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余波专利>正文

一种可用于血液逆流保护的结构增强型直接经皮穿刺双球囊封堵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553820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6-13 17: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颈动脉狭窄治疗器械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可用于血液逆流保护的结构增强型直接经皮穿刺双球囊封堵导管。包括导管基材和分布于导管基材上的球囊体,球囊体充盈后用于封堵颈外动脉和颈总动脉,导管基材与球囊体接触面之间形成若干沟壑相互啮合的表面沟壑或者非对应的表面沟壑,当封堵导管经皮穿刺时可用于增大导管基材与球囊体间的摩擦力。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双球囊封堵导管的直接经皮穿刺,无需血管鞘,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创伤,降低血管闭合失败风险,提升治疗安全性。球囊与导管间的沟壑结构通过机械嵌合或粗糙表面显著增强结合力,确保穿刺过程中球囊形态稳定,避免因材料变形导致的手术失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颈动脉狭窄治疗器械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可用于血液逆流保护的结构增强型直接经皮穿刺双球囊封堵导管


技术介绍

1、在颈动脉狭窄治疗中,斑块修复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血栓碎片。如果这些血栓随血流进入脑部,可能引发卒中。新型颈动脉重建术(tcar),通过在颈动脉处搭建逆流的血液流向,来实现一个近端保护,防止血栓碎屑的逃逸。在颈动脉重建术中,双球囊封堵通过同时阻断颈总动脉(cca)和颈外动脉(eca),确保斑块修复过程中血流被完全阻断,防止栓子进入颈内动脉(ica)和脑部。目前双球囊封堵系统治疗颈动脉狭窄步骤(图1)如下,需使用血管鞘进行经皮穿刺,后在血管鞘内腔通双球囊封堵导管,进而封堵颈外动脉和颈总动脉,再于双球囊封堵导管内腔行斑块修复器械,待治疗结束后进行血管闭合操作,重塑血流。

2、然而在导管介入过程中,也存在以下问题:血管鞘的存在会增大血管穿刺部位尺寸,加大颈总动脉的闭合难度,如血管闭合不完全或闭合失败,会带来颈动脉破裂等灾难性的后果。若直接使用双球囊封堵导管进行经皮穿刺(图2和3),因球囊材料粘结囊体部分限制,穿刺时可能会造成球囊囊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用于血液逆流保护的结构增强型直接经皮穿刺双球囊封堵导管,包括导管基材(101)和分布于导管基材上的球囊体(102),所述球囊体(102)充盈后用于封堵颈外动脉和颈总动脉,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基材(101)与球囊体(102)接触面之间形成若干沟壑(103),当封堵导管经皮穿刺时可用于增大导管基材(101)与球囊体(102)间的摩擦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用于血液逆流保护的结构增强型直接经皮穿刺双球囊封堵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基材(101)与球囊体(102)之间形成相互啮合的表面沟壑(103a)。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用于血液逆流保护的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用于血液逆流保护的结构增强型直接经皮穿刺双球囊封堵导管,包括导管基材(101)和分布于导管基材上的球囊体(102),所述球囊体(102)充盈后用于封堵颈外动脉和颈总动脉,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基材(101)与球囊体(102)接触面之间形成若干沟壑(103),当封堵导管经皮穿刺时可用于增大导管基材(101)与球囊体(102)间的摩擦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用于血液逆流保护的结构增强型直接经皮穿刺双球囊封堵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基材(101)与球囊体(102)之间形成相互啮合的表面沟壑(103a)。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用于血液逆流保护的结构增强型直接经皮穿刺双球囊封堵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基材(101)与球囊体(102)之间形成非对应的表面沟壑(103b)。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用于血液逆流保护的结构增强型直接经皮穿刺双球囊封堵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基材(101)和球囊体(102)之间为粘接或焊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用于血液逆流保护的结构增强型直接经皮穿刺双球囊封堵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基材的表面沟壑(103)纹理采用基材刻蚀模具(104)热压形成,在设定温度下对所述球囊体(10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波汤敬东谭晋韵史伟浩何勍童进东周炯邓颖姜帅
申请(专利权)人:余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