油间隙,并在相位调节减速器端盖与安装件之间形成有与第一供油间隙的第二供油间隙,使缸盖本体内形成的供油通路能够通过凸轮轴本体上形成的润滑油道连通,显著降低了供油结构的空间占用率,缩小了缸盖和凸轮轴本体的尺寸,从而实现更紧凑的整机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电动汽车,尤其涉及一种增程式发动机及车辆


技术介绍

1、现有的电动汽车整车架构中,通过增程器输出的动力发电,然后由电机驱动车辆,增程器多采用增程式汽油发动机,而目前市场上的汽油发动机或基于老的发动机平台升级,或需要兼顾传统驱动型式或混动驱动型式开发,需要在缸盖结构及传动结构内专门设置供油结构,为了保证的密封和润滑功能供油结构的设计十分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增程式发动机及车辆。

2、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一种增程式发动机,包括缸盖油路系统,所述缸盖油路系统包括相位调节减速器端盖、凸轮轴本体、安装件、凸轮轴下瓦盖,所述凸轮轴下瓦盖内形成有润滑油道,所述相位调节减速器端盖通过安装件连接于凸轮轴本体的端部,所述安装件与所述凸轮轴本体之间形成有第一供油间隙,所述相位调节减速器端盖与所述安装件之间形成有与所述第一供油间隙连通的第二供油间隙,所述凸轮轴本体上形成有连通所述润滑油道和第一供油间隙的过油槽;

3、所述相位调节减速器端盖背向所述凸轮轴本体的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增程式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缸盖油路系统,所述缸盖油路系统包括相位调节减速器端盖、凸轮轴本体、安装件、凸轮轴下瓦盖,所述凸轮轴下瓦盖内形成有润滑油道,所述相位调节减速器端盖通过安装件连接于凸轮轴本体的端部,所述安装件与所述凸轮轴本体之间形成有第一供油间隙,所述相位调节减速器端盖与所述安装件之间形成有与所述第一供油间隙连通的第二供油间隙,所述凸轮轴本体上形成有连通所述润滑油道和所述第一供油间隙的过油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程式发动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扭振减震器、曲轴本体、缸体和前罩盖,所述曲轴本体设置于所述缸体内,所述曲轴本体的端部设置有扭振减震器,所述前罩...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程式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缸盖油路系统,所述缸盖油路系统包括相位调节减速器端盖、凸轮轴本体、安装件、凸轮轴下瓦盖,所述凸轮轴下瓦盖内形成有润滑油道,所述相位调节减速器端盖通过安装件连接于凸轮轴本体的端部,所述安装件与所述凸轮轴本体之间形成有第一供油间隙,所述相位调节减速器端盖与所述安装件之间形成有与所述第一供油间隙连通的第二供油间隙,所述凸轮轴本体上形成有连通所述润滑油道和所述第一供油间隙的过油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程式发动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扭振减震器、曲轴本体、缸体和前罩盖,所述曲轴本体设置于所述缸体内,所述曲轴本体的端部设置有扭振减震器,所述前罩盖与所述缸体密封连接,所述前罩盖盖设于所述扭振减震器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程式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轴本体的前端形成有安装台,所述扭振减震器、驱动链轮和皮带轮同轴设置于所述安装台上;所述扭振减震器、所述驱动链轮和所述皮带轮在所述曲轴本体轴向上的厚度之和大于或等于所述安装台的长度,所述前罩盖沿所述曲轴本体的轴向盖设于所述扭振减震器远离所述驱动链轮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程式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和/或缸盖上沿正时链轮的延伸方向,与至少部分的所述正时链轮的外侧相邻设置有定导轨,所述定导轨上形成有一个第一连接部和多个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正时链条的外侧,多个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正时链条的内侧所述第一连接部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定导轨的两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程式发动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冷器和进气歧管,所述进气歧管设置于缸盖上,所述中冷器设置于所述进气歧管背向所述缸盖的一侧,所述中冷器与所述进气歧管之间设置有隔振件,所述中冷器与所述进气歧管通过软管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增程式发动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连接件和安装结构,所述中冷器上形成有第一连接部,所述安装结构上形成有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三连接件穿过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在所述第三连接件的轴向上,所述第三连接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压接,所述第三连接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螺纹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贵强李菁姜东剑张小矛葛薇琚玉波刘立国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