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双目结构光的复合材料增材制造实时监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557070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6-17 18: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复合材料增材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双目结构光的复合材料增材制造实时监测装置,包括支架,支架上设有打印平台和打印头,还包括用于对打印质量进行监测的监测机构和监测系统,监测机构包括投影仪和呈对称安装的摄像头;支架上设有用于转动监测机构位置的转动组件。转动组件包括控制器、转台、第一外壳、外齿圈和第一驱动件,控制器用于控制第一驱动件进行转动;第一外壳与支架竖向滑动配合,第一驱动件固定连接于第一外壳外底壁;第一驱动件输出轴延伸至第一外壳内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第一驱动件带动第一齿轮转动,从而驱动外齿圈和转台转动;能有效减少因固定视角导致的遮挡问题,从而实现对打印物体进行更全面的监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复合材料增材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双目结构光的复合材料增材制造实时监测装置


技术介绍

1、增材制造技术,采用材料逐层叠加的成型方式来打印工件。在其成型过程中,材料的相变过程复杂,易导致工件缺陷的产生。因此,需要实施有效的过程监测以确保打印质量和效率。双目结构光是一种模仿人类双眼的工作机制,通过两个摄像头从各自视角拍摄同一物体,利用三角测量原理计算视差图,实现高精度的三维重建和深度测量。

2、现有技术中,双目结构光通常采用两个固定位置的摄像头进行采集,在3d打印中,其存在一些缺陷。具体而言,当被测物体的部分区域被其他部件或支撑结构遮挡时,固定视角下的摄像头无法获取这些区域的有效数据,从而影响整体测量精度。

3、综上所述,如何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两个固定位置的摄像头进行采集,被测物体可能被遮挡的问题已经成为目前本领域亟需解决的难题,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基于双目结构光的复合材料增材制造实时监测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双目结构光的复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双目结构光的复合材料增材制造实时监测装置,包括支架(1),支架(1)上设有打印平台(2)和打印头(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对打印质量进行监测的监测机构和监测系统;监测机构包括投影仪(4)和呈对称安装的摄像头(5);支架(1)上设有用于转动监测机构位置的转动组件;转动组件包括控制器、转台(6)、第一外壳(7)、外齿圈(8)和第一驱动件,控制器用于控制第一驱动件进行转动;第一外壳(7)与支架(1)竖向滑动配合,第一驱动件固定连接于第一外壳(7)外底壁;第一驱动件输出轴延伸至第一外壳(7)内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10),第一齿轮(10)与外齿圈(8)相互啮合;外齿圈(8)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双目结构光的复合材料增材制造实时监测装置,包括支架(1),支架(1)上设有打印平台(2)和打印头(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对打印质量进行监测的监测机构和监测系统;监测机构包括投影仪(4)和呈对称安装的摄像头(5);支架(1)上设有用于转动监测机构位置的转动组件;转动组件包括控制器、转台(6)、第一外壳(7)、外齿圈(8)和第一驱动件,控制器用于控制第一驱动件进行转动;第一外壳(7)与支架(1)竖向滑动配合,第一驱动件固定连接于第一外壳(7)外底壁;第一驱动件输出轴延伸至第一外壳(7)内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10),第一齿轮(10)与外齿圈(8)相互啮合;外齿圈(8)固定连接于转台(6)底部,外齿圈(8)与第一外壳(7)内底壁转动连接,转台(6)环设于打印平台(2)外侧;转台(6)与第一外壳(7)转动配合,投影仪(4)和摄像头(5)均固定连接于转台(6)顶部;支架(1)上设有用于调节第一外壳(7)竖向位置的升降组件;第一外壳(7)上设有用于对装置进行散热的吹扫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双目结构光的复合材料增材制造实时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吹扫组件包括扇叶(11)、第一锥齿轮(12)和第二锥齿轮(13),第一齿轮(10)顶部同轴固定连接有传动轴(14),传动轴(14)顶端与第一锥齿轮(12)同轴固定连接;第一锥齿轮(12)与第二锥齿轮(13)啮合,第二锥齿轮(13)同轴固定连接有转动轴(15),扇叶(11)固定连接于转动轴(15)上;第一外壳(7)内还设有用于转动扇叶(11)方向的转向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双目结构光的复合材料增材制造实时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转向组件包括套筒(16)、第二齿轮(17)、蜗杆(18)和第二驱动件;控制器用于控制第二驱动件进行转动,第二驱动件固定连接于第一外壳(7)内底壁;第二驱动件输出轴与蜗杆(18)同轴固定连接,蜗杆(18)与第二齿轮(17)相互啮合,第二齿轮(17)固定连接于套筒(16)外壁;套筒(16)套设于传动轴(14)外侧,套筒(16)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外壳(20),第一锥齿轮(12)和第二锥齿轮(13)均位于第二外壳(20)内部;第一外壳(7)内还设有用于对装置进行冷却的换热组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聪泽雷力明宋文哲张威郑菁桦孔维夷陈意伟单忠德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