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变径的箱涵支模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562019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6-24 18: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箱涵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变径的箱涵支模系统,包括车架,所述车架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液压杆,支撑板的顶部设置有顶模,还包括可调节侧模组件,设置于车架的两侧;偏转组件,设置于车架内;封堵组件,设置于支撑板上;主动行走组件,设置于车架的底部;从动行走组件,活动设置于可调节侧模组件内;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有可调节的车架,可以根据箱涵的大小进行高度以及宽度的调节,外模板与侧模板之间也是可以调节的,还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墙体厚度,同时在底部设置有行走机构,在一段浇筑完成后,就可以自动向前行走,并且在脱模时,外模板可以向外移动,而侧模板则可以向内收缩,从而达到快速脱模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箱涵,具体涉及一种可变径的箱涵支模系统


技术介绍

1、箱涵指的是洞身以钢筋混凝土箱形管节修建的涵洞。箱涵由一个或多个方形或矩形断面组成,一般由钢筋混凝土制成。

2、箱涵施工一般采用现浇,在开挖好的沟槽内设置底层,浇筑一层混凝土垫层,再将加工好的钢筋现场绑扎,支内模和外模,较大的箱涵一般先浇筑底板和侧壁的下半部分,再绑扎侧壁上部和顶板钢筋,支好内外模,浇筑侧壁上半部分和顶板。待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拆模,在箱涵两侧同时回填土。

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城市容量不断扩大,大断面、复杂断面的箱涵、综合管沟、暗埋隧道及隧道明洞在隧道施工中势必将越来越普遍;传统的大断面、复杂断面的箱涵、暗埋隧道及隧道明洞在衬砌作业时一般采用小平板加以满堂架支撑的施工作业方式,该方案费时费力,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变径的箱涵支模系统。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可变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变径的箱涵支模系统,包括车架(1),所述车架(1)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液压杆(2),第一液压杆(2)的活动端连接有支撑板(3),支撑板(3)的顶部设置有顶模(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径的箱涵支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节侧模组件(5)包括与顶模(4)转动相连的侧模板(51),侧模板(51)远离车架(1)的一侧设置有外模板(52),外模板(52)的两侧设置有挡板(53),挡板(53)通过锁紧螺栓(54)与外模板(52)固定相连,车架(1)上还设置有液压系统(55),液压系统(55)的活动端与挡板(53)相连,偏转组件(6)的活动端与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径的箱涵支模系统,包括车架(1),所述车架(1)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液压杆(2),第一液压杆(2)的活动端连接有支撑板(3),支撑板(3)的顶部设置有顶模(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径的箱涵支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节侧模组件(5)包括与顶模(4)转动相连的侧模板(51),侧模板(51)远离车架(1)的一侧设置有外模板(52),外模板(52)的两侧设置有挡板(53),挡板(53)通过锁紧螺栓(54)与外模板(52)固定相连,车架(1)上还设置有液压系统(55),液压系统(55)的活动端与挡板(53)相连,偏转组件(6)的活动端与侧模板(51)相连,从动行走组件(7)设置于外模板(52)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变径的箱涵支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偏转组件(6)包括固定于车架(1)底部的第二液压杆(61),第二液压杆(61)的活动端连接有升降台(62),升降台(62)的两端转动设置有活动杆(63),车架(1)的底部还设置有固定架(11),活动杆(63)远离升降台(62)的一端转动设置有拉杆(64),拉杆(64)与固定架(11)滑动相连,拉杆(64)远离活动杆(63)的一端转动设置有限位滑块,限位滑块与侧模板(51)滑动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变径的箱涵支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模板(52)的底部开设有收纳槽,从动行走组件(7)包括位于收纳槽内转动的偏转杆(71),偏转杆(71)的一端转动设置有从动行走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爱华楚鑫鹏刘军龙小晋谢路阳张延军邹静杜礼珍万振勤夏书雷屈天晓谭栋豪杨龙蔡家锴张文斌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三局绿色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