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式自吸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556571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6-17 18: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自吸泵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卧式自吸泵,包括泵体、耐磨板、导流部件、轴、以及叶轮,泵体设置有进液流道;耐磨板设置于进液流道的出口;导流部件包括导流板本体及在导流板本体的圆周方向上设置的两个以上的均布的弧形导叶,弧形导叶错位设置,相邻的弧形导叶之间形成导叶通道,导叶通道的入口与进液流道连通,导叶通道的出口与气液分离腔连通;轴伸入泵体,轴连接有驱动装置;叶轮与轴连接,叶轮设置于耐磨板与导流板本体之间并位于弧形导叶内侧,叶轮旋转,以将进液流道的流体引至叶轮尖端,经导叶通道送至气液分离腔。本发明专利技术利于排出气液混合物,减少泵的振动,延长泵的使用寿命,减小噪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自吸泵,具体为一种卧式自吸泵


技术介绍

1、自吸泵具有结构紧凑、操作方便、运行平稳、维护容易、效率高、寿命长等优点。自吸泵正常启动后,叶轮将进液流道所存的液体及吸入管路中的空气一起吸入,并在叶轮内得以完全混合,在离心力的作用,液体夹带着气体向叶轮的外缘流动,在叶轮的外缘上形成有一定厚度的白色泡沫带及高速旋转液环,气液混合体进入气液分离室。此时,由于流速突然降低,较轻的气体从混合气液中被分离出来,气体通过泵体吐口继续上升排出。脱气后的液体回到储液室,并由回流孔再次进入叶轮,与叶轮内部从吸入管路中吸入的气体再次混合,在高速旋转的叶轮作用下,又流向叶轮外缘。随着这个过程周而复始的进行下去,吸入管路中的空气不断减少,直到吸尽气体,完成自吸过程,泵便投入正常作业。

2、然而,卧式自吸泵自吸过程中气体在泵的进液流道内形成气液混合物后,通过泵体隔舌所在的导出断面流出,进入泵体气液分离腔,排出气体,液体分离后返回叶轮流道继续工作,直到排尽气体实现自吸。为了更有效地排出气液混合物,设计者一般都将叶轮叶片和泵体隔舌的间隙控制的很小,这就造成了叶轮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卧式自吸泵, 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自吸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流道的出口设有隔舌部,所述隔舌部与所述耐磨板合围并形成有导流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卧式自吸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板靠近所述叶轮尖端处开设有耐磨板回流孔,所述耐磨板回流孔的一侧与所述导流腔连通,所述耐磨板回流孔的另一侧与所述弧形导叶内侧的腔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卧式自吸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的隔舌部底部开设有泵体回流孔,所述泵体回流孔的一侧与所述气液分离腔连通,所述泵体回流孔的另一侧与所述导流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

【技术特征摘要】

1.卧式自吸泵, 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自吸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流道的出口设有隔舌部,所述隔舌部与所述耐磨板合围并形成有导流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卧式自吸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板靠近所述叶轮尖端处开设有耐磨板回流孔,所述耐磨板回流孔的一侧与所述导流腔连通,所述耐磨板回流孔的另一侧与所述弧形导叶内侧的腔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卧式自吸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的隔舌部底部开设有泵体回流孔,所述泵体回流孔的一侧与所述气液分离腔连通,所述泵体回流孔的另一侧与所述导流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自吸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叶通道由入口向出口逐渐收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自吸泵,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国全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海特泵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