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走廊排水浅沟结构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550101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6-10 17: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外走廊排水浅沟结构及施工方法,该结构包括承插沟盖和底托沟槽;承插沟盖顶部设置有至少一条排水缝,承插沟盖底部两侧均设置有锁紧凹槽,锁紧凹槽内壁上设置有第一箍件;底托沟槽两侧上设置有与第一箍件相适配的第二箍件,底托沟槽两侧的至少一部分可分别沿承插沟盖底部两侧上的锁紧凹槽滑动,以使第一箍件与第二箍件相互锁定。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锁紧凹槽、第一箍件和第二箍件使承插沟盖与底托沟槽可拆卸式连接,承插沟盖与底托沟槽之间围合形成排水浅沟,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减少了现场安装难度,方便后期维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排水沟,具体涉及一种外走廊排水浅沟结构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开敞式外走廊作为的一种基本功能空间,在各类建筑均可见到,其有很好的通风、采光和景观效果。但在很多实际应用场景中,由于侧向雨量一般较小,对其排水的措施不够重视,一般设计均只在角落做普通地漏,常规8米跨的长走廊,由于需要端头收集雨水,找坡坡度不足或者施工面层不平整,导致局部积水现象较严重。而要解决排水顺畅问题,需要沿走廊长边设置排水沟。常规设置排水沟的工程做法是需要建筑做200~300mm的降板,在降板回填层内设置雨水明沟,上设铸铁、不锈钢或石材盖板。因此,常规的排水沟安装及维护不便,并且,过大的降板厚度影响楼层净高,同时加大了建筑荷载及增加了造价,传统的水沟面层做法也存在美观度不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外走廊排水浅沟结构及施工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常规的排水沟安装及维护不便的问题。

2、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外走廊排水浅沟结构,其包括:承插沟盖和底托沟槽;所述承插沟盖顶部设置有至少一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外走廊排水浅沟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承插沟盖和底托沟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走廊排水浅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托沟槽的深度的取值范围是[40mm,60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走廊排水浅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托沟槽的宽度的取值范围是[100mm,2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走廊排水浅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箍件与所述锁紧凹槽内壁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二箍件的至少一部分抵接在所述夹角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走廊排水浅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插沟盖包括沟盖板、第一阻水内承片和第二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外走廊排水浅沟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承插沟盖和底托沟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走廊排水浅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托沟槽的深度的取值范围是[40mm,60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走廊排水浅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托沟槽的宽度的取值范围是[100mm,2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走廊排水浅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箍件与所述锁紧凹槽内壁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二箍件的至少一部分抵接在所述夹角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走廊排水浅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插沟盖包括沟盖板、第一阻水内承片和第二阻水内承片;所述沟盖板的顶部设置有所述至少一条排水缝;所述第一阻水内承片和所述第二阻水内承片间隔设置于所述沟盖板底部,所述第一阻水内承片和所述第二阻水内承片上均设置有所述第一箍件,且所述第一阻水内承片与所述沟盖板底部一端的侧壁之间形成所述锁紧凹槽,所述第二阻水内承片与所述沟盖板底部另一端的侧壁之间形成所述锁紧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外走廊排水浅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沟盖板包括第一盖板件、第二盖板件和排水部件;所述至少一条排水缝包括第一排水缝和第二排水缝;所述排水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盖板件和所述第二盖板件之间,所述排水部件与所述第一盖板件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排水缝,所述排水部件与所述第二盖板件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排水缝;所述第一阻水内承片设置于所述第一盖板件的底部上,且所述第一阻水内承片与所述第一盖板件的底部侧壁之间形成所述锁紧凹槽;所述第二阻水内承片设置于所述第二盖板件的底部上,且所述第二阻水内承片与所述第二盖板件的底部侧壁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武雄王智余陈志谋林雪旭胡协沈文赫姜信羽景佳秀杜少卿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地铁置业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