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电池,特别涉及一种储能壳体、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技术介绍
1、近年来,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加速发展,储能装置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推广及应用。通常,储能装置包括储能壳体及容置在储能壳体内部的待冷却模块。为了保证储能装置的稳定运行,通常会运输冷却介质至储能壳体内部给待冷却模块,例如给电池模块和控制模块进行冷却散热。
2、目前,通常是在储能壳体的外部设置管道,通过管道运输冷却介质至储能壳体内部以形成冷却循环回路,然而,管道与待冷却模块不会直接贴合,在管道内的冷却介质输送进储能壳体内部之前会直接与周围的空气发生热传递,产生能量耗散,导致管道中的冷却介质的冷却能量不能被待冷却模块充分吸收,导致储能壳体内部的待冷却模块(例如电池模块和控制模块)的散热效率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储能壳体、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2、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储能壳体。所述储能壳体设有容置腔、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所述容置腔用于容纳待冷却模块,所述第一开口及所述第二开口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储能壳体(11),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壳体(11),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层(116)包括底壁(1161)、顶壁(1163)及连接所述底壁(1161)和所述顶壁(1163)的侧壁(1165),所述容纳腔(117)由所述底壁(1161)、所述顶壁(1163)和所述侧壁(1165)围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壳体(11),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层(116)包括底壁(1161)、顶壁(1163)、连接所述底壁(1161)和所述顶壁(1163)的侧壁(1165)、及设置于所述容纳腔(117)中的封堵件(1167),所述容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储能壳体(11),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壳体(11),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层(116)包括底壁(1161)、顶壁(1163)及连接所述底壁(1161)和所述顶壁(1163)的侧壁(1165),所述容纳腔(117)由所述底壁(1161)、所述顶壁(1163)和所述侧壁(1165)围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壳体(11),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层(116)包括底壁(1161)、顶壁(1163)、连接所述底壁(1161)和所述顶壁(1163)的侧壁(1165)、及设置于所述容纳腔(117)中的封堵件(1167),所述容纳腔(117)由所述底壁(1161)、所述顶壁(1163)、所述侧壁(1165)和所述封堵件(1167)围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壳体(11),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件(1167)位于所述冷却介质从所述第一接口(118)朝所述第二接口(119)流动的流动路径上,并与所述第一接口(118)和所述第二接口(119)均间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壳体(11),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件(1167)包括柱状结构、块状结构、片状结构、板状结构及迷宫形结构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壳体(11),其特征在于,
7.一种储能装置(10),其特征在于,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能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装置(10)还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能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口(119)包括至少两个,所述连通管(35)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开口(115)包括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连通管(35)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接口(119)及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开口(115)分别对应,所述连通管(35)分别连通对应的所述第二接口(119)及对应的所述第二开口(115)。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能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壳体(11)包括至少两个,所述待冷却模块(13)包括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待冷却模块(13)分别容置于至少两个所述储能壳体(11)中,至少两个所述储能壳体(11)层叠设置,所述储能装置(10)还包括第一总管(31)和第二总管(32),所述第一总管(31)和所述第二总管(32)中的一者用于供所述冷却介质流入,另一者用于供所述冷却介质流出,所述第一接口(118)通过第一支管(33)与所述第一总管(31)连通,所述第一开口(113)通过第二支管(34)与所述第二总管(32)连通,及所述第二接口(119)通过连通管(35)与所述第二开口(115)连通,以形成所述冷却循环回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储能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总管(31)或所述第二总管(32)设有用于供所述冷却介质流入的输入总口(301),所述第一接口(118)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爱婷,尹雪芹,曹虎,眭加海,尹小强,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